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癣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P开头身体穴位脾俞穴治腹胀黄疸呕
TUhjnbcbe - 2021/5/26 23:01:00

●定位

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11肋间和肋下动、静脉后支;布有第11、第1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11、第12胸神经后支肌支。

●主治疾病

脾俞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呕吐,噎膈,胃痛,胸胁胀痛,*疸水肿,不欲饮食,食不生肌,痃癖积聚,泄泻痢疾,痰疟寒热,四肢不收,虚劳,尿血,遗精,白浊,吐血,便血,喘息,腰背痛,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疸,泄泻,鼓胀,痢疾,带下,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贫血,腹胀,水肿,背痛,纳呆,食不化,现代又多用脾俞穴治疗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肝脾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肠炎,神经衰弱,自细胞减少症,子宫下垂,荨麻疹,胃溃疡,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肾下垂,月经不调,肾炎,小儿夜盲等。现代常用于治疗胃溃疡、胃炎、胃痉挛、神经性呕吐、肠炎等。配中脘、三阴交、足三里主治呕吐;配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关元俞主治泄泻;配肾俞、三阴交主治消渴。

配伍应用

脾俞配章门,为俞募配穴法,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胃痛,腹胀。

脾俞配膈俞、大椎,有扶脾统血,清热止血的作用,主治吐血,便血。

脾俞配足三里、三阴交,有清热利湿,健脾养肝的作用,主治*疸,肝炎。

脾俞配大肠俞、胃俞,治急慢性肠胃炎

脾俞配胃俞、中脘、内关、公孙,治腹痛、泄泻

脾俞配关元、归来、三阴交、隐白,治崩漏

●临床应用

16.1对胃功能的影响

针刺脾俞对胃功能的调整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比针刺足三里等远端腧穴对胃的调整作用明显,提示脾俞对胃功能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对胃分泌功能也有影响,可使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总酸度和游离酸度趋于正常化,同时对胃液分泌有抑制作用。实验发现电针脾俞对胃肠推进运动具有双向调整作用。临床上电针脾俞既能治疗腹泻,又可治疗便秘,即与此种机制有关。

16.2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针刺脾俞可增加血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降低血中胆固醇的含量。针刺后对部分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Ig和补体C3含量测定比较,发现治疗后IgA明显升高,C3含量降低,IgM、IgA、IgD则增减不明显。从而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脾性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症状好转。

16.3对血糖的影响

针刺脾俞、膈俞、足三里,可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尿糖下降,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作用明显。对糖尿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也有一定的影响,血沉、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有明显改变。

16.4对肝功的影响

针刺狗的“脾俞”,可使血中胆固醇下降,对高胆固醇者,其下降较明显,对正常机体影响不明显[6]。

16.5治疗胃痛

一患者因食生冷饮食,胃脘部剧烈疼痛,肌内注射-2疼痛不减,即针双侧脾俞、胃俞,针感向上腹部放射,留针30min,出针后在胃脘部加拔火罐10min,疼痛消失,恢复如常

16.6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取脾俞、胃俞、中脘等穴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50例,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交替使用。结果:治愈14例,显效11例,好转21例,总有效率为92%

取脾俞等埋线治疗胃炎和溃疡病例,有很好疗效。取脾俞、胃俞,埋线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例,有很好疗效。

16.7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针刺脾俞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例,主穴取脾俞,配穴取足三里、三阴交,常规针刺,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经治2个疗程[6]。痊愈50例,占46.7%;好转31例,占29%;无效26例,占24.3%。总有效率为75.7%

针刺脾俞等,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7例,有一定疗效。

16.8治疗糖尿病

针灸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治疗糖尿病30例,常规针刺,留针30min,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5d,继续下一疗程治疗,经治4个疗程后,观察血糖、尿糖的变化情况。基本痊愈12例,占40%;显效10例,占33%;好转5例,占17%;无效3例,占10%。总有效率为90%。

针刺脾俞等,治疗24例,有一定疗效。

16.9治疗腹泻

针刺脾俞等,配合电极板法,治疗80例,经1~8次治疗,有较好疗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P开头身体穴位脾俞穴治腹胀黄疸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