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第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茵陈蒿汤主之。
原文第条:伤寒七八日,身*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阳明病以热盛为特征,如果热盛而出大汗,那么热能够散出来,只要清这个内热就可以了。糟糕的是,如果病人恰恰是个湿重的人,再遇上内热重的情况,就容易出现汗出不畅,就是只有头上能出汗上,而身上没有汗,出汗的部位叫“剂颈而还”,以脖子为界,脖子以上出汗,脖子以下无汗。
同时又小便不利,这表明热无法经由小便排出体外,而且还渴引水浆,就是口渴特别想喝水,浆就是类似于淘米水那样的水叫浆,渴引水浆就表明体内热盛,和白虎汤证的渴欲饮水数升有点类似。
综合而言,茵陈蒿汤的症状就是因为体内有湿,导致热入阳明之后与湿相结,热不得外越,造成人的身体发*,就是现在所说的*疸。
中医把现代的*疸分为阳*和阴*两种,茵陈蒿汤的*是阳*,是热与湿相结引发的*,所以原文第条说身*如橘子色,就是指身体发的*是那种明*色,而不是暗*,所以叫阳*。第条除了讲阳*,还补充了茵陈蒿汤证的一个症状,腹微满。
与阳*相对的就是阴*,就是寒与湿相结造成的身体发*,就是颜色比较晦暗、没有光泽的*,这种*就叫做阴*。治疗阴*,就是茵陈五苓散或者茵陈理中汤、茵陈四逆汤这些方子,根据病人寒和湿的程度的不同来选择。
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是发*,不管是阳*还是阴*,所用的汤药中都少不了一味药,那就是茵陈蒿。茵陈蒿这味药,几乎可以用作*疸的专用药了。
《神农本草经》上说,茵陈,味苦平,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白悦。今名茵陈蒿。茵陈蒿为*疸要药,功能除湿利尿,主治脾胃湿热,天行时热,周身发*,以此为君(即以茵陈蒿作为君药的意思)。
茵陈蒿汤由三味药组成:茵陈蒿30克栀子14枚,破开大*10克,去皮。这三味药,先煮茵陈,把水从毫升煮到减半成毫升,然后再加入栀子和大*,再煮到减半成毫升,然后滤去药渣,分三次温服。喝了药之后,张仲景说病人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从小便去也。病人就从小便不利就变成小便利,而且尿色是红色,一夜之后腹满也减了,因为*从小便排出体外了。
茵陈蒿汤几乎是治*疸的专药,所以现在都做成了中药注射液。对中药注射液,我个人的态度是比较谨慎的。一是因为中药注射液出事情的例子不时都能听到,另外呢,中药注射液的药味组成有些和原方是不同的,这也影响了疗效。比如茵陈蒿汤发展来的中药注射液就有两种,一个是大*注射液,一个是茵陈蒿汤注射液,显然是在原方基础上自行做了裁减的。
END我就知道你“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