癣菌疹是因患皮肤癣菌病(主要是足癣、头癣)后,皮肤癣菌或其代谢产物,作为抗原进入血循环,经血流到达皮肤,在远处呈现出速发型或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疹。
癣菌疹是一种继发性皮疹,和其他部位的皮肤癣菌病并发。癣菌疹的发生与原发癣病的炎症程度有密切关系,癣病愈活跃,炎症愈重,癣菌疹愈易发生。
一般癣病中的真菌仅寄生于皮肤角质层内,即使有抗原性,因其不被吸收入血也不会引起过敏反应,但如癣病皮损很活跃,局部红肿明显,真菌可侵入真皮通过局部血管进入血循环,产生相应抗体和特应性T细胞,使皮肤表现出各种皮疹。
癣菌疹病情的轻重与个体变态反应的强弱成正比,与皮肤癣菌的种类有关。亲动物性的癣菌(如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较亲人性的癣菌(如红色毛癣菌)更易引起癣菌疹。治疗癣病时,外用刺激性过强的药也可诱发癣菌疹。
▲足癣引起的手部汗疱疹样癣菌疹
临床表现患者身体存在急性活动性真菌病病灶,多为足癣和头癣。好发于手足、背部。皮疹局限也可泛发,常见为汗疱疹型皮损,也可呈湿疹样、猩红热样、丹*样、多形红斑、荨麻疹样等类型。自觉瘙痒。如原发皮疹消退,继发性皮疹也随之消退。根据临床表现及病理分型,可分为四型:
1、表皮型:湿疹型,苔藓样,银屑病样损害;
2、真皮型:泛发性毛囊丘疹型,红皮病型,猩红热样红斑,丹*样,渗出性皮疹;
3、皮下型:结节红斑样损害
4、血管类:游走性静脉炎,荨麻疹,紫癜等
临床多见是汗疱疹型(即湿疹型),原发病多为足癣,皮疹常发生手指侧面,有时也可发生于手掌和脚底。皮疹主要为水疱,针头至米粒大小,瘙痒剧烈,有时可伴有压痛。若继发细菌感染,水疱可变成脓疱。有很多病人以手部汗疱疹来就诊,实际上是由于足癣引起的手部的癣菌疹。
患者不给医生看足部,医生也忽略看足部皮损,只给予糖皮质激素软膏外用治疗手部的汗疱疹,未彻底治疗足癣,导致病情迁延,反复发作,这是癣菌疹临床上最容易误诊的情形。
癣菌疹的诊断依据:在活动性皮损癣菌病灶处真菌检查阳性,如果合并细菌感染,则原发病灶真菌检查可阴性。活动性癣菌皮损处炎症较明显,在活动性癣菌病灶远离部位出现皮损,真菌检查阴性,癣菌素试验强阳性。经治疗后皮肤癣菌病症状消失,癣菌疹亦随之消失。
鉴别诊断:癣菌疹需与汗疱疹、结节性红斑、远心性环状红斑、脉管炎、丹*、荨麻疹相鉴别。上述疾病均无原发活动性真菌病灶,癣菌素试验阴性,故可鉴别。
皮肤癣菌部位如合并细菌感染,不建议外用抗真菌药物,通常建议口服抗真菌药物。因为癣菌疹是变态反应性疾病,所以在口服抗真菌治疗同时往往要抗变态反应治疗,包括抗组胺药物治疗,特别严重可给予短期糖皮质激素治疗。癣菌疹的局部治疗可外用糖皮质激素,如果有渗出,按湿疹治疗原则处理。治疗忌用过于刺激的外用药,外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可以加重癣菌疹。
1.积极治疗原发性癣病,建议内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0.1g一日2次,或者特比萘芬0.25g一日1次。足癣要连续2周,头癣要6周以上。
2.内服抗组胺药物(如左西替利嗪等),全身症状明显者可考虑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原发性癣病有继发细菌感染时,须加用敏感的抗生素。
3.局部治疗:皮肤癣菌病灶和癣菌疹处如果出现急性渗出时可用硼酸溶液湿敷,遵循“干对干,湿对湿”的原则,待皮肤干燥后原发癣病灶可外用温和少刺激的抗真菌剂如萘替芬酮康唑乳膏,特比萘芬软膏等,避免使用含有间苯二酚,水杨酸,土槿皮,狼*之类刺激性中西药物。癣菌疹处可用激素类如地奈德乳膏、丁酸氯倍他素乳膏、卤米松乳膏等。
当原发性癣病好转或消退后,癣菌疹无论治疗与否,都能自行减轻或消退。
邦邦工作室出品,转载请联系授权
内容审核:皮肤科博士陈奇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