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材学派第69期
整理:王鑫
校对:汤海林
叶天士,号香岩(—年),名桂,晚号上津老人。吴县人,世居苏州阊门外下塘上津桥畔。祖、父俱精儿科,叶天士继承家学初习幼科,后又从师十七,学力日进,扩充于内科及其它各科,未满三十岁便闻名于世。创立温病学说,发明杂症论治,贡献卓著,堪称吴中最为杰出的医家。
叶天士一生忙于诊务,其论著、医案等著作都是由门人及后代记录、收集或整理而成。
叶天士晚年游洞庭山的旅途中,给门人顾景文讲授自己诊治温病的经验,顾氏就信笔录记下来,整理成篇。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温病学专著——《温热论》。叶天士《温热论》的闻世,奠定了温病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清史稿》载:“大江南北,言医者辄以桂为宗,百余年来,私淑者众。”。
《临证指南医案》十卷,本著系叶桂弃世后,系华蛐云等门人后学收录购求叶桂遗案编辑而成,乾隆丙戌年()刊印。内容以内科杂病为主,包括妇科和儿科。陆以湉《冷庐医话》云:“《临证指南》虽成于叶氏之门人,……其审证立方,实多可法可传。”由于治案切于临床实用,流传极广。故王凯钧《友渔斋医话》云;“近来习医者,案头无不置一叶氏医案”。
因此可以说叶天士是我们吴门医派中最有名、最杰出的医学家。
笔者研究吴门医家三十余年,曾经对叶天士的世系、生平、轶闻、故居、师承、著作、学术思想、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过系统的考证,曾撰《叶桂考略》发表于《南京中医学院学报》,与此同时也从中感悟到叶天士之所以能成就卓越,盛名天下,是与如下一些因素密切相关的。
一、时代背景
1、明清瘟疫大流行
明末清初,兵灾不断,饥荒连年,瘟疫肆疟,据载其间全国发生的瘟疫大流行多达三十多次。对于当时的医学家不说既是考验,也是机遇。
2、弃儒从医名医辈出
中国自古就有“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遣训。
例如李时珍,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亦是当地名医。但是李时珍的父亲一心要叫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功成名就,出人头地。李时珍十四岁中了秀才,此后九年中三次到武昌考举人,都落第了。于是,他写了一首诗请求父亲让他弃儒学医,“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一名儒生就是这样转业,最终成为伟大的药物学家了。
明清的朝代更替,科举混乱,更使大量的知识分子选择了弃儒从医的门路,这些人较高的文字功底和思辩能力,善于总结前人经验及个人行医心得,善于著书立说、与此同时造就了大批的名医,如张路玉、周扬俊等等。
张璐少而颖悟,博贯儒业。甲申()年清兵入关,27岁的张璐因避战乱至吴县洞庭西山,弃绝科举而致力医药。在西山十五年中,他搜览了大量的古今医籍,并对本草与方剂作了长期的考察和验证,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直到顺治十六()年,张璐42岁离开西山回到苏州,继续医学研究,并编著80万字的《张氏医通》。
周扬俊。字禹载。苏州人。少攻举子业,屡试不第,年近四十,乃弃儒习医,钻研仲景书十余年。康熙十年(年)至京师,有医名。撰《温热暑疫全书》四卷(年)。
3、温病学说脱颖而出
在叶天士之前,吴中医学家对于温病的诊治已经有了比较进步的论说,比如:
元末明初昆山人王履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在治疗上主张伤寒“治以辛温解表”,温病则应“治以辛凉苦寒”。张路玉在王履“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立论的基础上,将温热诸条另辟专篇讨论,在治法上主张辛凉散表,苦寒泄里,大忌发汗……
明末吴县人吴又可《瘟疫论》问世,不但为我国医学提供了传染病学的专门论著,且对稍后温病学说的崛起亦具有重大的影响。
清初周扬俊《温热暑疫全书》系继吴又可《温疫论》之后的又一温疫病专著。周氏倡言温热暑疫与伤寒分开,谓伤寒仅在一时,温热暑疫每发三季,为时既久,病者益多;力主四证均为热证,治当寒凉为主;并谓“舍吴又可之言,别无依傍也。”
以上这些人的创见,为温热论的问世作好了充分的铺垫,叶天士则是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症经验,阐发温证论治规律,成为温病学说的创始人。从王履主张温病与伤寒不可混淆、吴又可倡《温疫论》、周扬俊著《温热暑疫全书》,至叶天士《温热论》问世,即是吴中温病学派逐步发展成熟的历史过程。
4、西医学尚处弱势地位
叶天士(公元—年),他的主要医事活动是在18世纪的上半页,当时的西医虽然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开始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的转变,出现了一些医学成就。诸如:
年,比利时医学家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论》,建立了人体解剖学。
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研究成功了显微镜,并且开始应用于各种科学研实验。
但是还没有完整的医学体系。对于感染性疾病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还处在瞎子摸象的阶段。特别是在临床用药方面还没有什么象样的成果。就连阿斯匹林那样的消炎退热药要到年才问世,而磺胺药、青霉素、链霉素、可的松的等抗感染药物的发明与应用也不过距今才七八十年的事。所以说一百多年前西医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方面根本没有什么有效的医疗措施的。
而中医中药对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是以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为起点,历经多年,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辨证用药经验。叶天士对于温病的研究是在继承前人医疗经验和理论上的发展,将中医中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性疾病除了具有直接杀灭细菌病*等病原体的作用外,尚有抗凝、抗休克及清理病理产物等综合疗效的优势。因此可以说,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理法方药,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一直是居以国际领先地位的。
但是随着近百年来西医输液疗法及磺胺、抗生素、激素类药物的发明应用,体现其方便、快捷、药理明确、效价高等特点,使中医药临床(尤其是急症、病区)抗感染方面的优势逐渐丧失。而今我们中医药正面临着西医药越来越强力的挑战,这是科技实力的较量,落后就会挨打,就会淘汰。医院急症、病区的中药使用率都不是很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笔者在《抗感染治疗学研究是中医药成败之关键》的搏文中强调:当前中医药科研机构亟需发扬先辈那种突破旧说,敢于创新的精神,并努力争取自然科学工作者的参与和协作,充分应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中医药抗感染方面的探索与研究,使中医抗感染疗法在方便、快捷、安全、综合疗效诸方面超过西医,方能使中医药学立于不败之地。
二、家庭影响
1、出生于儿科世家
叶天士的先祖是安徽歙县人,自高祖叶封山徙居吴中,从而定居苏州。
其祖紫帆公、父阳生公、蒙师朱君某、表兄汪五符、侄叶大椿都是小儿科医生。
2、祖、父声望已高
叶天士的祖父名时,字紫帆,精通医理,擅儿科,而于仲景伤寒研究颇深。行医生涯在四十年之上(见《叶评伤寒全生集》凡例并批注)。汪钝庵称赞他治疗小儿病症医德高尚:对贫病交困的病人,非但不收一分钱,而且还以善药施送;不论病儿如何哭叫吵闹,溲屎狼藉,都要作过祥细的检查视询问,才处方用药也。所以全活甚众,而名噪吴中。(见《钝翁文录》卷十一)
叶天士父亲叶朝采,字阳生,医术益精,读书尤多,其所治症亦广。据沈德潜《叶香岩传》载:有一位叫范长倩的,老来得子,生无谷道,啼不止。延医视之,皆束手。请叶阳生翁来诊,曰:“是在膜里,须以金刀割之”。割之,而谷道果开。后来范家的这个小孩长大后任太史之职,为了报答救命之恩,为叶阳生作传以流芳百世。”于是,名声大播。
所以叶天士也是名医的后代,其先祖在苏州已经有了很高的知名度,为叶天士的成功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重视从小培养
叶桂出生于这样一个世医家庭,从小便秉受家学之薰陶.幼年时叶阳生便很重视对儿子的培养,《叶香岩传》云:“君少从师受经书,暮归,阳生翁授以歧*学”。而叶桂禀赋颖悟且又热爱医学,如其《本事方释义》自序云:“予幼习举子业,丹铅之暇,喜涉猎岐*家言。”因此未及弱冠之年便巳通读了《内经》、《难经》以及唐宋各家中医著作,为他日后医学生涯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4、从儿科起步扩展内科
叶桂“岁十四,遭先君子忧,既孤且贫,不能自给,因弃举子业,而一意肆力于岐*”(《本事方释义》自序)。
*凯钧《友渔斋医话》谓叶桂“初习幼科,后学力日进,扩充其道于内科一门。”汪绍达则云:“自受学于王子接,始能贯通各科。”
临床所见,温病确以小儿发病率著高。且因其禀质未充,故发热传变快,闭脱险症多,卫气营血证候典型。这对于叶桂以后发明温病学说影响颇大。由于小儿主诉困难,俗称“哑科”,全凭医家诊察判断,因而叶桂在医疗实践中尤其重视小儿特定的阳性体征的检查,诸如验齿、察舌、辨斑疹白bei、嗅痘气等都是切用儿科的独特诊法。另一方面,温病尤以小儿发病率最高。且因其体属纯阳,禀质未充,故发热传变快,闭脱险症多,卫气营血证候典型。所有这些对于叶天士以后发明温病学说影响颇大。
三、天资聪明
1、自幼天资聪明
叶天士幼年时即熟读经史,并涉猎岐*之道。14岁父亲去世后,“君乃从翁门人朱君某专为学医,朱君即举翁平日所教教之,君闻即彻其蕴,见出朱君上,因有闻于时。”(《叶香岩传》)
2、读书过目不忘
《古今医史续增》:聪明绝世,读书过目不忘。乾隆进士王友亮《叶天士小传》云:“虽其聪慧过人,然学之心苦而力勤,亦非人所能几及矣”。
3、有悟性多巧思
叶氏对于前人的经验能够师古不泥,依据病情的需,灵活应用。如学习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时,反对盲目效仿、偏执一隅、以人试药。
在诊断方面,能够抓住蛛丝马迹,正确判断病症。如沈德潜言:“桂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如见五脏症结”。“或于无病时预知其病,或预断数十年后皆验.病之极难捉摸者,一经诊视,指示灼然。”
“桂治病多奇中,于疑难症,或就平日嗜好而得救法,或他医之方略与变通法,或毫不与药而使饮食居处消息之,或于无病时预知其病,或预断数十年后皆验。病之极难捉摸者,一经诊视,指示灼然。”。(《叶香岩传》)
四、爱业敬业
1、幼喜涉猎岐*
叶天士在《本事方释义》自序中云:“予幼习举子业,丹铅之暇,喜涉猎岐*家言。”因此未及弱冠之年便巳通读了《内经》、《难经》以及唐宋各家中医著作,为他日后医学生涯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2、重视性命之学
他认识到医学关乎性命,他临终时告诫子孙:“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叶香岩传》)。
他治疗疾病时极其谨慎,强调必须做到胸有成竹,而后才可施方用药,不可随心所欲,以人试药。
3、毕生忙于诊务
叶天士一生忙于临床诊务,虽然平时勤奋读书常做笔记,但是没有时间撰写著作。他的《温热论》、《临证华南医案》以及其他医案书籍都是他的门人及后人收辑他的语录与医案等资料整理而成。而《本事方释义》、《叶评伤寒全生集》等书也是叶天士的子孙依据他的读书笔记整理而成。
五、名师高徒
1、家学渊源熏陶
出生于名医家庭,从小爱到较好的教学,受到祖父、父亲的医术和医德的熏陶,同时上代的文化素养及社会交往对他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十四岁从朱君某学
“君乃从翁门人朱君某专为学医,朱君即举翁平日所教教之,君闻即彻其蕴,见出朱君上,因有闻于时。”(《叶香岩传》)
3、先后拜师十七
《古今医史续增》谓叶桂;“聪明绝世,复得周扬俊四名家之精”。*凯钧《友渔斋医话》谓叶桂“初习幼科,后学力日进,扩充其道于内科一门。”
乾隆进士王友亮《叶天士小传》云:“叶年十二至十八,凡更十七师。闻某人善治某证,即往,执弟子礼甚恭,既得其术,辄弃去,故能集众美以成名。虽其聪慧过人,然学之心苦而力勤,亦非人所能几及矣”。
康熙年间,吴中已是经济繁华,人杰荟萃之地,中医界更是名医辈出,高手云集。如周扬俊、王子接、马元仪、沈明生、张路玉、程郊倩、蒋示吉、尤生洲、柯韵伯、叶横山,顾松园等皆一代名流,饱学之士。有关叶桂从十七师的说法,本人认为:其中可以肯定的老师是父亲叶阳生、师兄朱君某、周扬俊、王子接,另外与叶家有交谊与会诊的马元仪、张路玉、程郊倩、沈明生等人也很有可能是叶天士的老师。
4、学习方法对头。
叶天士学艺的方法是:闻某人善治某证,即往,执弟子礼甚恭,既得其术,辄弃去。嘉庆进士梁章钜《浪迹丛谈?叶天士遗事》称叶天士“宿学虚心,为一时之冠”,不管什么人,只要比自己有本事的,他都希望拜之为师。这样,他的老师有长辈,有同行,甚至有寺庙中的和尚。当他打听到某人善治某病,就欣然前往,学成后才离去。
由于叶氏聪颖好学,医道日精,因而未满三十岁便闻名于世。
5、高徒辅佐得力
据考证叶天士的门人有顾景文、朱心传、张揆亮、吴厚存(叶评伤寒全生集)、华岫(xiu)云(临证指南医案)、叶大椿,尚有周仲升、吴正学、毛丕烈等(陈道瑾《江苏历代医人志》)。
叶桂晚年尝游于洞庭山,门人顾景文随之舟中,桂将积年论治温病之经验讲授顾氏,顾氏即信笔录记成篇。这篇笔记初刊于唐大烈《吴医汇讲》卷一,名之《温热证治》,后为华岫云编辑《续选临证指南》收载,改名《叶天士温热论》。该书虽然篇幅不多,但其中概括地揭示了温病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规律及其诊断技巧,至今仍然是温病学最切用的临床教课书。
《临证指南医案》十卷,本著系叶桂弃世后,系华岫云等门人后学收录购求叶桂遗案编辑而成,乾隆丙戌年()刊印。内容以内科杂病为主,包括妇科和儿科。陆以湉《冷庐医话》云:“《临证指南》虽成于叶氏之门人,……其审证立方,实多可法可传。”由于治案切于临床实用,流传极广。
所以这些高徒对于叶天士学术思想的传播及医疗经验的发扬,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
六、读万卷书
叶天士从小就涉猎岐*,到老仍孜孜不倦。这是因为他将必须“读万卷书”方可“借术济世”的先决条件。
1、有较好的学养功底
叶天士自幼攻举子业,文化功底当然较好,俗话说医儒相通,学过四书五经的人,自然更容易学好中医的基本原理。
同时父亲叶阳生除了医术高明外,还精通诗词,与进士汪琬有唱酬往来,平时还喜好字画古董,故士大夫争与之交,愈于紫帆在时(《钝翁文录》)。这样的氛围对叶天士也是一种文化熏陶。
2、自幼攻读医著
叶天士从小就对医学感兴趣,喜欢读医学书的。如《本事方释义》自序云:“予幼习举子业,丹铅之暇,喜涉猎岐*家言。”“自《素问》、《难经》及唐宋诸名家所著书靡不旁搜博览,以广见闻”。
3、耕读孜孜不倦
叶天士业医之后,进一步认识到医学关乎性命,多读书的重要性,自谓:“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可惜术济世”(《叶香岩传》)。
所以他不论医事多么繁忙,必于诊务之暇不断重温古人医著。除了重温《素问》、《难经》及唐宋各家外,又对明清医家如陶节庵、李时珍、张景岳、喻嘉言、缪仲淳、李士材、柯韵伯、吴又可等著作进行研读,至老不掇。
4、随录心得笔记
叶天士读书有一个习惯,凡有心得见解,即随笔评批或注释。他的读书笔记“多所发明,单辞只义,门弟子互相抄录。”
我在校注《伤寒全生集》时发现,叶天士68岁时,还在雨夜研读《伤寒全生集》。在该书中有附有叶氏三代人的批注,而其中叶天士作的批注十居八九。
七、继承创新
1、承家学获益匪浅
叶桂幼承家学,始以幼科为主。如汪绍达《叶天士家传秘诀》序云;“叶天士先生,本一祖传之专门儿科医家也。
祖父紫帆精通医理擅儿科,而于仲景伤寒研究颇深,名噪吴中。
叶桂父阳生,医术益精,读书尤多,其所治症亦广,还能做小儿的外科手术,名声大播。
众所周知,由于小儿主诉困难,俗称“哑科”,全靠医生仔细观察与检查,才能正确诊断病情。因而叶桂在医疗实践中尤其重视小儿诊法,诸如验齿、察舌、辨斑疹白瘖、嗅痘气等都是最切用于儿科的独特诊法。
叶桂《幼科要略》谓:“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临床所见,温病确以小儿发病率最高。且因其禀质未充,易虚虚易实实,发病传变快,闭脱险症多,卫气营血证候典型。
所有这些,对于叶天士在中《温热论》总结温病的发病规律,揭示温病的诊治要点,与叶氏精通儿科都是有很密切的关系的。
2、从名师寒暑并蓄
叶天士师从王子接,得到了伤寒名师的垂教。王氏著有《绛雪园古方选注》三卷,重点在于研讨仲景方论。叶桂曾以门人的身份参与编校刊辑。此外,叶桂尝参补王子接《本草翼》一书,于此可见王、叶师徒之间教学相长的密切关系。
叶天士师从周扬俊,周氏是当时研究温病最有成就的医家。周氏认为温病的发病率比伤寒高,应与伤寒分开,治疗用药应以寒凉为主。他的《温热暑疫全书》系继吴又可《温疫论》之后的又一温疫病专著,对叶天士的影响更大。
3、采百家取长补短
其于前人之经验主张师古不泥,应分析病情的需要灵活应用。如学习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时,不可盲目效仿、偏执一隅、以人试药。如学习刘河间火热论,不可专用寒凉药;学习李东垣论脾胃论,不可全用参附温养之剂;学习朱丹溪创养阴派,不可又偏用寒凉之剂。有些人甚至朝用一方,晚易一剂,而无有成见。必须对病情了然指掌,对诊断胸有成竹后,才能施以方药。否则,以药治病实以人试药也”(《叶香岩传》)。持论如斯,其治学之严谨可见。
4、读陶著阐论温热
《伤寒全生集》四卷,明代余杭医家陶节庵氏著,该著被叶氏祖辈数世一直奉为业医读本,叶天士68岁时犹尚研读不辍,并加评点。
本人曾将本书与《温热沦》内容参阅,不难发现前者之精论于《温热论》诸多条文中被借鉴引用与发挥,如叶氏妇人温病例中引用“陶氏小柴胡汤”、“陶氏所谓血结胸”等词语,更属显见之一斑。
叶天士《温热论》全文不到2万字,除了扼要提示温病的辨证施治规律以外,大量的篇幅是沦述温病诊断的内容。尤其注重舌苔的研究。在诊断方面,《温热论》以大量的篇幅论述察舌、验齿,辨斑疹之经验,而这些内容在《伤寒全生集》中亦已论之甚详,部分内容明显为叶氏直接引录。笔者曾撰《论伤寒全生集对叶天士温病学说之影响》一文,予以论证,详见《上海中医药杂志》年第3期。
5、守叔微用药独特
叶天士曾经评注过宋代许叔微的《普济本事方》,这是一本对症处治的方书,其中有许氏的很多有效的经验方,以及独特的用药心得。例如许氏用一味苍术圆治好自己酒癖及目疾,有用*连阿膠汤治疗休息痢的验方,叶天士都做过评注与验证。叶天士应用动物药和芳香药治疗疑难病症,也受到他一定的影响。
6、抒己见创立新说
如在温病的论证方面:
首先,叶氏指出了温病与伤寒之区别:包括病因不同,感邪传变途径不同,症候表现不同,从而治疗方法也完全不同。
其次,揭示了温病卫气营血的辨证纲领。指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阐明了温病卫气营血浅深层次传变的一般规律。同时叶桂又提出“逆传心包”,“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其邪始终在气分留连者”等温病急进或缓进非典型的变症。
在温病诊法方面,叶桂十分重视察舌、验齿,辨斑疹白bei等客观指征的检查,并作出较详细的总结。
针对温病卫气营血不同阶段,制订了“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原则,并且强调治疗过程中“须要顾护津掖”。
在救治神昏重症方面,其用清营解*,芳香开窍方药,都是实用有效的抢救措施。
从此,温病学说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有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在治疗外感病方面的一门与伤寒并列的专门学说,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如章虚谷《医门棒喝》云:“邪之寒热不同,治法迥异,岂可混哉!二千年来,纷纷议论,不能辨析明白。近世叶天士始辨其源流,明其变化,不独为后学指南,而实补仲景之残缺,厥功大矣!”
八、宣传炒作
1、交友忠信慷慨
《叶香岩传》叶桂“居家敦伦纪,内行修备,交友以忠信,人以事就商,为剖析成败,如决疾热,洞中窽会,以患难相告者,倾囊拯之,无所顾藉。”
《苏州府志》载某富人痰结肺管失音案,即请针科尤松年协治而获效。
另有《听雨轩笔记》载叶母病,延街后章某诊治见愈,叶酬以杯缎百金致谢,后有求天士治病者,叶谓之曰:“章某术过于我,可请治。”
又《江苏历代医人志》载有扬州医家程信者,时叶天士尝见其方,叹谓病者曰:“江北有此名医,何庸远涉耶!”
从以上的记载中,都可以反映出叶天士慷慨大度,尊重同道的大家风范。同时象他这样的人,也自然更会受到别人的称颂与爱戴。
2、士大夫争与交
叶天士家祖孙三代除了精通医学外,都有一些诗词吟唱、古董字画、金石篆刻等方面的雅癖,所以士大夫争欲与之交往,所谓肩舆不暇。尤其在叶阳生时更多,愈于紫帆公在时。
另据《张氏医通》汪五符病案的记载,叶阳生与当时的吴中名医张咯玉、沈明生、程郊倩等亦互有往来会诊。
叶氏家族广泛的社会交往,有助于扩大其社会影响与知名度。
3、同行认可效学
叶氏《温热论》创卫气营血温病学说,奠定了温病学的理论基础。继他之后,追随与师法者大有人在。
稍晚于桂之吴中名医薛生白、缪遵义,都于温病研究方面卓有成就。前者著《湿热论》,着重于湿温病的探讨,堪为《温热论》之姐妹篇;后者著《温热朗照》,着重在整理前人温病理论井阐发心见,与叶、薛并称“吴中三大家”。
由此,温病学之研究率先在吴中地区形成中心,并很快得到各地医界的响应,掀起了温病学术研究的高潮。
叶氏《临证指南医案》析理精湛,方药灵巧,案语透彻,加上叶氏的医名甚重,因此风行海内,流传极广。如*凯钧《友渔斋医话》记载:“近来习医者,案头无不置一叶氏医案。”
吴江名医徐灵胎首先对叶案进行研究,对对叶氏学术思想、用药风格给予肯定的评价,对其中不足之处也作出善意的批注。
此后淮阴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亦取材于《临证指南医案》,其中的证治方药,大多从叶案演变而来。如桑菊饮化裁于叶氏治秦某风温之方,连梅汤化裁于顾某暑病之方,其它如沙参麦冬汤、加减复脉汤等,亦是叶氏常用的救阴之方。
海宁王孟英著《温热经纬》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将温热病的辨证按叶天士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用以具体说明热性病的发展规律,
何书田的《杂证要诀》,还将叶氏治杂病的治法方药编成歌诀,以便诵读。
4、文人笔记宣扬
顺治进士汪钝庵为叶紫帆、叶阳生知交,《钝翁文录》对紫帆、阳生父子大加赞赏。
有关叶天士的传略和轶事散见于:乾隆初进士沈德潜《叶香岩传》、乾隆进士王友亮《叶天士小传》、嘉庆进士梁章钜《浪迹丛谈?叶天士遗事》等。
这些达官贵人、文人骚客所写的传略与笔记,或记述叶天士的生平轶事,或称赞叶天士的诊疗技术,或收录叶天士治疗疑难病症的验案。从而对叶天士的宣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清史方志论定
《清史稿》称叶天士“名满天下”,“大江南北,言医者辄以桂为宗,百余年来,私淑者众。最著者:吴瑭、章楠、王士雄。”
“吴瑭字鞠通,江苏淮阴人。学本于桂,以桂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著《温病条辨》以畅其义,其书盛行。
章楠字虚谷,浙江会稽人。著《医门棒喝》,谓桂、雪最得仲景遗意而他家不与。
王士雄字孟英,浙江海宁人,著《温热经纬》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大意同章楠注释,兼采昔贤诸说,择善而从胜楠书”。
《苏州府志》除了肯定叶天士的功绩外,还收录了叶天士的数则验案。
如称叶士:“治痘尤神,远立而嗅之,死生立判。其次孙坤出痘,桂揭帷(wei)即嘻曰:“此死气也!”不治而出,卒不治。长堂孙幼时,身甫热,桂诊之惊曰:“此闷痘也!”急疏方与服,危而后安。……
一富室,新娶妇,病如呆,医药罔效。桂往诊之,命空室掘地作池,贮不洁其中,覆板舁病者卧其上,静伺之。俄而呻吟,逮天明移还内室,识清爽。或问其故,曰:“此香闭也,臭可辟香耳。”
一女子性嗜笋,卧病经年,如瘫痪状,投以白风仙根,病若失。
天官坊章松龄司马,老年致仕,患呃逆不能言语,延视。令用人参四两、附子四两同煎一大碗,将水匙频进,一夜药尽,呃止而安。是时,章之子器商侍侧,桂熟视之,曰;“日内必疟作,势重日久。”疏方令服。明日果患疟,医治百日始愈。
有富人,眠食如常,忽失音,百药无效,延桂诊之。曰;“此有痰,结在肺管阻其音,非药力所能化也。”邀针科尤松年至,令于肺俞穴一针。少顷,病者猛嗽一声,吐一痰核而愈。
又嘉兴人卧病两月,遍服柴胡、葛根等解散之剂不效。就诊于桂.桂于原方中加厚朴一钱、老姜三钱,一服而洞下宿垢盈器,寒热大作;再服大汗,至家已霍然,其神效若此。
6、民间口碑传说
叶天士的医术“名著朝野,即贩夫竖子,远至邻省外服,无有不知叶天士先生者”(叶香岩传)。同时有关叶天士的传奇故事在民间层出不穷,广为流传。连《清史稿》中也提到叶天士“当时名满天下,传闻附会,往往涉于荒诞”。
其中关于叶薛之争、天医星、御码头等传说在民间流传较广。
叶薛之争——薛雪与叶桂同出吴中王子接师门,同鸣于时。唯世传彼此不相能,薛名其庄为“扫叶”以寓意,叶命其斋“踏雪”以射影。其说源出陆以恬《冷庐医话》:“震泽吴晓钲剑森言:乾隆某年,吴大疫,有更夫某者,身面浮肿,遍体作*白色,诣局求治。先叫薛生白诊治,薛生白认为‘水肿已剧,不可治。’回去了理后事。病者出门时,正好叶天士坐在骄子里望到他,说你这个病蚊烟条过敏所致,吃两会药就可以治好的。’薛生白知道了很失面子,大为不悦。因有扫叶庄、踏雪斋之举。
天医星——相传江西张天师来到苏州,身患重病。用尽了各种各样的法术都丝毫无效,眼看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起来。有一天他做梦,梦见天神指点他,说这病非‘天医星’下凡的叶天士不能治。于是他派人去请叶天士治疗。叶天士在对病人进行四诊后开出了处方。服药一剂即转危为安,连续服药几剂病就痊愈了。从此,叶天士是天医星下凡的消息就传开了。
另一种说法是:江西张天师来到苏州万年桥堍,吩咐停轿,恭候天医星乘坐的船行驶过桥后再上桥。这时叶天士乘船经过万年桥,而他正好是苏州名医,于是民间开始传说叶天士是天医星了。
御码头——叶天士的故居在阊门外渡僧桥下塘48号--54号,建筑座北朝南,东西三落,前后七进。其住宅东侧有一弄堂,名“叶家弄”,弄堂南伸段称“水叶家弄”,因其靠临阊门古运河而得名。河边有一石砌码头,以停靠病家求诊船只和叶氏出诊快船。当地有“御码头”之称,相传是因为乾隆下江南时曾在此上岸请叶天士看病而得名的。
这些民间传说至今仍为苏州市民所津津乐道而家喻户晓,更使叶天士的盛名经久而不衰。
金庆江支持原创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