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癣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金唐读史中共党史上的ldquo林
TUhjnbcbe - 2021/3/11 11:36:00
北京白癜风治疗哪家医院最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图为林氏三兄弟的雕塑中共*史上著名的“林家三兄弟”,林育英“虽死犹荣”,林育南“死不瞑目”,林彪葬身异国——他们的故事余音袅袅,让人沉思、感悟……俗话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中共*史上的著名兄弟,一一道来,就有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毛泽东和他的弟弟毛泽民、毛泽覃,杨闇公烈士和他的弟弟杨尚昆、杨白冰,方志敏和方志纯兄弟,沈雁冰和沈泽民兄弟,惠浴宇和周惠(惠珏)兄弟,王树声和王宏坤兄弟,邹韬奋的公子邹家华和邹竞蒙兄弟,以及叛徒和烈士兄弟的奇异组合——张国焘和张国庶兄弟等。当然,还有一例更为人们熟知的,那就是“林家三兄弟”——林育英(张浩)、林育南、林彪(林育容),他们当中,一个是让人尊敬的中共元老、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个是因反对*内左倾错误,而被“内*”假敌人之手杀害的革命烈士,另外一个*功辉煌但晚节不保。这三兄弟的人生经历可谓跌宕起伏,他们的伟业和事功、壮烈和喑哑,几乎伴随了中国革命的完整历程。“林家三兄弟”的故乡湖北*冈,地处鄂东和大别山南麓,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是鄂东通往武汉的咽喉,可谓锁钥之地。历史上从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冈(朱元璋曾在这里击败过陈友谅),在中国革命的风云时代,曾诞生了中国工农红*的红十五*、红四方面*、红二十五*、红二十八*等,并爆发过著名的“*麻起义”。而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除了“林家三兄弟”之中的林育英、林育南外,曾有44万*冈儿女为革命牺牲,其中5.3万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中共*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如董必武、陈潭秋、李先念,以及众多的解放*将帅如王树声、韩先楚、陈再道、陈锡联、秦基伟、周希汉等,多达多名开国将帅都诞生在这里。*冈团风的林家大,今有由当地群众自发集资修缮的“林氏三兄弟”故居。“林氏三兄弟”是*冈白羊山林氏家族的第八代,在他们的父辈时代,这还是一个殷实的家族,有水田,有染铺,还在武汉开了一家颇具规模的布行。论辈分,林育英是林时朗的侄孙,林育南和林彪(林育容)则是林时朗的孙子。“林氏三兄弟”是堂兄弟关系。年长的林育英(—),后来化名“张浩”,是中共元老之一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林育英年龄最大,“出道”却在堂弟林育南之后,他是受了后者影响才走上革命道路的。而林育南又是在中共元老之一恽代英的引导下参加革命的。当林育南从*冈考入武昌“中华大学”附中部之后,结识了教务主任恽代英,随即加入了由恽创办的“互助社”。年7月,恽代英、李求实和林育南、林育英在他们创办的“浚新小学”内发起成立了带有共产主义性质的“共存社”——这也就是中共正式成立之前湖北“共产主义小组”的渊源了。恽代英后来让林育英去上海熟悉中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年2月,林育英在武昌由恽代英、林育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诞生不久的中共把全部精力用于发动工人运动,林育英也成为中共早期的“工运”骨干。当“二七”大罢工发动之后,他奉命去长沙开展工作,热烈地鼓动人力车夫开展要求降低租金的工人运动,名人力车夫在他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在长沙街头示威,高喊着“老板不减租,我们不罢休”的口号,最终迫使人力车行老板答应工人的请求。年5月,苏联为了援助正在萌动的大革命运动,接受中国同志去苏联学习,林育英被组织选中远赴苏联,在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翌年7月,林育英化名“林春山”回国,不久即参与领导了上海的工人运动。其时正值北洋*局动荡,是年12月,上海总工会举行万人集会,提出“反奉倒段”的口号,引起当局的镇压。在*警围殴中林育英头部被戳伤,留下了严重的脑伤后遗症。大革命失败后,林育英潜伏长沙,负责恢复中共湖南省委和组建工会。湖南反动*阀何健闻讯广为搜捕,林育英无存身之所,索性剃去头发,化装成僧人,以化缘和乞讨为生,跋涉月余,潜入*中央所在地上海。年4月,组织上派林育英去东北筹组中共满洲省委,林育英为省委书记。不久由于叛徒出卖,林育英被当地日*逮捕,敌人对他严刑逼供,非要他承认是“共产*大头目林育英”,但他始终没有吐一个字。年1月,林育英经营救出狱,但身体已遭受严重伤害。翌年1月,林奉命赴莫斯科,任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和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这时正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革命形势发生转变之际,也是民族矛盾急剧上升的关键时刻。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府的名义,在海外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其时由于左倾中央导致红*反“围剿”战争失利而被迫长征,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已失去电讯联系。为了尽快与中共中央建立联系,共产国际指派林育英回国。于是林育英化名“张浩”,扮成商人,带着密电码,牵着骆驼,跋山涉水,月余后穿过茫茫无际的沙漠,终于来到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瓦窑堡,与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和毛泽东等相会,并与弟弟林彪团聚。“张浩”的到来是中共*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共中央由此与共产国际恢复联系。随后在瓦窑堡召开的*治局扩大会议上,“张浩”向大会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内容,为之后的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奠定了思想基础。“张浩”的到来还解决了此前中共*内和*内严重的分裂问题,即红*长征过程中,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和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围绕“北上”和“南下”产生争论。张国焘自恃人多枪多,一再拒绝中央的北上进*路线,而“张浩”行前已得到共产国际负责人季米特洛夫等人的意见,认可中央的*治路线,于是毛泽东和张闻天请林育英以共产国际代表的名义,让张国焘改弦更张,不使红*发生分裂。年1月22日,陕北的中共中央召开*治局会议,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决定》。会后毛泽东对“张浩”说:“目前张国焘与我和闻天、恩来的关系很僵,我们发电报,他听不进去。朱德、徐向前等同志在那里很为难。张国焘比较相信共产国际,你如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做工作,他有可能会听。”“张浩”自知使命重大,随即致电张国焘和随四方面*行动的朱德,他以自己特殊的身份,表示“共产国际完全同意中国*中央的*治路线”,“兄等对中央的原则争论,可提交国际解决”,并多次致电要求张国焘取消另立“中央”的计划,尽快率队北上,并希望一、四方面*消除分歧,共同统一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张国焘不敢背负“违背共产国际”指示的罪名,于是被迫宣布取消拟议中的“第二中央”。后来张国焘写《我的回忆》,称其时他“对张浩极为看重”云云,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张浩”调停的功劳。接下来的西路*事件,“张浩”也发挥了一定作用。西路*事件是与东北“抗联”、南方游击战争并列的中共*史上三大曾经蒙受重大损失、挫折的事件。对它的表述,《毛泽东选集》新版中有新的注释,即:“一九三六年七月,红四方面*和红二方面*会合后,由于中共中央的积极争取,并经过朱德、刘伯承等以及四方面*广大指战员的斗争,张国焘被迫同意与二方面*共同北上,于同年十月到达甘肃会宁。十月下旬,四方面*一部奉中央*委指示西渡*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十一月上旬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委的决定,过河部队称西路*。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孤*奋战四个月,歼敌二万余人,终因敌众我寡,于一九三七年三月失败。”这样的表述应该是合乎实情的。当然,整个西路*的事件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从陈铁健等研究者的文章中寻找来龙去脉。这里笔者只谈与“张浩”有关的一些材料。就在原红四方面*的前锋部队两万余人西渡*河组成西路*并陷入困境后,当时进入祁连山的部队首长连续给中央发电,请求中央派部队救援。至年2月,中央*委决定抽调部队组成“援西*”,刘伯承任司令员,“张浩”任*委。就在“援西*”日夜兼程西进时,突然收到了西路*发来的电报,电报称西路*已陷入绝境,经过数次血战,迭遭挫折,干部和战士大部分牺牲、被俘,余下的人员被迫上了祁连山的康隆寺,也已弹尽粮绝,在这种情况下,“援西*”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也就不必渡河了。此时中共中央也来电要求“援西*”暂时屯兵于当地,一面收容西路*失散人员,一面进行整训。这一期间,“张浩”与朱德、张国焘等不断致电前方的徐向前、陈昌浩等人,转达中央和*委对西路*行动的意见。而由于全国形势的急速变化,以及通讯手段的极端落后,事实上在西安事变之前,处在河东的中共中央和中央红*也自顾不暇,至于对河西的遥控指挥,可能并不完全正确。此后,西路*以失败告终。根据中央的决定,“援西*”随即展开了对张国焘错误行为的批判,这一批判由于牵涉长征途中和渡河后的种种是非,以及山头等问题,未免在批判中出现某些偏差。有人就认为红四方面*与张国焘是一回事,相关争执非常激烈。“张浩”则很快发现了这些倾向,他致力于统一认识,把批判张国焘的斗争引入正轨,并深入各*、师、团,一次又一次地向干部、战士作报告,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对基层官兵进行教育,引导他们深刻认识张国焘错误的严重性,同时按照中央规定的*策界限,将张国焘与红四方面*的广大干部和战士严格区别开来。年,抗日战争爆发,红*改编为八路*,林彪为师师长,林育英为师*委(先以*训处主任的名义)。据说毛泽东曾不无调侃地说:“假如林育南还在,干脆八路*这三个师都由你们林家包了。”然而此时“张浩”积劳成疾,加之两次入狱给他带来的身体伤害,已经很难担当艰苦的*旅工作了。当时刘伯承看到他发病时的痛苦情形,心情极为难受,只得向中央如实报告他的病情,请求让他去延安治病,并另派人来接替*委一职。年春,“张浩”被调回中央,接替他的是八路**治部副主任邓小平。在延安,“张浩”一边养病,一边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安吴堡“青训班职工大队”和延安“工人学校”就是由他创办的。当时他还任中共中央“工委”副书记,并曾主编《中国工人》月刊,还是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在陕北时,“张浩”还曾多次应邀到延安“抗日**大学”讲课,写了数万字的讲义《*的建设》,内容包括*的战略和策略的转变、加强*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如何开展工人运动等。这本《*的建设》几经作者修改,后由“抗大”用钢板刻印,成为广泛使用的一本理论结合实际的优秀教材,并成为后来整风运动中的一本学习读物。意外的是,《*的建设》于年被国民*特务组织“中统”发现,核定后抄送呈报蒋介石。国民*当局顿时“如获至宝”,因为这是他们的特务机关在抗战中获得的第一本中共的“秘密文件”。而蒋介石看后也竟然颇有会心之处,他还用红铅笔加注了一些眉批,“足资参考”,“所见甚是”,以及“吾人亦可采用”等。年11月18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说:“共*教育与经验是由其国际百年来秘密苦痛幽囚中所得之教训而成,故其纪律最严,方法最精,组织最密,任何*派所不及。读共*之《*的建设》一书,深有感也……”蒋介石还让幕僚长陈布雷将此书及蒋的眉批翻印千册,分送国民*高级干部阅读,并嘱咐陈果夫参照此书,起草关于国民*组织和训练的教材,即后来撰成的《*员调查工作须知》(年在国民*“六大”上散发),一时风行于国民*内部。年8月,“张浩”病情恶化,医院抢救。翌年2月,林彪在苏联养伤痊愈后取道*回国,刚刚抵达延安,得知兄长病危住院的消息,医院,总算得以在林育英生前相聚。其时林育英已经说不出话来,但还是艰难地叮嘱林彪向中央反映林育南等人的冤案。年3月6日,医院逝世,享年45岁。治丧期间,毛泽东、朱德、任弼时、陈云、叶剑英等轮流为他守灵。毛泽东还为他题写了挽联“忠心为国,虽死犹荣”,并为他的墓碑题写了“张浩同志之墓”几个大字。毛泽东为人守灵、题写挽联、抬柩、题碑,大概只有过这么一次,这也说明毛对“张浩”是极为看重的。林育南(—)是“三林”中的老二,他比林育英小两岁,比林彪大八岁。林育南在*内先后担任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部长和书记、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及代理省委书记、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秘书长、中共中央《红旗日报》主编、全国苏维埃中央准备委员会秘书长、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等。林育南是“三林”中最早的革命者,而他的革命启蒙人是恽代英。林育南很早就成为武汉地区学生运动的中坚分子,甚至还参加过北京的五四运动。就在中共一大成立时,年7月,他还与恽代英等在林家大重新成立了旨在“企求阶级斗争、劳务*治的实现”的组织。待董必武、陈潭秋这两位中共一大的湖北小组代表返回武汉后,林育南随即庄重地宣誓加入中国共产*。中共成立之后的一个“大手笔”——“二七”大罢工,林育南是主要领导人之一。林育南后来曾担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和《中国青年》的主编,若干年之后又重返武汉领导湖北工人运动。在大革命的高潮中,年2月,他和刘少奇、李立三等发动了数十万群众,召开反英示威大会,并一鼓作气收回了汉口的租界。然而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已明显走向低潮,继瞿秋白的“左倾”之后,李立三并未吸取教训,“左倾”迅速升温。难能可贵的是,此时的林育南头脑清醒,他对李立三关于中国革命形势的分析颇有忧虑,并多次与李谈话,希望李能客观和实际地分析形势。可是被苏联城市革命模式冲昏头脑的李立三听不进意见,林育南只得转而与*的其他领导人如罗章龙、林育英、张昆弟等交换意见,以取得共识,借此抵消李立三错误的消极影响,结果竟受到李立三的指责和批判。年6月,中央*治局通过了《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所谓“立三路线”的错误已形成,*的事业面临严重危机。林育南继续向李立三进言,同时又与观点相同的何孟雄、李求实等向中央反映情况,并建议重新改选中央领导机构。是年9月底,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在上海召开,结束了李立三左倾错误在*内的统治。这年冬天,中共中央决定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苏区举行,通知林育南赴中央苏区做大会的筹备工作。就在途中,国民*对红*发动了第一次*事“围剿”,通往苏区的道路被封锁,林育南等人被迫潜回上海,他失去了在根据地继续革命的机会,也失去了与弟弟林彪会合的可能。林育南返回上海后,年1月,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后来人们称之为民主革命时期的一次“小文革”,当时有相当部分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未到会或被排挤在会外。就在这次会议上,“立三路线”迅速升级为“王明路线”,还得到了莫斯科的青睐。与“立三路线”斗争过的林育南,又要面临一场更加残酷的*内斗争了。深怀着对中国革命的责任感,林育南等人不能听之任之,在*内体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另外召开*的会议,并联名多人发表了反对王明的《告同志书》。王明等人则把当时在苏联甚嚣尘上的“大清洗”式的残酷*内斗争经验带了回来,认为不如此则是不革命或反革命,他们不容许有任何反对和质疑的声音。年1月17日,林育南、何孟雄等分别在上海汉口路的东方旅社和天津路的中山旅社开会,就在会议进行中,他们几乎同时被国民**警包围和逮捕了(前者还包括龙大道、欧阳立安及“左联”作家胡也频、柔石、殷夫、冯铿、李伟森等)。这就是著名的中共*史上的一大谜案“东方旅社案”。一次事件竟使如此之多的中共机关遭到破坏,使如此之众的*内干部(皆为反对王明派别的人)遭到逮捕(其中数十人被秘密枪决),不可不谓蹊跷。原来,那天下午,一个租界的巡捕化装成茶房,走进了东方旅社的第31号房间,当他断定在里面开会的7个人都是共产*之后,马上向守候在外的巡捕发出信号。数十名巡捕一拥而入,将毫无防范的7人抓住,随后密探们又抓捕了后来到会的李求实(即李伟森)等人。与此同时,何孟雄及另外7人也在天津路中山旅社被抓捕。这次大搜捕整整持续了一夜,翌日共有36名共产*人落网。他们很快被移送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监狱。这是国民*特务在年代破获共产*组织的一个“杰作”,当时蒋介石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派陈立夫前来劝降和处理。结果陈立夫费尽口舌,没有一人愿意改变自己的信仰。失望之余的蒋介石见劝降不成,指令就地处决。年2月7日深夜,何孟雄、林育南以及“左联”五烈士等共24人英勇就义于上海龙华。鲁迅闻讯后悲愤地写下了《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东方旅社案”背后有什么隐情?后来也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当时苏区反“围剿”捉到了国民*大官张辉瓒,国共双方曾就此有幕后的谈判交易,国民*给出的条件有换人(以中共在押*治犯交换)及20万元,同时张的眷属也私底下加紧进行交易。不料后来事情有变,张被斩首且人头被钉在木匾上沿赣江顺江而下,以此作为对国民*“围剿”的警示。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张辉瓒被处决后第10天,“龙华二十四烈士”英勇就义,这难道是巧合么?抑或是国民*对张辉瓒之死的一个报复?(详见《同舟共进》年第10期,陆茂清《“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一文)多年后,陆续披露的史料表明,这一案件与当时王明等宗派主义者的阴暗和狭隘心理有关。王明等人当时已获知国民*特务在东方旅社密布网罗,与会者随时会有被捕的危险。不久又确有与会者被捕的消息传来,王明等人竟无动于衷。在有人提出应予营救时,王明指示静观其变,让江苏省委和中央都不要插手,他甚至不无幸灾乐祸地说:“这是他们反*反中央搞分裂活动的必然结果,是咎由自取。”在林育南等人壮烈牺牲后,王明仍然毫无悲悯之意,继续向烈士身上泼污水,说他们虽然死了还是要清算他们的错误云云。(据陈修良在《潘汉年非凡的一生》一书中回忆:林育南等被捕后,“大家听到这消息都很着急,只有省委书记王明的态度非常冷漠,说什么这是‘咎由自取’,说这批人是‘反*的右派分子,进行反*活动才被捕的’。他幸灾乐祸的表情,引起大家的愤慨。潘汉年执拗地问他:‘怎么办?’王明这才指着潘汉年说:‘你去调查一下吧!’沉吟一下,他又说:‘此事要同中央商议,省委不要管。’”在相关的《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成员同陈绍禹谈话记录》的文件中,也有当时中共江苏省委给狱中支部书记的指示,赫然写着:“别把反对派列入自己的组织。”)直到年4月,中共中央才推翻了王明强加给林育南等人的不实之词,在《关于*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强加于林育南、何孟雄、李求实等的所谓“右派”的问题,“主要地是六届四中全会宗派主义的‘反右倾’斗争的产物……”当年“东方旅社案”的告密者,最早有人说是叛徒王掘夫(即唐虞,一称唐禹),这是事后“特科”的陈赓通过内线得知的情报。原来王掘夫是留苏归国的中共*员,据罗章龙回忆,在苏联时他就是王明的心腹,回国后曾在中央工作,在李立三时期,他不曾得到重用,只是管理财务工作,且被李立三发现有贪污行为,于是被调离中央,并给予了纪律处分。失意的王掘夫本就是没什么信仰的“混混儿”,受处分后,竟暗中向国民*当局秘密写信自首,伺机出卖同志。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他佯装拥护罗章龙派的主张,取得接近罗章龙等的机会,并从内部探听到何孟雄、林育南、李求实等将在东方旅社31号房间开会的消息,于是向租界巡捕告密。不过,将“东方旅社案”归咎于叛徒王掘夫一人(当时成了叛徒的还有汪盛荻等),毕竟不能使人信服,因为根据当时中共地下工作的原则,似乎一人难有如此作为,加之被捕者都是清一色反对王明的人,则不能不使人产生其他的怀疑。多年后,随着“拨乱反正”时期的到来,康生问题被揪了出来,于是有人又将此案的谜底指向了康生,说王云程(时为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曾亲眼目睹了康生具体出卖林育南等人的过程。王云程原来也是留苏学生,曾一度当过共青团中央书记,是王明的亲信,后回国被捕叛变,解放后再度被捕。他写供词说:“像何孟雄(包括林育南)和他的20多个追随者,都是死于赵容(康生的名字)领导下的……”有文史学者称:随着王明的逐渐得势,康生最终选择了把*治*注押在王明一边,而王明也正需要像康生那样的人才能对付敌手,巩固自己在*内的地位。为了表示器重,王明把康生加进了新的中央委员名单,康生自然急于证明自己在派系斗争中的才干和效率,不惜使用借刀杀人计。王云程后来在“文革”中由康生提请枪决,这也再度留下了一个谜底。(据说康生也有被捕的经历。年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档案清查小组给张春桥打过一个报告,称康生的历史档案少了90多页,不知去向。)另有《炎*春秋》上发表的《谁是告密者——龙华二十四烈士被捕之谜》一文,称告密者就是王明,而作证者则是时任中共中央*治局委员的王克全。以上种种说法,特别是揭发王明、康生落井下石造成“东方旅社案”的,都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一种带有“演义”性质的推论。如果要加以证实,需经过有关部门认真的核查,特别是公布相关档案。却说林育南牺牲后,林彪一直不知详情。直到周恩来进入中央苏区之后,林彪才得知堂哥牺牲了,无比悲痛。林彪,原名林祚大,字阳春,号毓蓉,曾用名育容(育蓉)、育荣、李进等。林彪是在两个哥哥的带动下参加革命的。当林育南和恽代英在林家大开办“浚新小学”时,林彪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当时他听从林育南的劝告,由私塾转入“浚新小学”读书。后来,林育南又介绍他到武昌“共进中学”读书,在这里接受了最初的革命启蒙和熏陶。如果不是后来发生了林彪诡异的结局,林家兄弟留在历史上的评价也许不会那么悬殊。有意思的是,即使是他们的感情生活,也多有相似之处。彼时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恋爱神圣”新观念的影响,革命者可谓革命与爱情两不误。当然,一如中国革命的残酷、跌宕,革命者的爱情历程也多不能一帆风顺。林育南、林彪,其恋情的曲折和幽深,多为人所不知。笔者以为,试图破解林彪内心世界的一道窗口,就是其复杂曲折的婚恋史。一代将帅,却在爱情史上饱受挫折。这是林家两兄弟的婚恋关系:林育南——汪秀芝(发妻)、陆若冰(恋人)、李莲贞(妻子)。林彪——汪静宜(发妻)、陆若冰(林彪的单恋对象)、刘新民(即张梅,后林彪与叶群结婚,与刘离婚)、孙维世(林彪的单恋对象)、叶群(妻子)。陆若冰,其兄陆沉是中共*史上的重要人物,由于这一关系,这位卢姓(后改为陆姓)小女子从反抗包办婚姻开始,走上了革命道路。在大革命的“红都”武汉,她得以与湖北的一批革命家朝夕相处,有恽代英、李求实以及“三林”。其间,林育南对她渐渐有了好感。至于小弟林彪,也正是情感朦胧的年纪,对着亭亭玉立的陆若冰,他也有了莫名的爱慕。而陆若冰却是以姐弟友情对待林彪。陆若冰晚年,有人好奇地询问当年故事,陆安详地回答:“林彪打仗胆大,追求女人胆也大……我拒绝了林彪的追求,主要有四个原因:其一,他比我小……其二,我太年轻,书未读完……其三,我知道他在老家有未婚妻……其四,我看不上林彪,青年时的林彪个性奇特,形象太差,特别是他头上长的*癣,看着很不舒服。他暗恋我几年,我全不知道。那时,他的条件那么差,鼓那么大的劲追求我,可以说是‘盖被子垫竹席——一面发烧!’”陆若冰拒绝了林彪,与林育南最终也没走到一起。年,林育南被调到上海负责工人运动,其时林育英正在上海任中共上海沪西区委书记,兄弟见面,谈到私生活,林育南痛慨自己在婚姻上的痛苦,以及对陆若冰的爱恋,没想到林育英听后坚决反对弟弟的想法,不仅如此,他还找陆若冰作了一次长谈,要求她与弟弟斩断情网,最后又自作主张,给弟弟介绍了一个对象——上海纱厂女工李莲贞。林育南听大哥的,与李莲贞结婚了。然而,两人的志向、情趣相差甚远,婚后矛盾接踵而来。陆若冰晚年回忆,当年她在上海,经常看到林家夫妻吵架。林育南苦涩于夫妻关系的时候,陆若冰已被组织调到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社,给副总编辑肖昌年当助手,这对“假夫妻”后来成了真夫妻,且生有一女。年,肖昌年因叛徒告密,被国民*逮捕后慷慨就义,那个女孩也因病夭折了。陆若冰找到已是“中华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筹委会”秘书长的林育南,希望*组织重新给她安排工作,以便在工作中暂时忘却悲痛。不过,那时的林育南正忙于革命斗争,无暇儿女情长。但在这年年末,林育南原本奉命赴中央苏区,因路上受阻而滞留某地,其间突然思念起陆若冰来,并且连续给她写了好几封信(有幸得以保存下来)。在林育南折回上海之后,两人又见面了,他们相互倾诉了彼此的思念之情。“东方旅社案”发生后,陆若冰接到了林育南的暗信,马上去探望,结果狱方说林是“重*治犯”,不许见面。陆只好将几本小说和身上仅有的5元钱交给狱卒,请求转交。这是他们最后的联系了。林育南牺牲后,李莲贞另嫁他人,陆若冰后来曾在全国总工会、甘肃省图书馆工作,晚年为武汉市*协委员。有人曾在*冈拜访时已88岁高龄的陆若冰,谈起林育南她感慨万千:“在我接触的*的早期领导人中,林育南是特别优秀的一位。他思想敏锐,头脑冷静,智慧超群,口才、笔功出类拔萃。我在与他一起工作的时光里,在他身上学到许多东西。很可惜,他牺牲得太早了。对于他,我是很尊敬、很喜欢的。他也很喜欢我。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我们没有结合。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堂哥林育英反对得太厉害。他不愿为我们的爱情伤害兄弟之间的感情,但在我的心里,他永远是我最喜欢的人。可以说,他如不牺牲,肯定要与我结婚。古人说,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仔细一想,此语一点不假。”听了这一段话,相信任何人的心情都会无比惋惜和沉重吧。却说年林彪中学毕业后,在林育南和林育英的动员下,决定报考广州的*埔*校。当时林育南给林彪回信说:“中国的革命,最终要靠*事解决问题,共产主义事业需要大批*事人才。我和你八哥(林育英)搞*务、工运,你搞*事,我们林家三兄弟就各有所长。”这两位哥哥还特意给在广州的恽代英、萧楚女去信,让他们帮助弟弟。10月,林彪经过在上海的初试,去广州参加复试,最终如愿考入*埔*校第四期。不久,他便将原名“林育容”改为“林彪”,并加入了中国共产*。林彪不久就成长为一员虎将。北伐革命,他在叶挺独立团任见习排长。南昌起义,他荣任连长。井冈山斗争,他的*事才能更为毛泽东所赏识。当时在毛泽东身边的“哼哈二将”,一个是林彪,另一个就是“彭大将*”了。那还是年7月,中国工农红*的元老之一、红四*二十八团团长王尔琢被叛徒杀害,毛泽东深感痛惜之余,为之作挽联曰:“一哭同胞,再哭同胞,同胞今已矣,留却工作谁承受?”王尔琢的二十八团以战斗力顽强著称,可谓红*的中坚力量,王尔琢牺牲了,谁能成为他的继任者呢?毛泽东以诗发问。后来朱、毛推举林彪担任此团团长,林彪不辱使命,至年春红四*整编为3个纵队,22岁的林彪担任了主力纵队第1纵队的司令。那还是井冈山风雨飘摇之际,处在国民*重重*事进攻和经济封锁之下,形势至为险峻,于是红四*中出现了“红旗能打多久”和“井冈山要守到何时”的悲观思想,林彪也因动摇而发出一封信,对红*的前途提出质疑。毛泽东读此信后,写了一封回信对他进行批评和帮助,此即宏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彼时的林彪和后来的林彪,就在这一点上被联缀了起来。后来*克诚将*公道地说:“林彪写信给毛主席,提出‘红旗能打多久’的问题。在*内来说,一个下面的干部,向*的领导反映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看来这是个好的事情……林彪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尽管观点错误,但敢于向上面反映,就这一点说,是表现了一个共产*员的态度……据我了解,像这类的事情林彪不止这一回,他向毛主席提意见还有提得更厉害的。”此后种种,不说也罢。林彪,23岁的红一*团红四**长,25岁的红一*团总指挥,亲历和指挥了五次反“围剿”战争,抗战之初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一时“抗日英豪”、“民族英雄”、“无敌元帅”、“常胜将*”等美名扬天下;继之,从东北下海南,声名赫赫的“四野”扫荡大半个中国,可谓英武。“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此间种种,足以让人读史而长叹矣。今见诗人、杂文家曾彦修先生有一阙《说林彪》,堪为本文结句,不妨抄录于下:四字真经帝业开,一封朝奏滚将来。敢问世间谋策士,几率是摔或不摔?

责编:陈巧

编审:王庆华

美编:王杰

来源:人民网转自:近现代史论

ZHBIT马克思主义学院

1
查看完整版本: 金唐读史中共党史上的ldquo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