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癣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知识点来了张家界白族同胞们必须要了解
TUhjnbcbe - 2021/7/29 23:15:00
1族源

湖南白族,源于大理。这已经是得到社会公认和官方认定的事实。早在多年前,宋末元初时期,公元年,蒙古大将忽必烈和兀良合台统*20万灭亡了大理国。年,兀良合台奉命组建一支以大理当地白族子弟为主的两万多人的部队,称“爨僰*”,亦“寸白*”。由大理国王段兴智的叔父段福统领,随兀良合台的三千蒙*骑兵东征。他们南下交趾(今越南),北上广西,攻湖南,经潭州(今长沙),过岳阳,次年在鄂州(今武汉)与忽必烈部会合,沿长江两岸驻防。此时蒙古大汗蒙哥在四川战死。忽必烈急于北上继位。但他对手握重兵的大将兀良合台不放心。令其遣散“寸白*”。段福遂带领大部分“寸白*”返回云南。少数失联的“寸白*”人流散在江西一带。十余年后,数十位“寸白*”人在谷均万、王朋凯、钟千一等人带领下,相邀西返云南大理。他们“溯长江、渡洞庭,漫津澧,步慈阳”,来到湘西北大庸县青堰和慈利县马合口一带,乐其风土,解甲归田,结庐躬耕,繁衍生息。从此,在这一带,便出现了“民家人”这个新的族群。此后,多年来,民家人在“拜祖词”中反复唱道:

山有昆仑水有源,花有清香月有影。

树木有根竹有节,莲蓬打从藕上生。

一拜祖先来路远,二拜祖先劳百端。

三拜祖先创业苦,四拜祖先佑后贤。

家住云南喜州睑,苍山脚下有家园。

说不完的离别话,讲不尽的祖功显。

大宋义士人皆晓,海洱逸民万代传。

桑植白族世世代代不忘记根在云南大理。经历了百年寻根以后,终于在年6月27日,湖南省人民*府下发了湘*办()号文件,正式认定桑植“民家人”为白族。并批准建立芙蓉桥、马合口、麦地坪、洪家关、瑞塔铺、刘家坪、走马坪七个白族乡。

多年来,在湘西一隅这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聪明、勤劳的白族人,与汉族、土家、苗族等当地原住民,和睦相处,互相学习,互相融合,创造了既有大理白族元素、又有湘西地域特色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湖南白族文化。

2民俗风情

民俗就是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的人群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所传承的喜好、风尚、习惯、禁忌等而形成的习俗。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特点,也是观察一个民族的一个窗口。通过民俗可以观察到一个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这个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研究民俗对于研究人文科学及相邻科学都有重要的价值。

桑植白族的民俗也是如此。概括说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原始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保留了民族最古老的习惯。因为白族是一个农耕民族,所以“靠天吃饭”的思想比较根深蒂固。游神时,仪仗队一定要高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灯笼;过年时一定要十分虔诚的祭祀土地神,白族人深信“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另一个方面是大理白族的一些习俗也保留至今。比如信奉本主,赶会游神,敬三道茶,舞霸王鞭,在祭祖时要念叨“家住云南喜洲睑,苍山脚下有家园”等等。二是包容性。白族是一个包容的民族。桑植白族从大理迁来,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多年来长期与汉族、土家族、苗族等兄弟民族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桑植白族的习俗有许多方面具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等兄弟民族的特点,有些是大同小异的,有些是全盘接受的,有些甚至分不清你我。比如,过年、端午、中秋的习俗就是这样。三是发展性。有些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已经该保留的保留,该改进的改进,该淘汰的淘汰了。比如婚俗中的“三茶六礼”过于繁琐,现在大大简化了。除了“纳吉”(订婚)外,其他程序多数省掉了。以前,农村家庭男方给女方送聘礼时,要送“礼猪”,现在改用礼金代替了,这样更省事。四是反复性。纵观白族民俗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在某一个历史阶段被废止的某些习俗,现在又重新恢复了。比如,在十年动乱时期,被禁止的“赶会”、“游神”等活动,近几年又恢复了。其中桑植白族“游神”还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族的民俗包含年节俗、婚俗、葬俗、劳作俗、社交俗、其他等六个方面。

3宗教信仰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社会意识的一种形态。是感到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人生时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因而祈求某种超越的力量作为命运的依托和精神的归宿。”(注)说白了,宗教属于唯心的范畴,也包含迷信的因素,这是不可否认的。因为宗教是以宿命论的观点作为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但是宗教又是一种历史的存在。无论哪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桑植白族在这一点上,留下了太多的大理白族的烙印。比如信奉本主就是桑植白族最主要的宗教信仰。当然,白族是一个包容的民族。因此,白族也信仰儒、释、道等别的宗教。桑植白族宗教信仰最大的特点是祖神合一。各个白族乡白族同胞信奉的本主有许多就是本民族的祖先。像谷均万、王朋凯、钟千一这三位始迁祖,都被奉为本主,世世代代享受祭祀。其次,桑植白族信神不信*。如前所说,白族信奉的有些神灵就是自己的祖先。因此,白族地区有“年小月半大”之说,认为,过月半是祭祀自己的祖先,当然要严肃、隆重,从某种意义说,甚于过年。白族农家,每年到了农历七月初一,看到屋里飞进了螳螂、飞蛾等,就说是自己先祖回来了。每天吃饭就要备办好酒好菜,非常虔诚地给祖先“献饭”。宗教也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崇拜。白族的宗教信仰,包含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三大类。比如把树木、岩石作为本主。马合口的过河枞杨,至今,年年有人去烧香、上红祭拜。逢年过节,白族人家吃饭前一定要给祖人献饭,晚上,要给祖坟送亮。白族人家也祭祀观音菩萨、土地神这些神灵等等。宗教信仰也是一种动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有所变化。有的,信徒越来越少,有的自然消失。而有些迷信害人的内容,会受到禁止与取缔。有些无害的内容会逐步向民俗的方面转变。比如,白族的赶会已经演变为乡村的文化、商贸活动了。

4民法规范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一套伦理道德的标准,以此来规范本民族成员的言行。具体表现为族规、家法。这些族规、家法,有的是用文字记录的,比如不少《族谱》里有族规、族训。如《武陵谷姓白族志》就有《四言族训》,其中有这样几句话:“凡我同脉,侧耳听宣。和睦亲族,礼士尊贤”;有的则是一种约定俗成形式,大家心照不宣,自觉遵守,可以称之为“民族习惯法”。比如,“尊老爱幼”,各民族都是如此。而家法多数是口传身授,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其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家庭或者社会的某些矛盾,维护家庭的稳定,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和谐。这些族规、家法可以看做是国家法律的某种补充。这些族规、家法所涉及的范围是本民族内家庭成员之间或者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对于别的家族则没有约束力。解决矛盾的顺序是由内到外。首先在家庭内部解决。如果矛盾双方协商不了,就由家长裁决。家长解决不了,就请家族内德高望重的人或者房长(一个家族支系的首领)、族长等人解决。族内解决不了,最后才诉诸法律。这些族规、家法也是一种动态的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新中国成立以后,封建宗法制度消灭了。族规只保留在以往的《族谱》里。但是,一种带地方性质的家庭道德规范依然存在,中华民族的的优秀传统仍然存在。比如热爱国家和民族、尊老爱幼、忠诚厚道、乐于助人等等,必将发扬光大,与时俱进。

5文艺体育

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而且喜爱体育活动的民族。湖南白族的文艺体育活动,有些是沿袭大理白族的项目。如霸王鞭,道具和招式几乎和大理的一模一样。有的则是自己的创造。例如,仗鼓舞,这是湖南白族在大理白族霸王鞭的启示下创造的一种民族舞蹈,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有一些项目是借鉴、融合了汉族、土家族等兄弟民族的内容,形成了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艺术形式,例如打围鼓就与土家族的打溜子大同小异。白族的体育活动有几个特点。一是体育活动的场地和器材都是就地取材。不需要特定的条件,这样,使得这些体育活动很容易普及和开展。称得上是民族体育项目。比如“打花棍”,可以在田间地头用锄头把对打。二是这些体育活动注重把健身和健脑相结合。儿童的不少益智游戏就说明了这一点。三是白族有些民间的体育项目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至今长盛不衰,还很有推广价值。比如打三棋,这种让田间劳作的农民缓解疲劳的智力体育活动,称得上是“亚围棋”,值得传承下去。

6语言文学

语言文字是体现一个民族重要特征和鲜明特色的载体。如今湖南白族没有人会说本民族的母语-白语。虽说,这是因为远离母语环境多年了,长期处于迁入地汉语言的熏陶之中,一傅众咻,逐渐习惯使用汉语而忘掉了白语。但是,湖南白族在上世纪30年代还是会说白语的。据大理段伶、张杏莲两位专家在《湖南白族语言》一文中的叙述。“关于湖南白族的白语,我们在年12月间到大理州云龙县调查傈僳语时,遇到该村抗日战争时服役的一位老人,他叫杨育佑。当年73岁,白语是他的母语。他知道我们是白族后说:‘年7月,我到桑植县运送*需物资,路过一个村子时,听见他们说白族话,是大理坝子的口音的变音,跟安宁的白族话相同。我就跟他们对话,他们热情地接待了我。’我们问:‘你们当时说些了什么?怎么说的?’他说:‘他们叫我们吃饭,是这样说的:khw44!ta44?w??s?31?wmw??no44hu??(走,跟我去喝点汤,意思是吃点饭)’。”这足以说明,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桑植白族还有人在使用白语。现在,桑植白族使用的语言是民家腔。民家腔和白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民家腔脱胎于白语,但是,又不等同于白语。桑植民家腔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民家腔可以说是以桑植县民家人为主使用的一种地方性语言。分布地域主要在澧水上游及支流溇水、酉水上游一带地区。桑植县芙蓉桥、马合口、麦地坪、洪家关、刘家坪、走马坪、淋溪河等七个白族乡及周边瑞塔铺、空壳树、汨湖、竹叶坪、官地坪、人潮溪、金藏、天星山、谷罗山、澧源镇、长潭坪等乡镇。桑植县39个乡镇中,有17个乡镇有使用民家腔的集中人群。与桑植县比邻的慈利县赵家岗、江垭、象市、通津铺、三官寺、杉木桥、溪口、许家坊等乡镇;武陵源区的中湖、索溪峪、天子山等乡镇;永定区的教字垭、桥头、兴隆等乡镇,张家界市区以及湖北省鹤峰县铁炉白族乡等地区,也有使用民家腔的集中人群。现在,使用民家腔的人数约有30多万。使用民家腔的人群中除了民家人以外,还有土家族、汉族等其他民族的人。

湖南白族的文学作品以民间文学为主,又以口头文学为主。比如谚语、歇后语、传说、民间故事等。其中传说又分革命传说、历史传说、人物传说、风情传说以及地域传说等。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关于白族几个主要姓氏发祥地的传说。有“谷家錾字岩、王家覆锅岩、钟家狮子岩、熊家鱼儿岩、刘家当门岩、陈家洞菌岩、赵家兔儿岩”之说。这些传说和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惩恶扬善。比如,《公要刀刀》、《芝麻兄弟》的故事都是反映了前娘后母对亲生和非亲生子女的不同态度,也折射了过去有些继母虐待非亲生子女的社会现象。有些民间故事也存在一些糟粕。比如《人熊家家》的故事,充满了血腥与恐惧,对儿童教育不利。现在已经被人们遗忘,退出了历史舞台。白族的书面文学,是近几年随着对白族文化历史的发掘与研究而发展起来的。古代的书面文学留存不多,以谱牒为主,也有一些是碑刻上的,现在已不多见。近几年,吉首大学与桑植县白族学会协作,编写《湖南白族历史文化文库》丛书,开始了对白族历史文化比较系统、完整的记录和整理。这对于白族文化的传承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7白族歌谣

白族是众所周知爱唱歌的民族。大理蝴蝶泉边的男女对歌,剑川县每年的石宝山歌会,都是名闻遐迩的。桑植白族继承了老家的民族传统,加上又生活在被称为“民歌之乡”的桑植县这样的环境里,创作了不少的歌谣。桑植民歌被国务院公布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民歌,以它特有的民族风格和魅力,再次引起各媒体和世人的广泛

1
查看完整版本: 知识点来了张家界白族同胞们必须要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