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芦
漏芦(野兰)
漏芦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或禹州漏芦的根。前者主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后者主产于河南、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味苦,性寒。归胃经。功效清热解*、消痈肿、下乳汁。临床用名漏芦。
漏芦:烂根生出榔头花
《神农本草经》:漏芦,味苦,咸,寒。主皮肤热,恶创,疽痔,湿痹,下乳汁。久服轻身益气,耳目聪明,不老延年。一名野兰。生山谷。
《名医》曰:生乔山,八月采根,阴干。
案《广雅》云:飞廉,漏芦也;陶宠景云:俗中取根,名鹿骊。
《名医别录》:味咸,大寒,无*。主止遗溺,热气疮痒如麻豆,可作浴汤。
《药性论》:君。能治身上热*,风生恶疮,皮肌瘙痒瘾疹。
《日华子本草》:连翘为使。治小儿壮热,通小肠,泄精,尿血,风赤眼,乳痈发背,瘰沥,肠风,排脓,补血,治扑损,续筋骨传金疮,止血,长肉,通经脉。
《开宝本草》:味苦、咸,大寒,无*。止遗溺,热气疮痒如麻豆,可作浴汤。
《滇南本草》:漏芦,一名芦葱,又名萱草,又名宜男花。味甘、平,性寒。治乳结红肿硬痛,乳汁不通,乳痈乳岩,攻痈疮。滇中产者,其性补阴血,止腰疼,治崩漏,止大肠下血。
(附方)治男妇腰痛。
漏芦根果(十五个)猪腰子(一个)以上二味水煎服三次。
(又单方)治大肠下血,诸药不效者用此良。
漏芦根果(十个)茶花(五分)赤地榆(三钱)象牙末(一钱)以上四味水煎服三次。
《本草衍义补遗》:东垣云:是足阳明本经药。大寒无*,主皮肤热、恶疮疽,通小肠,治泄精、尿血、乳痈及下乳汁。
《本草蒙筌》:内容:秦州漏芦,沂州漏芦。
味苦、咸,气寒。无*。一名野兰,茎若筋大。叶似白蒿有荚,花绽荚端色*。子结类油麻作房,根生如蔓菁细黑。单州(属山西。)出者为胜,八月采根阴干。制度如仪,违错弗效。咀成薄片,相对甘草而蒸;从巳至申,检净甘草才用。(出《雷公炮炙》。)连翘为使,行足阳明。治身体风热恶疮,去皮肤瘙痒瘾疹。主乳痈发背,理痔肠风。补血排脓,生肌长肉。引经脉,下乳汁,续筋骨,疗折伤。止遗溺泄精,除风眼湿痹。匪专煎饮,亦作浴汤。久服益气轻身,耳目聪明不老。
《本草纲目》:漏芦下乳汁,消热*,排脓止血,生肌杀虫。故东垣以为手足阳明药。而古方治痈疽发背,以漏芦汤为首称也。庞安常治痈疽及预解时行痘疹热,用漏芦叶,云无则以山栀代之。亦取其寒能胜热,盖不知其入阳明故也。
《本草易读》:
甘草拌蒸干用。连翘为使。苗根皆可。
咸,寒,无*。入足阳明经。散热解*,通经下乳,排脓止血,续筋长肉。疽痔疮瘰皆疗,生乔山山谷,曹,兖、汴东及秦、海诸州皆有之。苗类油麻,高六七尺,秋深黑枯如漆。采时用苗,八月采根。
冷劳泻痢,一两,艾叶四两,醋熬膏丸之。(验方第一。)
产后带下。同上。(第二。)
白秃头疮,烧灰,猪油合敷。(第三。)
《本经逢原》:漏芦苦寒解*,乃足阳明经药。《本经》治热*恶疮,下乳汁,以其能利窍也,为消*排脓杀虫要药。古方治痈疽发背,以漏芦汤为首称,盖咸能软坚,寒能解*。故服之必大便作泻,使邪从下而出也。昔人治婴儿疮*,令母服此,使药性从乳中过之,每致乳子利下白沫,大损元气。故气虚及疮疡不起发者,咸非所宜,而妊妇尤为切禁。
《得配本草》:连翘为之使。
咸,寒。入手足阳明经。散热*,治谷贼,通经下乳,排脓止痛,解痘杀虫。配生姜、地龙,治历节风痛。茎如油麻,枯黑如漆者真。甘草拌蒸。气虚者禁用。
《本草求真》:[批]解胃府热*,并通乳汁。漏芦专入胃。味苦而咸,气寒有*。凡苦则下泄,咸则软坚,寒则胜热。漏芦气味俱备,其性专入阳胆胃经。故凡痈疽背发,乳汁不通,及预解时行痘*者,咸须仗此以解*邪,俾邪尽从便出而解矣。诸症非尽热*而起,不得妄用。然书又云遗精尿血能止,亦因*热除自止之意,非因漏芦寓有收涩之力也。但气虚疮疡不起,及孕妇有病者切忌。
《本经疏证》:漏芦体状大似白蒿。漏芦气不芳烈,但于初生之时,已显阳明之白,于阳明之令,又显太阳之黑,故不以气名而以色称。曰漏芦者,固谓其能使湿渗泄而热解散也。夫湿与热比,原未尝必为人患,试想中宫絪之气,所以输脾归肺者为何,岂不藉以奉生身转气化哉?特偶有所偏,则相遭而不相下,或湿壅热而不行,或热劫湿而就燥,故在肤腠则为风瘙疥痒,在肌肉则为痈疽疮痔,在筋节则为痹痛拘缓,在骨骱则为疼重挛急,此皆诸蒿得为力其间,藉气之蒸出足以透达其湿,性之耗散足以消除其热矣。苟湿壅于内,欲蒸出而不能,热炽于外,欲消耗而莫及,为恶疮疽痔湿痹而皮肤热焉,则蒿遂无所施技,而当导其湿,使就太阳寒水气化,然后耗散之性能达于皮肤,是蒿令湿热并合而除,芦令湿热分背而散,若目以蒿,讵不枉芦之所以为芦也。然则本经谓其下乳汁,别录谓其止遗溺,旨适相反何欤?夫溺以温化而通,乳以清纯而下,遗溺因乎热,乳不下亦因乎热,非有二也,惟其利水由于除热,是以能使不应行者归于应行,而应行者不得应行而不行,则漏芦者谓为疡证逐湿之剂可也。
《本草便读》:漏芦
入阳明下乳消痈。咸苦性寒无*品。清湿热杀虫凉血。祛除积久小儿疳。(漏芦咸苦性寒。入阳明血分。本经虽云服之益人。然毕竟疏利之品。故能下乳消痈。清湿热。治疳积。皆属阳明之病。观其命名取义。则漏芦之功。概可想见矣。)
《本草撮要》:味咸苦寒。入手足太阴经。功专散热解*。通经下乳。排脓止血。生肌杀虫。治遗精尿血痈疽发背及痘疹*。甘草拌蒸。连翘为使。
《本草分经》:入胃、大肠,通肺、小肠,泻热解*,通经下乳,杀虫疗疮。
《本草思辨录》:漏芦亦蒿类,而青蒿治疥疮痂痒,热在骨节间;此治湿痹之恶疮,热在肌肤。青蒿芳香苦寒,合湿热而并除之,故宜于由湿转燥之疮。漏芦色黑咸寒,热散于肌表而湿使下渗,故宜于湿壅热炽之疮。古方治发背以漏芦汤为称首者,背为太阳寒水部分,漏芦咸寒而有白茸,正与相合。且热退即住服,明乎越境之不过问也。漏芦下乳汁,是下热结而不下之乳汁,能消乳内胀痛,非下乳汁之通剂也。
《本草择要纲目》:
咸寒有*。足阳明本经之药。
下乳汁。消热*。排脓止血生肌。杀虫。疗乳痈瘰。行痘疹热。古方治痈疽发以漏芦汤。尤其功之首称也
《玉楸药解》:味咸,微寒,入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利水秘精,凉血败*。漏芦咸寒,利水泻湿,清肝退热,治失溺遗精。淋血便红,眼痛目赤,背疽乳痈,痔瘘瘰疬,白秃金疮,历节带下,泄利。治一切虫伤跌打,恶疮*肿。排脓止血,服浴皆善。下乳汁最捷。
《饮片新参》:
形色:色灰褐,中有*花纹。性味:苦香凉。功能:消*,排脓杀虫,治痈疽疮疡痔漏。分量:一钱半至三钱。用法:生用,或酒炒,或外洗。禁忌:中寒气虚者忌用。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生乔山山谷。八月采根,阴干。
乔山应是*帝所葬处,乃在上郡。今出近道亦有,治诸瘘疥,此久服甚益人,而服食方罕用之。今市人皆取苗用之。世中取根,名鹿骊根,苦酒摩,以治疮疥。
《中药大辞典》
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的根。秋季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泥土,晒干。
生于向阳的山坡、草地、路边。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雷公炮炙论》雷公云:凡使,勿用独漏,缘似漏芦,只是味苦、酸。误服,令人吐不止,须细验。夫使漏芦,细剉,拌生甘草相对,蒸,从巳至申,去甘草,净拣用。
《中药大辞典》拣净杂质,去毛,洗净,润透,切片晒干。
1.漏芦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蓝刺头碱的作用与士的宁相似,小剂量对动物表现为兴奋作用,大剂量则引起痉挛,以后出现全身抑制;对巴比妥引起的小鼠睡眠有苏醒作用,并能兴奋神经肌肉装置,促进周围神经的恢复过程。2.漏芦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蓝刺头碱对麻醉猫可引起血压下降,心缩力增强,对离体蛙心可使心收缩张力上升,收缩幅度减弱,高浓度可使心脏停止于收缩期,对离体兔耳作用表现为血管扩张。3.漏芦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以祁州漏芦水煎剂给予高脂饲料造成的家兔、鹌鹑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可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抑制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使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减轻、发生率降低。而且,祁州漏芦水煎剂还可以降低血浆过氧化脂质(LPO)含量,提高前列环素/血栓素比值,减少白细胞在动脉壁上的浸润,并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4.漏芦有增强免疫功能作用。5.漏芦有抗脂质过氧化、延缓衰老及预防老年病的作用。6.漏芦有抗缺氧、改善记忆功能作用。7.漏芦对肠平滑肌有影响,蓝刺头碱可使离体猫肠管张力增加,使离体兔肠管抑制。8.漏芦有抑菌作用。其水浸剂在试管内对许兰氏*癣菌、紧密着色牙生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整理/巫林芝)(校对/小k)
(媒体/全思捷)
▼点击查看药典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