头癣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柳氏医派柳少逸谈阳和汤的临床应用
TUhjnbcbe - 2021/8/17 2:16:00

谈阳和汤的临床应用

阳和汤方出自清·王洪绪《外科全生集》,为一切阴痘、附骨疽、流注、鹤膝风等阴寒之证而设,具温补和阳、散寒通滞、化痰开结、强筋健骨、补血通络之效。今举几则医案,以资佐证。

王氏深究博览,采精撷华,独探奥蕴,别出机杼,以阴阳辨痈疽,以赤白明阴阳,独树一帜。阴疽初起之形,阔大平塌,不肿不痛,为*痰凝结之证;根盘散漫,色不鲜明,乃气血两虚之候。“治之之法,非麻*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姜炭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虽酷暑,不可缺一也。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乃行,*亦随之消也。”故首创阳和丸:肉桂一钱,麻*五分,姜炭五分。共末,*米饭捣为丸,服之。“俾阳和一转,则阴分凝结之*,自能化解。”

而阴疽日久,或已溃,或血虚不能化*者,单纯的开腠,则很难取效,故于阳和丸中加熟地一两,鹿角胶三钱,大补肾精阴血,增白芥子二钱,以祛皮里膜外之痰滞,甘草一钱,调和诸药以解*,组成著名方剂——阳和汤。

承家传师授,加之己验,用阳和汤化裁,治疗肺结核、腹膜淋巴结结核、颈淋巴结结核、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骨脓疡、慢性副鼻窦炎、中耳炎、乳腺小叶增生症、风湿及类风湿关节炎、腰椎间盘脱出、脊椎肥大增生症、妇科炎性包块、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慢性支气管炎、某些皮肤病及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凡具血虚、寒凝、痰滞之阴寒见证者,均收到满意效果。

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案

王某,男,39岁。初诊:年5月3日。

左足大趾及次趾皮肤与趾甲全部变黑、干萎,趾端溃破,有淡*色脓水流出,余趾及足麻木,趺阳脉隐而不见,疼痛难忍,夜间尤甚,呼号不已,步履维艰。医院确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舌淡苔白,脉弱。

辨证:脾肾阳虚,阴*凝滞(脱疽)。

治法: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处方:熟地30g,鹿角霜30g,肉桂3g,白芥子6g,姜炭28,麻*6g,怀牛膝12g,赤芍12g,炮甲4.5g,甘草6g。水煎服。

10剂后,疼痛止,肿胀消,夜间宁,干萎组织脱落。仍宗原方,加当归15g,*芪30g,继服20剂,诸症悉除,随访3年未复发。

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学称为“脱疽”,又名“十指零落”,分虚寒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缺血期)、瘀滞证(相当于营养障碍期)、热*证(相当于坏疽期)、气血两虚证(相当于恢复期)。此病多因脾肾阳虚,阳气不能通达四末,复感外邪,寒凝血滞,脉络不通而致。久则脉络瘀阻,经脉闭塞。寒邪郁久,必有化热之势,热*耗阴,则肢端溃破。故有“始为寒凝,久成热*”之说。阳和汤具温阳补血、散寒导滞之功,故适用于虚寒、瘀滞、气血两虚三证。虚寒证以阳和汤加温阳通脉之附子、细辛,补虚养血之当归、鸡血藤、怀牛膝。瘀滞证宜阳和汤加活血化瘀之桃仁、红花,通脉导滯之地龙、乳香、没药。气血两虚证宜阳和汤合当归补血汤及滋养肝肾之品。

2、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案

柳某,男,21岁。初诊:年8月5日。

胸骨当膻中穴处,溃破流粉样脓水,久不愈合,医院诊为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面色苍白,精神不振,倦怠嗜卧,纳谷不馨。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X线摄片示:骨质破坏及死骨形成。

辨证:血虚阳衰,无力托*(附骨疽)。

治法:温阳补血,托*排脓。

处方:内服阳和汤,原方加当归15g,*芪30g,蜈蚣1条(研冲),桔梗9g,白芷12g。

推车散吹入瘘管内,每日1次,连用1周。

外敷菜菔膏,每日1次。

患者次日脱出死骨一块,三日后复脱出死骨一块。服药30剂后疮口愈口,40剂痊愈,随访十余年未复发。

按: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属中医学“附骨疽”“贴骨疽”“附骨流注”的范畴。内服与外用相结合,可大大提高疗效。

3、慢性骨脓肿案

陆某,男,20岁。初诊:年6月15日。

左膝关节疼痛月余,局部肿大,皮色不变,X线摄片示:左股骨下端慢性骨脓疡。舌质淡红,苔白,舌体胖,边有齿痕,脉沉弦。

辨证:阴寒痰*,凝滞筋骨(附骨疽)。

治法:温阳解凝,散寒通滞。

处方:阳和汤原方,鹿角霜30g易鹿角胶6g(烊化),加蜈蚣1条,当归15g,薏苡仁15g,赤芍12g,怀牛膝15g。水煎服。

迭进14剂,肿痛消失;续进10剂,经X线摄片证实痊愈。

按:慢性骨脓肿,属特殊性慢性骨髓炎,中医学仍按附骨疽治疗。此案即属“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乃行,*亦随之消矣”。

4、颈淋巴结结核案

万某,男,30岁。初诊:年7月18日。

左侧颈部淋巴结肿大,七枚贯珠而列,大若杏核,小如*豆,皮色不变,无全身症状。经病理切片确诊为颈淋巴结结核。舌质暗红少苔,脉弦细。

辨证:血虚寒凝,痰气郁滞(瘰疬)。

治法:益血解凝,化痰散结。

处方:熟地30g,鹿角霜30g,炮姜1.5g,肉桂3g,白芥子(炒,打)6g,麻*1.5g,浙贝9g,木灵芝30g,*芪30g,夏枯草15g,甘草6g。水煎服。

进45剂,瘰疬消退,病臻痊愈,追访未复发。

按:颈淋巴结结核,中医学因其形态“累累如贯珠状”,故名曰“瘰疬”。溃破后,俗名“鼠疮”。此病若因寒凝痰滞络脉而致者,则可予以阳和汤。未溃破者,可酌加泽漆1.5g,夏枯草12g,牡蛎30g,浙贝9g,制鳖甲9g。已溃破者,宜酌加当归12g,*芪30g,*参30g,木灵芝30g,炮甲4.5g,并外敷泽漆膏或阳和解凝膏。

5、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案

牟某,男,32岁。初诊:年7月10日。

患者形体羸瘦,肌肤不润,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腹部痞满胀痛,右下腹有一10cmx15cm肿块,推之不移,经剖腹探查,病理检查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舌质淡红,白苔,脉沉细。

辨证:阳虚*凝,气滞血瘀(癥结)。

治法:温阳解凝,化瘀散结。

处方:在异烟肼治疗基础上,予以阳和汤原方加木灵芝30g,*参30g,*芪30g,淅贝9g,三棱、莪术各6g,水煎服。

服药60剂,肿块消失,肌肉丰腴,体质健壮,恢复体力劳动。

按: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多因“里寒痰凝,而成癥结”,属中医学“阴疽”“癥结”范畴。此案应用阳和汤治疗,即达“解寒而*自化”目的。

6、肺结核案

尹某,女,35岁。初诊:年9月22日。

罹肺结核6年之久,近期咯血加剧,X线检查诊断为浸润型肺结核(右上),先后肌注链霉素达30g,口服异烟肼等药鲜效,仍咯血不止,咳嗽日剧,而求治于中医。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舌体浮胖,舌边有齿痕,脉沉细。

辨证:血虚寒凝,痰滞肺络(肺痨)。

治法:养血温阳,润肺化痰。

处方:熟地30g,肉桂3g,鹿角霜30g,阿胶9g(烊化),炮姜1.5g,白及末6g(冲服),白芥子6g,炙麻*1.5g,百部15g,木灵芝30g,*参30g,*芪24g。水煎服。

迭进10剂,咯血瘥。继服40剂,诸症消失,复经X线检查,肺结核痊愈,至今未复发。

按:肺结核属中医学“肺痨”“痨瘵”“尸注”等范畴,致病因素,不越内外两端,外因系指痨虫(结核杆菌)传染,内因系指气血虚弱。古虽有“劳瘵主于阴虚”之说,而以血虚、寒凝、痰滞见证者,亦屡见不鲜,故可用阳和汤治疗。

7、乳房囊性增生症案

王某,女,39岁。初诊:年3月10日。

素体阳虚,形寒肢冷,双乳房触痛,乳中结核,形如鸡卵,质地坚实,边缘整齐,皮核不相亲,皮色不变,乳头无凹陷。诊为乳腺小叶增生症。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

辨证:血虚肝郁,痰气凝滞(乳癖)。

治法:养血疏肝,化痰开结。

处方:熟地30g,鹿角霜18g,白芥子(炒,打)6g,肉桂3g,麻*1.5g,炮姜1.5g,王不留行15g,麦芽15g,橘叶6g,土贝母9g,夏枯草12g。水煎服。

服4剂而肿块消散,继服4剂,诸症悉瘳。1年后追访无复发。

按:乳房囊性增生症,又称乳腺小叶增生症,属中医学“乳癖”的范畴。本症经期加重,或泌血样液。此多系肝郁痰凝血滞而成,亦有兼冲任失调者,故予以阳和汤加王不留行、橘叶、麦芽、土贝母、夏枯草等药,以开痰结,散瘀滞,调冲任。

8、类风湿关节炎案

贾某,男,22岁。初诊:年4月15日。

自春节始,两腿痛,双手指关节肿痛,经X线摄片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而无力。

辨证:寒凝痰滞,痹阻经络(尪痹)。

治法:温阳解凝,蠲痹通络。

处方:熟地30g,桂枝9g,白芥子6g,鹿角胶10g(烊),炮姜3g,麻*1.5g,木瓜15g,乳香9g,没药9g,全蝎6g,鸡血藤30g,炮甲6g,松节3个。水煎服。

连进25剂,肿痛悉瘳,步态自如,1年后随访未复发。

按:类风湿关节炎,古称尪痹,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景岳全书》论述较详:“此乃血气受寒则凝而留聚,聚则为痹,是为痛痹,此阴邪也。……诸痹者皆在阴分,亦总由真阴衰弱,精血亏损,故三气得以乘之。经曰邪入于阴则痹,正谓此也。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气血流行,则寒随去,若过用风湿痰滞等药,再伤阴分,反增其病矣。”其论述痹证之病因、病机及治法,提示为阳和汤之适应证。而王洪绪将鹤膝风列为阳和汤主治之首,故今用治痹证,非出臆造。

9、腰椎间盘脱出、腰椎肥大增生症案

隋某,男,49岁。初诊:年2月10日。

腰痛,俯仰转侧不利,活动痛剧,步履维艰,策仗而行,有跌仆史。经X线摄片诊为腰4~5椎间盘脱出,3、4腰椎肥大增生,腰椎骶化,骶椎裂并游离棘突。脉沉细,舌质红,苔薄白。

辨证:肾虚督亏,气滞血瘀。

治法:益督补肾,活血通络。

处方:熟地30g,鹿角霜30g,炮姜3g,麻*1.5g,肉桂6g,毛姜24g,鸡血藤30g,川断15g,狗脊15g,炙甘草6g。水煎服。

连服24剂,行动自如,疼痛消失,并能骑自行车。3年后追访腰痛未复发。

按:中医学认为,“腰者,肾之府”,“肾主骨生髓”,“督为肾之外垣”,“贯脊”,“属肾”,“肾气内充”,“而外垣便固”。阳和汤以“温督与冲以益气血”,强筋健骨,通利关节而收效。

10、妇科炎性包块案

郭某,女,35岁。初诊:年7月5日。

生有子女二人,月经后期,色暗量少有块,经行腰腹痛,白带清稀量多。近半月小腹痛,右侧尤著,痛不喜按。妇科检查:右下腹部有鹅卵大炎性包块。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辨证:寒袭胞宫,血滞寒凝(癥积)。

治法:温宫祛寒,化瘀散结。

处方:熟地30g,桂枝6g,炮姜3g,麻*1.5g,鹿角霜30g,三棱6g,莪术6g,内金9g,香附12g,灵脂9g,牛膝9g,炙甘草6g。水煎服。

迭进10剂,炎块缩小至鸽卵大,续服20剂,肿块消失,病臻痊愈。

按:妇科炎性包块、卵巢囊肿及子宫肌瘤,均属中医学“癥积”“石痕”“肠覃”范畴,临证应辨别阴阳,治分寒热。若因寒邪客于胞宫,血寒凝滞,瘀结不散者,可予以阳和汤化裁治之。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所虚之处,即受邪之地。病因于血分者,必从血而求之。故以熟地大补阴血,又以鹿角胶血肉有情之品助之。《灵枢·水胀》云:“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此案既虚且寒,又非平补之性可收速效,故以炮姜温中散寒,桂枝入营,麻*达卫,白芥子化痰结,共成解散之功;甘草解*,调和诸药。酌加香附、棱术、内金之属,助其软坚散结之力。

11、妇女痛经案

程某,女,23岁。初诊:年8月20日。

16岁月经初潮,后期而至,量少色暗,经前3日小腹疼痛,经行尤著,面色苍白,手足不温,腰酸体倦,脉沉细,舌质淡,苔白。

辨证:寒湿凝滞,冲任痹阻(痛经)。

治法:温经散寒,调补冲任。

处方:阳和汤原方,鹿角霜15g易鹿角胶6g(烊化),加吴茱萸6g,小茴香3g,元胡9g。

于经前一周服5剂,经候如期,色量如常,痛经消失,复于下次经前一周服5剂,而诸症悉除。

按:阳和汤具温经散寒、通脉导滞、调补冲任、温通督脉之用,故对寒凝胞宫,经脉失养之痛经,症见四肢不温,小腹冷痛,喜暖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脉象沉细或迟细,舌质淡红苔白者,卓有成效。

12、慢性支气管炎案

李某,女,36岁。初诊:年11月2日。

自幼病喘,届时已三十余年,嗽而痰多,清稀有泡沫,呼吸急促,甚则张口抬肩,纳呆脘痞,腰膝酸软,动则心悸,脑转耳鸣,诸药鲜效。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舌体浮胖,舌边有齿痕。X线透视诊为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

辨证:肺肾阳虚,痰浊壅滞(喘证)。

治法:温肺益肾,化痰平喘。

处方:熟地30g,肉桂3g,鹿角胶10g(烊化),炙麻*1.5g,白芥子6g,*参15g,海浮石10g,茯苓12g,胡桃30g(连壳,打),白果10g,炙甘草10g。

服5剂后喘咳大减,痰声渐息,15剂后喘咳平。嘱服肾气丸缓补,以资巩固。

按:大凡慢性支气管炎,证属脾肾阳虚,寒痰凝滞者,必借真火以温煦,真水以濡养,同时佐以化痰开结、平喘止咳之品。前人有“久病及肾”“标在肺,本在肾”之说,虽“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然肾司蒸化开阖,固藏摄纳,实居于首位,故治用阳和汤或医话阳和饮(熟地、麻*、白芥子、鹿茸、肉桂、附子、山药、山萸肉、赤苓、人参、菟丝子、胡桃仁)均能奏效。

13、慢性皮肤病案

案例1

栾某,男,40岁。初诊:年11月3日。

患慢性荨麻疹二年余,曾用西药罔效,某中医师予以消风散八剂鲜效,延医于业师牟永昌公。症见身起大小不等之风疹块,疹块色白,瘙痒异常,遇冷则剧,得暖则瘥,冬重夏轻,反复发作,劳累则甚,倦怠乏力,四肢逆冷,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辨证:卫阳不固,风寒痹阻(风疹块)。

治法:温阳散寒,调和营卫。

处方:熟地30g,肉桂3g,麻*4.5g,当归15g,鹿角胶6g(烊化),桂枝9g,防风9g,甘草9g。

4剂后,风疹块逐渐隐退,瘙痒递减,续服20剂而愈。

案例2

年冬余在长岛,因孟冬骤冷而发冻疮,手足多处溃破,脓水淋漓,终冬不愈。以后每年初冬即发,春暖方愈,诸方罔效,年冬,经服阳和汤二十余剂而愈,至今未复发。

处方:熟地30g,肉桂6g,鹿角胶6g(烊化),桂枝9g,白芥子9g,炮姜3g,麻*3g,巴戟天15g,补骨脂15g,细辛2.4g,当归12g,吴茱萸3g,炙甘草9g。水煎服。

按:慢性皮肤病病因多端,大凡因肾阳不充,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阻于肌腠,痹阻经络,营卫不和,而导致破损者,或久病不愈,缠绵日久,属肾虚寒凝血滞之证者,皆可应用阳和汤。见于皮损之病,名曰皮肤病,故皮损情况临证要辨别。阳和汤临证多用于“阴斑”者(多呈慢性暗红色或紫红色斑块,且肿胀疼痛不著),“风团”之属肾阳不振者(四肢厥冷,遇冷则发),慢性结痂丘疹和慢性瘙痒性丘疹者,“水泡”“脓疱”“糜烂”之属阴证者(亦多属慢性),“溃疡”“脓肿”之属“阴疮”“寒疡”者(多慢性反复发作,肿痛不著,脓液清稀),“结节”“肿瘤”发病日久者(多兼肢体畏寒厥冷)。

14、其他

案例1

王某,男,29岁。初诊:年3月11日。

半年前在劳动中突感恶心,眩晕,头痛,耳鸣,心慌,瞬息昏仆,口吐涎沫,四肢搐搦,片刻清醒,一如常人,病后感极度疲惫,其后月余又发一次,近半月来发作较频,或三五日一发,或六七日一发,甚恐惧,故来院就诊,经西医确诊为癫痫小发作,而转中医治疗。面色苍白,疲惫无神,毛发枯槁,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两尺尤甚。既往有遗精、健忘、腰痛病史。

辨证:肾精亏损,督脉空虚,髓海不足(痫证)。

治法:培肾填精,温督益髓,豁痰开窍。

处方:熟地30g,肉桂3g,鹿角胶9g(烊化),白芥子6g,炙麻*1.5g,炮姜3g,南星6g,竹沥10g,天竺*6g,白矾6g,蒌仁12g,蜈蚣2条(研冲),菖蒲10g,朱砂1.5g(冲),炙甘草6g。水煎服。

上方服用,4剂后痫证未发,续服4剂,其后以上方配丸药一料服,两年后欣告未复发。

案例2

李某,女,36岁。初诊:年5月12日。

头脑空痛,眩晕耳鸣,腰膝无力,带下较多,且清稀如涕,月经量少,后期而至,面色苍白,毛发稀疏,面目浮肿,四肢不温,形寒神疲,言语低微,喜卧嗜睡,舌淡,边有印痕,少苔,脉沉细无力。罹病年余,每次发病则天转地旋,伴恶心,头痛,闭目数分遂止。近来发作较频,曾多处中西药物及针灸治疗罔效,西医诊断为“耳源性眩晕”

辨证:肾虚不荣,督脉失养,髓海空虚(眩晕)。

治法:培元益肾,养荣督脉,温阳化饮。

处方:熟地30g,肉桂3g,白芥子6g,炙麻*1.5g,炮姜3g,细辛1.5g,鹿角胶6g(烊化),枸杞子15g,菟丝子15g,白术15g,肉苁蓉18g,茯苓15g,泽泻15g,炙甘草6g。水煎服。

迭进18剂,眩晕遂止,月事调匀,带下不多,至今眩晕未发。

按:“肾生髓”,“脑为髓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脉”,又“属脑络肾”,故《灵枢·海论》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上述两例,均为肾精亏损、督脉空虚、髓海不足而致,阳和汤具温督育肾以益精血、通阳散凝以化痰结之效,于是痫证、眩晕病臻痊愈。

本文选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柳少逸著《柳少逸师承纪事》年6月第一版。

复健王

1
查看完整版本: 柳氏医派柳少逸谈阳和汤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