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中药白芥子,别名叫做辣菜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具有化痰逐饮;散结消肿。主咳喘痰多;胸满胁痛;肢体麻木;关节肿痛;湿痰流注;阴疽肿*的功效。
白芥子的功效:
炒白芥子:原药簸尽杂质,炒至深*色,微有香气即得。辛,温。1.《品汇精要》:"味辛,性温,无*。"2.姚可成《食物本草》:"辛,热。"3.《本经逢原》:"辛,温,微*。"入肺、胃经。1.《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胃二经。"2.《本草新编》:"入肝、脾、肺、胃、心与包络之经。"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跌打肿痛。1.《别录》:"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口*赤。又醋研敷射工*。"2.陶弘景:"御恶气暴风,*肿流四肢疼痛。"3.孙思邀:"治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日温酒吞下七粒。"4.《医学入门》:"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气,中风不语,面目色*,安五脏,止夜多小便。又治扑损瘀血。"5.《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6.《现代实用中药》:"捣烂如泥,外用作皮肤刺激引赤药。"7.《药材资料汇编》:"功能暖胃,增进食欲,并可为中*后之催吐剂。"8.《东北药植志》:"大量用可作麻醉剂。"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白芥子的作用:
1.治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2.治风湿涎痰,结成痞块:外用白芥子为末,醋凋敷患上。内用白芥子为末,神曲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钱,清晨参枣汤下。(《方脉正宗》)3.治翻胃,吐食上气,及羸弱不欲动:白芥子,晒干,为末,酒服方寸匕。(《普济方》)4.治伤寒后,肺中风冷,失音不语:白芥子五合(研碎)。用酒煮令半热,带热包裹熨项颈周延,冷则易之。(《圣济总录》芥子酒熨方)5.治臂痛牵引背胛,或辍或作,由荣卫循行失度,痰滞经络,或似瘫痪:真白芥子、木鳖子各三两(麸炒),没药(另研)、桂心、木香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妇人良方》白芥子散)6.治风湿脚气肿疼无力:白芥子、芸薹子、蓖麻子、木鳖子(去壳)、白胶香各一两,胡桃五枚(去壳)。上六味,一处捣三千杵,成膏。每用皂子大,摩疼处。(《圣济总录》芥子膏)7.治肿*初起:白芥子末醋调涂之。(《濒湖集简方》)8.治小儿乳癖:白芥子研末水调,摊膏贴之,以平为期。(《本草权度》)9.治牙痛:白芥子、舶上莎罗、芸薹子各一两。捣细罗为散。每用一字,如患左边疼,即吹右鼻中,如患右边,即吹左鼻中,仍先净洗鼻中,吹药。(《圣惠方》白芥子吹鼻散)
白芥子的药理作用:
1.抗真菌作用:白芥子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氏*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刺激作用:白芥子甙,本身无刺激作用,遇水后经白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性油(白芥子油).芥子挥发油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应用于皮肤,有温暖的感觉并使之发红,甚至引起水泡、脓疱.通常将芥子粉除去脂肪油后做成芥子硬膏使用,用作抗刺激剂(刺激性药物使用于皮肤局部,其作用不仅限于用药部位,并牵涉到其他部位,产生治疗作用时,称为抗刺激作用),治疗神经痛、风湿痛、胸膜炎及扭伤等.使用前先用温水湿润,以加强芥子酶的作用(沸水则抑制芥子酶的作用).应用时间不超过15~30分钟,皮肤敏感者只能应用5~10分钟.芥子粉作为调味剂,使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增加,使心脏体积和心率减少.小量可刺激胃黏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分泌,有时可缓解顽固性呃逆.内服大量可迅速引起呕吐,可用于麻醉性药物中*之治疗.3。其他作用:白芥子甙水解物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引起支气管分泌增加,使痰液变稀而起祛痰作用.家兔静脉注射芥子生理盐水浸出液,血压先有轻度上升,后则下降,呼吸增快.亦有报告指出,给动物长期喂饲芥属植物可使其甲状腺肿大,此可能由于分泌了过多的促甲状腺激素所引起.
白芥子用药禁忌
肺虚咳嗽、阴虚火旺者忌服。1.《本草经疏》:"肺经有热,与夫阴虚火炎,咳嗽生痰者,法在所忌。"2.《本经逢原》:"多食昏目、泄气、伤精。"
药店红宝书
专注门店精英成长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