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癣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裴永清论ldquo黄疸必伤血,治黄要
TUhjnbcbe - 2021/4/29 16:59:00
有些人不知道肝硬化为什么还会引起*疸高,也不了解其危害性,只知道肝硬化不利于身体健康,对这方面的知识很缺乏,而且当这种情况发生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担心这样会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导致自己精神压力加大,情绪上也有一定的改变,这不仅困扰着自己,同时给家庭也带来很大的压力。 肝硬化病人为什么容易出现*疸?一是肝细胞损害:纤维细胞增生,肝小叶结构破坏,造成毛细胆管破裂,伴有炎症时,引起胆小管管壁通透性增加,排泄功能降低,大量的胆红素(结合胆红素)不能经肝内胆管排出,返流入血液和淋巴液,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二是肝硬化时肝细胞的炎症和肿胀等因素:肝脏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导致部分不能在肝脏转化,滞留在血液中,造成非结合胆红素增多,对于肝硬化*疸,西医目前没有特效退*疸的药物。古今治疗肝病*疸怎么才能逆转?而中医对*疸的调治,要追溯到几千年前,早在《*帝内经》中便对其进行了阐述:“身痛微*,齿垢*,爪甲上*,*疸也。”以目*、身*、小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我们便称其为*疸。而在现代医学的研究下,*疸逐渐成为了一种体征,并且可以在许多消化系统疾病中见到。但在中医理论中,*疸仍然是一种独立疾病。医圣张仲景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设立了*疸病脉证并治以专门阐明*疸的病因病机及其具体方药论治。“脾色必*,瘀热以行”,“*家所得,从湿得之”,张仲景认为*疸之病因可有湿热或寒湿,但其基本则不离湿。而对此,清代御医*元御也有他自己的理解:“*疸者,土湿而感风邪也。”中医认为*疸之关键病机在于湿邪,而病位则在肝胆和脾胃。当然,根据具体病机的不同,可分为湿热之阳*或寒湿之阴*等。中医有效消退肝病*疸的施治三法从活血、解*、化痰的角度针对*疸之“脾色必*,瘀热以行”的病机,确实独具匠心!在治*的过程中首先辨别阴*、阳*,在治疗时根据病情,除了采用治*常法外,尚有“治*必治血,血行*易却,治*需解*,*解*易除,治*要治痰,痰化*易散”的体会。而治血、解*、化痰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同时强调,不论湿热(或寒湿)病位偏于中上焦,或中下焦,或弥漫三焦,而中焦首先受累,所以治疗中州(脾),又是治*的重要的一环。中医认为,本病湿浊阻滞,脾胃肝胆功能失调,胆液不循常道,随血外溢的病机,所以治疗多为祛湿利小便,健脾疏肝利胆。故《金匮要略》有“诸病*家,但利其小便”之训。并应依湿从热化、寒化的不同,分别施以清热利湿和温中化湿之法;急*则在清热利湿基础上,合用解*凉血开窍之法;*疸久病应注意扶助正气,如滋补脾肾,健脾益气等。广慈中医采用中医方药治疗肝硬化引起的*疸优势多多,预后效果较为理想。*疸型肝炎发展严重为肝硬化,西药不显,中医治疗可逆转?有一位45岁的胡先生,一不小心就与肝病打上交道了,3年前曾患*疸型肝炎,经治疗,*疸指数正常,右胁隐隐胀痛,剑突下亦胀痛拒按,四肢无力,精神疲乏,时好时差,一直到年还是被肝病所折磨。去年7月份时被邻居一句话惊醒,原来皮肤又变*了,这让胡先生很是担心,去医院一检查,结果巩膜、皮肤又出现*疸,还出现恶心厌油、食纳锐减、头晕心悸、大便溏薄、小溲短赤、腹壁绷急痛胀、肩颈部可见蜘蛛痣等,肝代偿功能损害,轻度腹水,诊断为早期肝硬化,这时候再吃很长一段时间西药,结果却是效果不显。后来,在四处打听,又在
TUhjnbcbe - 2021/4/29 16:59:00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淤热在里,身必发*,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方: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二两

大家来看今天的医案:病人发热,出汗只有在头部,脖子以下就没有汗了,小便少,口渴想喝水,身体发*,舌苔*腻,脉沉数。

辨证:

1.阴阳:脉沉数,沉是病位在里,数是身体有热,阳脉;

2.病位:发热、头汗出、身*、小便不利-表,舌苔*腻、脉数-里有热,是因为里有热所以汗出,病位在里;

3.抓大局:发热只有头部出汗,水不能正常代谢排出去;再加上小便不利,口渴想喝水,里面有水饮;脉数、舌苔*腻身体里有热;身体有湿加上有热,湿热在一起身体就发*。如果只有湿没有热,身体不发*;没有湿只有热,也不会发*。大局是身体里有湿热。

4.组方:茵陈蒿微寒,味淡有轻升的香味,寒淡利水,轻升发到肌表,可以利小便退*;栀子淡苦清香,利水除热;大*是寒而下的势能,轻用利小便,可以去体内淤堵。茵陈蒿、栀子、大*合起来是茵陈蒿汤。病人服用后小便*赤,很快身体就退*了。

如果病人津液虚,热不明显,可以用桂枝汤类、五苓散加茵陈蒿来退*;如果病人是阴证,津血能量不足,炮附子加茵陈蒿。

*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在中医辨证是体内有湿热,体内大环境是湿热的,如果体内的环境改变了,热清了、湿去了,胆红素就能代谢出去了,*疸就退了。中医是辨证施治,不是辨病施治,是从人体运行秩序来考虑问题的。因为人体运行秩序错乱,不能正常的排出水分,导致体内湿热,人体环境湿热导致胆红素排不出去,而发生*疸。我们在不明白胆红素是什么原理的时候可以不管这些细节,只是恢复人体秩序,人体秩序恢复了,免疫力恢复了,人体自己就把问题解决了。

年非典流行,非典病*中医也不懂,不明白非典病*的基因排列,但是就用辨证治疗,治愈了非典患者。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医也是辨证施治,疗效很好,国内达到8个月没有新冠肺炎病人因为感染病*死亡。

中医是辨证,而不是辨病。所以面对癌症、尿*症、白血病等疾病时不要恐慌,不要被病名吓坏了,只是辨证施治。虽然病有几万种之多,但是人体排病表现出来的证只有几十个,分析这些证,然后根据这些证明白人体运行发生了什么问题,顺应人体的作为而作为,就会有好的疗效。

另一个方面,中药重点是辨证,药物在人体内只是一种势能。所以经方中医两千年来就是桂枝、白芍、柴胡、*芩、大*、芒硝等几十位中药而已,没有什么创新,不用花费几亿美金研发新药。药物的势能顺应人体帮助恢复正常运行秩序,免疫力就恢复了,人体就把病排除了。大道至简!

随力一心

TUhjnbcbe - 2021/4/29 16:59:00

文章来源:《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年第1期

〔编者按〕本文提出了“*疸必伤血、治*要治血”的论点,并做了比较精深的论述。这是一个其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价值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此文在写作时得到刘渡舟教授指导;山东中医学院李克绍教授看过此文,认为有独到之处,值得一阅。

论“*疸必伤血,治*要活血”

—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体会

裴永清

综观《伤寒论》中的发*证,按其病因而分,大体可归纳为四类:即湿热发*,火逆发*,瘀血发*,寒湿发*。这四类发*中,除寒湿发*之外,它们同具有瘀热在里之机和邪热伤血的特点。先以湿热发*而论,茵陈蒿汤证最具代表性,其条文在论中所处的位置,就已表明湿热发*是气分病兼以伤血的证候。刘渡舟老师讲:《伤寒论》条和条是邪初入阳明,在经在表的轻浅气分证,“宜”麻、桂之剂汗之,使邪从经表而解。条则是“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本有久瘀血”的抵当汤证。而条茵陈蒿汤证介于二者之间,恰是由轻浅的气分证向久瘀血重证过渡阶段的瘀热伤血的证候,是邪热从气分往血分深入发展中的一个证候。原文条说:“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茵陈蒿汤主之。”条又说:“伤寒七八日,身*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前者重在言其病机,后者主要述其症状,病机为“瘀热在里”。何谓“瘀热在里?”条讲得很清楚:“太阳病六七日……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瘀热在里”可用“抵当汤主之”,“下血乃愈”,足以说明“瘀热在里”含有邪热瘀结于血分之义。它揭示了湿热之邪不得外解而内蕴,同时又造成了瘀热在血的病理机转。仲景用一个“瘀”字,实有画龙点晴之妙。瘀,《说文》谓“积血也,,。“瘀热"两字三见于((伤寒论》中,即一见于抵当汤证,二见于茵陈蒿汤证,三见于麻*连轺赤小豆汤证,《金匮要略·*疸病篇》“瘀热”仅一见,共为四见。“瘀热”四见之处皆论发*,证明发*与邪热伤血直接相关。有人将“瘀热在里”的“瘀”字注释为“郁”的同音假借字,更有释“瘀热在里”为“湿热在里”的错简云云,这种解释是不合适的。查《伤寒论》中用“郁”字之处甚多,如条的“必郁冒汗出而解”,条的“郁郁微烦”,48条的“阳气怫郁在表”,以及《金匮要略》中的“病郁冒”,“产后郁冒”等等。这些地方,仲景都用“郁”而不用“瘀”,唯独在论述瘀热发*时,仲景又都用“瘀”而不用“郁”,说明仲景在“郁”与“瘀”两字的使用上径渭分明,绝无假借。《金匮要略·*疸病篇》首条言:“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肤色必*,瘀热以行。”开宗明义,阐明了湿热痹郁脾胃气机,邪热“瘀”结于血分,导致湿热发*的道理。唐容川说:“一个瘀字,便见*皆发于血分也,凡气分之热不得称瘀……脾为太阴湿土,主统血,热陷血分,脾湿遏郁乃发为*……故必血分湿热乃发*也。”〔1〕所以,对于湿热发*的病机,仅仅理解为湿热之邪蕴结于脾胃,湿热熏蒸所致,这种认识是不够确切的。温病学中的湿热病,就是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尤其是中焦湿热病,更是以湿热之邪蕴郁脾胃为主的证候,却很少出现*疽的问题,薛生白的《湿热病篇》全书46节,从未言及*疸的发生。可是,湿热邪气只郁阻气机,而血分充实无邪,不受其影响,则发为一般的湿热病,不会发*。只有当湿热之邪不但郁阻气机、同时又有条件伤及血时才会发*(这种条件是指或为血分原有易受邪侵的内因,或是湿热邪气过于盛极)。湿热发*,邪热伤血分,其机理有三: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郁则血滞,气血之间相互影响着。因此当其人血分存在着易受邪侵的内因,或湿热邪气本身过于盛极,就可通过气病及血的关系,造成湿热郁阻于脾胃气机,同时导致血行不畅,邪热瘀结于血分。二,肝藏血,脾统血,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病可传脾,脾病可及肝,肝脾之间密切相关。木郁则土壅,土壅则木郁。今湿热蕴结于脾胃,运化之机受阻,致使肝胆疏泄功能失常,气郁不畅,血行不利,邪热病结于血分而发*。三,湿邪本身,其性粘腻,重着难除,病情缠绵,久而不愈。更因湿热相搏,热蕴湿中,湿遏热伏,邪必不得速解,侵人深久,久则可入络伤血,即《内经》所谓“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诚如叶天士所说:“湿热以留之反壅滞经络而不解,由是湿停阳瘀而烦渴有加,其发*也必矣。”〔2〕张璐谓:“以诸*虽多湿热,然经脉久病,不无瘀血阻滞也。”〔8〕都论述了湿热发*,邪热瘀于血分的机理。正因为湿热发*之机为“瘀热在里”,所以仲景治湿热发*的方药,均兼有活血散结的功能。茵陈蒿汤是其代表方,由茵陈蒿、桅子、大*三药组成。茵陈蒿,《本经》谓其“主治风寒湿热邪气,热结*疸”。《本草纲目》引《别录》之言,谓其“去伏瘕”,引《大明》之言谓治“妇人症瘕并闪损乏绝”,可知茵陈蒿清热利湿兼有散结除症之力。桅子,“可泻三焦之火,除胃热时疾*病,通小便,解消渴,心烦懊侬,郁热结气,更入血分”〔4〕。李时珍谓其“治吐衄,血瘀下血,血淋,损伤瘀血”〔5〕。现时临床报导桅子外敷治四肢扭伤〔6〕,生山桅粉治疗急性软组织伤〔7〕,足以证明桅子确可泻火除烦,并入血分,清血热,;散瘀结(因此桅子柏皮汤也具有凉血散结之功)。大*,《本经》)谓其“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本草述》云:“《本经》首日下瘀血血闭,固谓厥功专于血分矣,阳邪伏于阴中,留而不去,是即血分之结热,唯兹可以逐之”。茵陈蒿汤中用大*,就是取其清解气分之邪热,兼破散血中瘀结之良能,非用其泻下。这样说的根据是:一,茵陈蒿汤方后原已注明,服汤后“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色正赤,一宿腹减,*从小便去也”。明明说的是小便通利而使腹满得减,*从小便去,并无一字言大便之事,非用大*泻下也。二,条言:“伤寒七八日,身*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文中的“腹微满”症继小便不利之后,分明是因水停于内造成的,故小便一通,一宿腹减,绝非阳明里实腹满,仲景用大*之义,定不在泻下。参看《金匮要略》*疸病篇的“*疸病腹满,小便不利而赤……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消石汤主之”一条,对比分析,则茵陈蒿汤证的腹满以及用大*不在泻下之义就更加明晰了。三,*疸病因湿所致者居多,治*疸要时时注意使小便通利,邪有出路,所以仲景说:“诸病*家,但利其小便”,言外之意,不要轻意去通泻大便。茵陈蒿汤证本属湿热为患,一般说来是忌下的,“下之则洞泄”〔8〕,况且《伤寒论》由始至终体现着“保胃气”的精神,即使有可下之证时,运用下法仍是慎之又慎的,何况此湿热之患,仲景岂能自悖其理而妄用大*泻之。四,从仲景用大*的规律看,凡取其泻下时,用量均较大,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天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大*消石汤等方中,大*皆用四两,大陷胸、厚朴大*汤中大*都用六两并多配以芒硝、枳实、厚朴等行气消满之品,这些方后又多注明“得下余勿服”或“得快利止后服”等语。茵陈蒿汤中大*仅二两,又没有配伍行气消满之品。方后更无“得下”或,’得快利”等注文,是大*之义不在泻下。五,《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活血化瘀的方剂11首,,其中配用大*的就有7首,本文认为,茵陈蒿汤中用大*之义与此7首用大*之义相同,均是取大*入血活血,破瘀散结为用。叶天士对邪结深锢,诸药不得治者,每酌用少许大*以通络化瘀,可说是深得仲景用大*之旨。据上所述,不难看出,仲景治湿热发*用茵陈篙汤,是在清利气分湿热这一大法不变的前提下,寓有破散血中瘀热之义。《伤寒论》治湿热发*还有二方,即桅子柏皮汤和麻*连轺赤小豆汤(栀子柏皮汤凉血散结的作用前面已述)。现论麻*连轺赤小豆汤:麻*,《本经》谓“治中风伤寒……破症坚积聚”,李时珍言其“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9〕,张锡纯称“麻*为发汗之主药,于全身之脏腑经络莫不透达”,“本经谓其破症坚积聚者,以其能透达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积痰凝血之中,而消坚化瘀之药可偕之以奏效也”〔10〕。张氏论麻*颇有见地,虽不能据此数说而断言麻*可活血,但其辛散温通透达之力无疑有利于瘀结的消散。连轺即连翘,《本经》言其“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蛊*”,李呆谓其能“散诸经血气聚,消肿”〔11〕,是连翘既可清热解*,又能疏通经络,消散气血结聚。赤小豆一药,仲景在赤小豆当归散中用之,其方两见于《金匮要略》,用以治肠风下血和狐惑病蚀肛成脓者。二证皆为湿热伤血之患,仲景均用赤小豆治之,是知赤小豆为治湿热而兼以伤血之候的良药,既清热利湿,又行血散瘀,仲景治湿热发*亦用赤小豆,正是取其这一功用。从仲景用赤小豆的规律看,大可证实湿热发*与肠风下血以及狐惑病蚀肛成脓证,同具有湿热伤血之机。柯韵伯云赤小豆“专走血分通经络,行津液而利膀胱”〔12〕。吴鞠通谓:“赤小豆清血分之湿热。”〔13〕唐容川曰:“麻*、杏仁发皮毛以散水于外,用梓白皮利水于内,此三味是去水分之瘀热也。连翘散血分之热,赤小豆疏血分之结,此二味是去血分之瘀热也。”〔14〕李中梓说:“热不去,瘀血在里而*,小便微利,麻*连轺赤小豆汤〔15〕。”是知茵陈蒿汤证,桅子柏皮汤证,麻*连轺赤小豆汤证,`它们之间相比,尽管邪有兼表偏里之分,湿热有轻重之异,但邪热瘀结于血分是它们在病机上的共同点,因此在治法上佐以凉血散结的原则是一致的。又,对湿热之邪来说,芩、连的清热燥湿之力远胜于桅子、大*、茵陈蒿、连翘等,仲景治湿热发*却不取芩、连,而反喜用桅子、大*、茵陈篙、连翘等,其道理就在于二者相比,芩、连偏于气分,药力守而不走,与邪热瘀结于血分之机不宜。而桅子、大*、连翘、茵陈蒿等既走气分又行血分,清热利湿之中离有散结之力,走而不守,与邪热瘀结于血分之机恰相吻合。仲景在治*用药上的这一宝贵经验,颇值得我们在临床中加以借鉴。(待续)火逆发*,是火逆证候之一。火逆证候多耗阴伤血。论中第条说:“微数之脉,甚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条言:“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条云:“脉浮热甚,而反灸之……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说明火逆证乃为阳热之邪,或阴虚有热之体,误以火疗,邪不得外解而反内郁,造成瘀热在里、耗阴伤血之候。火逆发*自不例外。论中第6条谓:“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被火者,微发*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这种火逆发*的机理在条讲得很明白:“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必*。”是知火逆发*亦为瘀热在里,耗阴伤血之候。正如李梃所说:“伤寒发*虽不一,皆因内热而误用温药或波火攻太甚,或失汗下与渗,以致阳明经中血热而见真色于肌肤,谓之瘀热发*〔16〕。”火疗之法今已罕用,因此火逆发*之证亦无,但因热*炽盛,阳热闭郁于里,耗阳伤液,内侵营血.,邪入心包的急*、疫*之类证候还是常可见到的。其证发病急而重,高热烦渴,全身发*,胸满腹胀、衄血便血,或发斑疹、烦躁不宁,甚则神昏詀语等。而火逆所见的“发热而

渴”、“微发*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腹满”、“谵语”、“其人必躁”、“必清血”、“必咽燥吐血”、“阳盛则欲衄”、“必惊狂”等诸症状,与急*所现症状大抵相同,和现代医学的急性*色肝萎缩颇相类似。为此,了解火逆发*在病机上的特点,对于运用清热解*,养阴凉血散血之法论治急*以及急性*色肝萎缩等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瘀血发*,纯属血分瘀热证。论中第条说:“太阳病,身*,脉沉结,少腹硬……小便自利者,其人如狂,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联系条:“太阳病六七日……脉微而沉……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二条互参,显然可见这种发*乃为表邪入里、由气到血,最后瘀热于血所致,是瘀热伤血最重者。所以仲景说“血证谛也”,用凉血散血、逐瘀破结的“抵当汤主之”,“下血乃愈”。湿热发*,火逆发*,瘀血发*,属热证、实证。在辨证论治原则下、仲景抓住它们在病机上的邪热伤血之机,因而启发我们,在*疸病的治疗中,尤其在阳*的治疗中,在正确进行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适当佐用活血化瘀之法,是有其理论和实践根据的,并具有一定临床意义:一,有利于祛除病邪和退*。中医学经验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风为百病之长,风字囊括了其它淫邪之气在内,非单指风邪而言。因此活血化瘀对于祛除火热、湿热等病邪,加速退*是有利的。关幼波老师基于多年的临床经验,指出“治*必活血,血活*易却”,从实践上证实了这一点。二,*疸病因湿为患居多,通利小便是治法之常。“血不行则病水”,活血化瘀有益于通利小便。现代医学证实,小便量的多少直接受肾的血流量的影响,活血化瘀可相对地增加肾的血流量,从而有助于肾的排尿功能,使小便通利,湿邪易除。临床上常可见到一味地淡渗利尿不效,加用活血化瘀药而小便得利,究其原因,大抵与此理有关。三,*疸病中以属热证,实证的阳*居多,与邪热瘀结于血分有关,而“恶血必归于肝”〔17〕。从中药归经理论看,活血化瘀药几乎均入肝经。这样在治疗时用活血化瘀药,更有引药归肝,药到病所之妙。四,目前,肝病引起的*疸在临床上最为常见,治疗这种*疸时,应用活血化瘀之法尤为适宜:有助于气血通畅,改善肝内血循环,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加快肝功能的恢复,对肝病的治疗大有裨益。同时肝病多累及脾,引起肝脾肿大。肝病又可影响肾的排尿功能或肾实质性改变,即所谓肝肾综合症。因此在肝病所致的*疸的治疗中,正确施用活血化瘀之法,尚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和治疗肝脾肿大,肝肾综合征的积极作用。各地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和报导很多,仅以北京第一传染病院报导为例,用清热活血化瘀的大*制成50%的大*注射液,合葡萄糖一起作静脉点滴,治疗病*性肝炎亚急性肝坏死(本病出现严重*染,属中医*疸病),对抢救病人,降低死亡率具有一定作用〔18〕,显示了在肝病所致的*疸的治疗中佐以活血化瘀之法的优越性。再看寒湿发*,论中仲景未言其伤血,亦未出方药,只谓“于寒湿中求之”。但这并不意味着寒湿发*就绝对不伤血,或活血化瘀之法不能用子寒湿发*。寒湿侵渍脾胃,若不伤及于血,则不过属于中焦寒湿证,不会发*。只有当寒湿之邪不但侵渍脾胃,困阻气机,同时又伤于血分才会发*。《素问·调经论》云:“夫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又云:“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灵枢·论疾诊尺篇》谓:“身痛而色微*,齿垢*,爪甲上*,*疸也。安卧,小便*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张景岳说安卧、不嗜食、脉小而涩者是阴疸之候。“脉小而涩”,说明病已影响到血脉的运行,是寒湿发*伤及于血的一个很好脉证,恰是后世《濒湖脉学》所说“寒湿入营为血痹”的涩脉之象。《金匮要略》用硝石矾石散治女劳疸有瘀血者,反映了阴*亦有用活血化瘀之候。所以不能认为寒湿发*与血无关,或阴*就不可用活血化瘀之法。当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为原则,有是证即有是法。何况活血化瘀之药亦有寒热温凉之差,活血化瘀之法自当有凉血活血和散寒活血之别。

为进一步探讨仲景论治*疸病的理论和经验,以及*疽与血分的关系,现联系《金匮要略》*疸病篇加以分析。首先需要弄清《伤寒论》的发*和《金匮要略》*疸病能否相提并论。两书同出仲景一人之手,因此在理、法、方、药上都有着直接联系,都反映着仲景的辨证论治思想。伤寒发*和《金匮》*疸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二者相比,伤寒发*偏重于论述外感后发*的机理,《金匮》*疸偏重于内伤所致的各种*疸以及相互之间的轻重衍变关系,并作为专篇进行更为深入细致地论述。所以叶天士说:“伤寒发*,金匮*疸,立名虽异,治法多同。”〔19〕陈无择谓:“然疸与*其实一病”〔20〕成无己注解说:“疸,*也。”〔21〕。因此把伤寒发*与《金匮》*疸截然分开是不够妥当的,两相互参,大可互文见义。《金匮要略》*疸病篇近于结尾时提出“诸*,猪膏发煎主之”、“诸*,腹痛而呕者,.宜小柴胡汤”,本文认为,这是仲景对*疸病的治法上的概括性总结。有人认为猪膏发煎并非为诸*所设,乃为胃肠有燥结的*疽所设,因为猪膏有润燥作用。此说值得商榷。诚然猪膏有润燥作用,但仲景在本方中用猪膏绝非取其这一作用,请看原方后仲景已注明“右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分明是以猪膏代水以煎熔乱发,使发消药成,入血消瘀,通利小便,仲景唯恐后人一见猪膏误以为润便,遂自注明“病从小便出”。本条前仲景曾言:“然*家所得,从湿得之。”湿邪为患,最忌滋润,“润之则病深不解”〔8〕,仲景岂能误以润法治之。发为血.之余,入血而消瘀。《金匮·杂疗方第23》篇中洽疗马坠及一切筋骨损方中用乱发就是其明证。尤在径言:“本草:猪膏利血脉,解风热,乱发消瘀”〔22〕,张璐谓猪膏发煎“较硝石矾石散,虽缓急轻重悬殊,散瘀之旨则一也”〔23〕,沈明宗亦云猪膏发煎为“此*疸血分通治之方也”〔24〕,是猪膏发煎具有利血消瘀之功无疑。再看小柴胡汤:柴胡,《本经》谓其“主心腹肠胃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甄权《药性论》言其“宣畅血气”,李杲云柴胡可散诸经血结气聚,王好古说柴胡在经主气,在脏主血。所以仲景在“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时用小柴胡汤主之,在“妇人中风……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小柴胡汤主之”,有力地说明了小柴胡汤不但能和解少阳,疏肝解郁,且可理血散结。按仲景用小柴胡汤加减之法,是知“诸*,腹痛而呕者,宜小柴胡汤”,当是小柴胡汤去*芩加芍药。而芍药,《木经》曰:“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小柴胡汤加芍药则理血散结之力更足。猪膏发煎与小柴胡汤两方都具有利血消瘀散结之功,仲景用以治诸*,不言而喻,通痹化瘀是治*疸的一个“通法”,意在告诫后人,*疸病皆伤血,治*疸要活血。近代医家师仲景治*之法,并活用其方,以具有活血化瘀之能的硝石矾石散“治其他内伤诸*”〔25〕,张锡纯曾言:“愚临证经验以来,知治女劳疸之硝石矾石散不但治女劳疸甚效,即用以治各种内伤*疸,亦皆可随手奏效。”这就在实践上验证了*疸病皆伤血,治*疸要活血的认识的正确性。现代医学认为,许多疾病都可引起*疸,归纳起来可分为溶血性*疸,肝细胞性*疸,阻塞性*疸,胆红质代谢缺陷*疸四种。无论是哪一种*疸,都是因胆红质在血液中的含量增多所造成的。这就充分地肯定了*疸的发生无不涉及到血。可以说,中医学发展到汉代,仲景就巳从医疗实践中宏观地认识到了*疸和血的关系,实为难能可贵。周学海谓:“*之为色,血与水和杂而然也〔26〕。”喻嘉言《寓意草》云:“胆之热汁满而溢出于外,以渐渗入经络,则身目俱*。”陆渊雷的“*疸成因必因胆汁混入血液循环所致”〔27〕的说法就更接近于现代医学了。关幼波老师根据自己多年临床实践观察,强调指出:“*疸一病,病在百脉。”

至此,本文认为:*疸病皆伤血,治*疸要活血,这是中医学领域中,尤其在理论上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当唤起我们广泛地重视和研究。附:病例举例祁某,男,45岁,医生。.患肝病多年,于年6医院疗养期间,突然大呕血不止而休克。诊断为肝硬化呕血。内科治疗呕血控制不住,救迫施外科急诊手术。术后大量腹水,屡服中、西药罔效。腹水日多,刀口缝合崩裂,肠管与腹水涌出,因做第二次加固缝合。经治月余,日重一日,卧床不起,又现*疸,治疗失望,于77年7月回原单位。化验检查结果:血色素7.5克,肝功能各项均明显异常,总蛋白量低,白、球比值异常,*疸指数单位。查病人:精神疲惫,语声低怯,两目*染,肤色苍*,腹大如鼓,扣知为水,小便*赤而短,大便日1-2行,舌苔*腻而滑,舌红绛,舌底有瘀络,其色紫暗,脉沉弦。中医诊断:*疸病兼水膨。为湿热久蕴,正气耗伤,气血郁滞,肝胆失疏所致。治疗:保持原有西药疗法,配用中药清热利湿,扶正祛邪,佐以活血化瘀之法。处方:*参五钱、茯苓五钱、陈皮三钱、腹皮三钱、菌陈蒿一两、栀子三钱、泽兰五钱、丹参一两、郁金五钱、鳖甲五钱先煎、滑石一两包煎、甘草一钱。水煎服,日一剂。病人苦于久治不愈,细知病情危难,方中之药除丹参、泽兰、郁金外,多已屡服不效,尤恐此三味药会再度引起呕血,顾虑重重,几经说服,方肯服用。不料服药五剂后尿量见增,臌胀有所消减。病人喜出望外,继服原方十余剂,腹水消减三分之一左右。肤*消退,目*减轻,无不良反应。效不更方,连用廿余剂,目测*染消尽、腹水减半。化验检查:血色素9克,*疸指数40单位,肝功能各项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食欲转佳。停用其它西药,只保特每日静脉给维生素C和少量50%葡萄糖。中药本原方增损,活血化瘀药不动。治疗月余,病人体力恢复很好,离床活动,徒步上下楼,渐至往返探家。化验检查:血色素11克,*疸指数已正常,肝功有明显好转,总蛋白量和白、球比值接近正常。停用西药,中药治疗按原义稍加出入。二月后病人饮食及二便均已正常,仍有少量腹水,自觉身体已恢复到呕血前疗养状态,生活能自理,遂于77年11月出院回家,自行调养。通过本例的治疗过程,可以看出,活血化瘀对通利小便,加速退*以及肝功能恢复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治疗作用。参考文献

〔1〕唐容川著《金医要略浅注补正》

〔2〕秦伯未著《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3〕张璐著《张氏医通》

〔4〕钱潢著《伤寒溯想集》

〔5〕李时珍著《本草纲目》

〔6〕《中医杂志》年12期

(7〕《新医学》年7期

〔8〕吴鞠通著《温病条辨》

〔9〕同〔5〕

〔10〕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11〕同〔5〕

〔12〕柯韵伯著《伤寒来苏集》

〔13〕同〔8〕

〔14〕*竹齐著《伤寒论集注》

〔15〕李中梓著《医学必读》

〔16〕李梃著《医学入门》

〔17〕李东垣著《医学发明》

〔18〕《中华内科杂志》(2):76.

〔19〕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20〕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1〕成无已著《注解伤寒论》

〔22〕尤在泾著《金匮要略心典》

〔23〕同〔3〕

〔24〕沈明宗著《金匮要略编注》

〔26〕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金匮要略讲义》

湖北中医学阮主编

〔26〕同〔3〕

〔27〕陆渊雷著《金匮要略今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裴永清论ldquo黄疸必伤血,治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