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人民网
中共领袖集体为张浩(林育英)抬棺送殡(资料图)
原载于《同舟共进》年第6期,原标题为“中共*史上的‘林家三兄弟’”
在延安,“张浩”一边养病,一边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安吴堡“青训班职工大队”和延安“工人学校”就是由他创办的。当时他还任中共中央“工委”副书记,并曾主编《中国工人》月刊,还是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在陕北时,“张浩”还曾多次应邀到延安“抗日**大学”讲课,写了数万字的讲义《*的建设》,内容包括*的战略和策略的转变、加强*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如何开展工人运动等。这本《*的建设》几经作者修改,后由“抗大”用钢板刻印,成为广泛使用的一本理论结合实际的优秀教材,并成为后来整风运动中的一本学习读物。
意外的是,《*的建设》于年被国民*特务组织“中统”发现,核定后抄送呈报蒋介石。国民*当局顿时“如获至宝”,因为这是他们的特务机关在抗战中获得的第一本中共的“秘密文件”。而蒋介石看后也竟然颇有会心之处,他还用红铅笔加注了一些眉批,“足资参考”,“所见甚是”,以及“吾人亦可采用”等。年11月18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说:“共*教育与经验是由其国际百年来秘密苦痛幽囚中所得之教训而成,故其纪律最严,方法最精,组织最密,任何*派所不及。读共*之《*的建设》一书,深有感也……”
蒋介石还让幕僚长陈布雷将此书及蒋的眉批翻印千册,分送国民*高级干部阅读,并嘱咐陈果夫参照此书,起草关于国民*组织和训练的教材,即后来撰成的《*员调查工作须知》(年在国民*“六大”上散发),一时风行于国民*内部。
年8月,“张浩”病情恶化,医院抢救。翌年2月,林彪在苏联养伤痊愈后取道*回国,刚刚抵达延安,得知兄长病危住院的消息,医院,总算得以在林育英生前相聚。其时林育英已经说不出话来,但还是艰难地叮嘱林彪向中央反映林育南等人的冤案。
年3月6日,医院逝世,享年45岁。治丧期间,毛泽东、朱德、任弼时、陈云、叶剑英等轮流为他守灵。毛泽东还为他题写了挽联“忠心为国,虽死犹荣”,并为他的墓碑题写了“张浩同志之墓”几个大字。
毛泽东为人守灵、题写挽联、抬柩、题碑,大概只有过这么一次,这也说明毛对“张浩”是极为看重的。
林育南(—)是“三林”中的老二,他比林育英小两岁,比林彪大八岁。
林育南在*内先后担任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部长和书记、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及代理省委书记、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秘书长、中共中央《红旗日报》主编、全国苏维埃中央准备委员会秘书长、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等。
林育南是“三林”中最早的革命者,而他的革命启蒙人是恽代英。林育南很早就成为武汉地区学生运动的中坚分子,甚至还参加过北京的五四运动。就在中共一大成立时,年7月,他还与恽代英等在林家大重新成立了旨在“企求阶级斗争、劳务*治的实现”的组织。待董必武、陈潭秋这两位中共一大的湖北小组代表返回武汉后,林育南随即庄重地宣誓加入中国共产*。中共成立之后的一个“大手笔”——“二七”大罢工,林育南是主要领导人之一。
林育南后来曾担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和《中国青年》的主编,若干年之后又重返武汉领导湖北工人运动。在大革命的高潮中,年2月,他和刘少奇、李立三等发动了数十万群众,召开反英示威大会,并一鼓作气收回了汉口的租界。然而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已明显走向低潮,继瞿秋白的“左倾”之后,李立三并未吸取教训,“左倾”迅速升温。难能可贵的是,此时的林育南头脑清醒,他对李立三关于中国革命形势的分析颇有忧虑,并多次与李谈话,希望李能客观和实际地分析形势。可是被苏联城市革命模式冲昏头脑的李立三听不进意见,林育南只得转而与*的其他领导人如罗章龙、林育英、张昆弟等交换意见,以取得共识,借此抵消李立三错误的消极影响,结果竟受到李立三的指责和批判。
年6月,中央*治局通过了《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所谓“立三路线”的错误已形成,*的事业面临严重危机。林育南继续向李立三进言,同时又与观点相同的何孟雄、李求实等向中央反映情况,并建议重新改选中央领导机构。是年9月底,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在上海召开,结束了李立三左倾错误在*内的统治。这年冬天,中共中央决定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苏区举行,通知林育南赴中央苏区做大会的筹备工作。就在途中,国民*对红*发动了第一次*事“围剿”,通往苏区的道路被封锁,林育南等人被迫潜回上海,他失去了在根据地继续革命的机会,也失去了与弟弟林彪会合的可能。
林育南返回上海后,年1月,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后来人们称之为民主革命时期的一次“小文革”,当时有相当部分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未到会或被排挤在会外。就在这次会议上,“立三路线”迅速升级为“王明路线”,还得到了莫斯科的青睐。与“立三路线”斗争过的林育南,又要面临一场更加残酷的*内斗争了。
深怀着对中国革命的责任感,林育南等人不能听之任之,在*内体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另外召开*的会议,并联名多人发表了反对王明的《告同志书》。王明等人则把当时在苏联甚嚣尘上的“大清洗”式的残酷*内斗争经验带了回来,认为不如此则是不革命或反革命,他们不容许有任何反对和质疑的声音。
年1月17日,林育南、何孟雄等分别在上海汉口路的东方旅社和天津路的中山旅社开会,就在会议进行中,他们几乎同时被国民**警包围和逮捕了(前者还包括龙大道、欧阳立安及“左联”作家胡也频、柔石、殷夫、冯铿、李伟森等)。这就是著名的中共*史上的一大谜案“东方旅社案”。一次事件竟使如此之多的中共机关遭到破坏,使如此之众的*内干部(皆为反对王明派别的人)遭到逮捕(其中数十人被秘密枪决),不可不谓蹊跷。
原来,那天下午,一个租界的巡捕化装成茶房,走进了东方旅社的第31号房间,当他断定在里面开会的7个人都是共产*之后,马上向守候在外的巡捕发出信号。数十名巡捕一拥而入,将毫无防范的7人抓住,随后密探们又抓捕了后来到会的李求实(即李伟森)等人。与此同时,何孟雄及另外7人也在天津路中山旅社被抓捕。这次大搜捕整整持续了一夜,翌日共有36名共产*人落网。他们很快被移送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监狱。
这是国民*特务在年代破获共产*组织的一个“杰作”,当时蒋介石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派陈立夫前来劝降和处理。结果陈立夫费尽口舌,没有一人愿意改变自己的信仰。失望之余的蒋介石见劝降不成,指令就地处决。年2月7日深夜,何孟雄、林育南以及“左联”五烈士等共24人英勇就义于上海龙华。鲁迅闻讯后悲愤地写下了《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
“东方旅社案”背后有什么隐情?后来也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当时苏区反“围剿”捉到了国民*大官张辉瓒,国共双方曾就此有幕后的谈判交易,国民*给出的条件有换人(以中共在押*治犯交换)及20万元,同时张的眷属也私底下加紧进行交易。不料后来事情有变,张被斩首且人头被钉在木匾上沿赣江顺江而下,以此作为对国民*“围剿”的警示。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张辉瓒被处决后第10天,“龙华二十四烈士”英勇就义,这难道是巧合么?抑或是国民*对张辉瓒之死的一个报复?(详见《同舟共进》年第10期,陆茂清《“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一文)多年后,陆续披露的史料表明,这一案件与当时王明等宗派主义者的阴暗和狭隘心理有关。王明等人当时已获知国民*特务在东方旅社密布网罗,与会者随时会有被捕的危险。不久又确有与会者被捕的消息传来,王明等人竟无动于衷。在有人提出应予营救时,王明指示静观其变,让江苏省委和中央都不要插手,他甚至不无幸灾乐祸地说:“这是他们反*反中央搞分裂活动的必然结果,是咎由自取。”在林育南等人壮烈牺牲后,王明仍然毫无悲悯之意,继续向烈士身上泼污水,说他们虽然死了还是要清算他们的错误云云。(据陈修良在《潘汉年非凡的一生》一书中回忆:林育南等被捕后,“大家听到这消息都很着急,只有省委书记王明的态度非常冷漠,说什么这是‘咎由自取’,说这批人是‘反*的右派分子,进行反*活动才被捕的’。他幸灾乐祸的表情,引起大家的愤慨。潘汉年执拗地问他:‘怎么办?’王明这才指着潘汉年说:‘你去调查一下吧!’沉吟一下,他又说:‘此事要同中央商议,省委不要管。’”在相关的《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成员同陈绍禹谈话记录》的文件中,也有当时中共江苏省委给狱中支部书记的指示,赫然写着:“别把反对派列入自己的组织。”)
直到年4月,中共中央才推翻了王明强加给林育南等人的不实之词,在《关于*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强加于林育南、何孟雄、李求实等的所谓“右派”的问题,“主要地是六届四中全会宗派主义的‘反右倾’斗争的产物……”
当年“东方旅社案”的告密者,最早有人说是叛徒王掘夫(即唐虞,一称唐禹),这是事后“特科”的陈赓通过内线得知的情报。原来王掘夫是留苏归国的中共*员,据罗章龙回忆,在苏联时他就是王明的心腹,回国后曾在中央工作,在李立三时期,他不曾得到重用,只是管理财务工作,且被李立三发现有贪污行为,于是被调离中央,并给予了纪律处分。失意的王掘夫本就是没什么信仰的“混混儿”,受处分后,竟暗中向国民*当局秘密写信自首,伺机出卖同志。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他佯装拥护罗章龙派的主张,取得接近罗章龙等的机会,并从内部探听到何孟雄、林育南、李求实等将在东方旅社31号房间开会的消息,于是向租界巡捕告密。不过,将“东方旅社案”归咎于叛徒王掘夫一人(当时成了叛徒的还有汪盛荻等),毕竟不能使人信服,因为根据当时中共地下工作的原则,似乎一人难有如此作为,加之被捕者都是清一色反对王明的人,则不能不使人产生其他的怀疑。
多年后,随着“拨乱反正”时期的到来,康生问题被揪了出来,于是有人又将此案的谜底指向了康生,说王云程(时为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曾亲眼目睹了康生具体出卖林育南等人的过程。王云程原来也是留苏学生,曾一度当过共青团中央书记,是王明的亲信,后回国被捕叛变,解放后再度被捕。他写供词说:“像何孟雄(包括林育南)和他的20多个追随者,都是死于赵容(康生的名字)领导下的……”有文史学者称:随着王明的逐渐得势,康生最终选择了把*治*注押在王明一边,而王明也正需要像康生那样的人才能对付敌手,巩固自己在*内的地位。为了表示器重,王明把康生加进了新的中央委员名单,康生自然急于证明自己在派系斗争中的才干和效率,不惜使用借刀杀人计。王云程后来在“文革”中由康生提请枪决,这也再度留下了一个谜底。(据说康生也有被捕的经历。年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档案清查小组给张春桥打过一个报告,称康生的历史档案少了90多页,不知去向。)
另有《炎*春秋》上发表的《谁是告密者——龙华二十四烈士被捕之谜》一文,称告密者就是王明,而作证者则是时任中共中央*治局委员的王克全。
以上种种说法,特别是揭发王明、康生落井下石造成“东方旅社案”的,都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一种带有“演义”性质的推论。如果要加以证实,需经过有关部门认真的核查,特别是公布相关档案。
却说林育南牺牲后,林彪一直不知详情。直到周恩来进入中央苏区之后,林彪才得知堂哥牺牲了,无比悲痛。
林彪,原名林祚大,字阳春,号毓蓉,曾用名育容(育蓉)、育荣、李进等。
林彪是在两个哥哥的带动下参加革命的。当林育南和恽代英在林家大开办“浚新小学”时,林彪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当时他听从林育南的劝告,由私塾转入“浚新小学”读书。后来,林育南又介绍他到武昌“共进中学”读书,在这里接受了最初的革命启蒙和熏陶。如果不是后来发生了林彪诡异的结局,林家兄弟留在历史上的评价也许不会那么悬殊。有意思的是,即使是他们的感情生活,也多有相似之处。
彼时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恋爱神圣”新观念的影响,革命者可谓革命与爱情两不误。当然,一如中国革命的残酷、跌宕,革命者的爱情历程也多不能一帆风顺。林育南、林彪,其恋情的曲折和幽深,多为人所不知。笔者以为,试图破解林彪内心世界的一道窗口,就是其复杂曲折的婚恋史。一代将帅,却在爱情史上饱受挫折。
这是林家两兄弟的婚恋关系:
林育南——汪秀芝(发妻)、陆若冰(恋人)、李莲贞(妻子)。
林彪——汪静宜(发妻)、陆若冰(林彪的单恋对象)、刘新民(即张梅,后林彪与叶群结婚,与刘离婚)、孙维世(林彪的单恋对象)、叶群(妻子)。
陆若冰,其兄陆沉是中共*史上的重要人物,由于这一关系,这位卢姓(后改为陆姓)小女子从反抗包办婚姻开始,走上了革命道路。在大革命的“红都”武汉,她得以与湖北的一批革命家朝夕相处,有恽代英、李求实以及“三林”。其间,林育南对她渐渐有了好感。至于小弟林彪,也正是情感朦胧的年纪,对着亭亭玉立的陆若冰,他也有了莫名的爱慕。而陆若冰却是以姐弟友情对待林彪。
陆若冰晚年,有人好奇地询问当年故事,陆安详地回答:“林彪打仗胆大,追求女人胆也大……我拒绝了林彪的追求,主要有四个原因:其一,他比我小……其二,我太年轻,书未读完……其三,我知道他在老家有未婚妻……其四,我看不上林彪,青年时的林彪个性奇特,形象太差,特别是他头上长的*癣,看着很不舒服。他暗恋我几年,我全不知道。那时,他的条件那么差,鼓那么大的劲追求我,可以说是‘盖被子垫竹席——一面发烧!’”
陆若冰拒绝了林彪,与林育南最终也没走到一起。年,林育南被调到上海负责工人运动,其时林育英正在上海任中共上海沪西区委书记,兄弟见面,谈到私生活,林育南痛慨自己在婚姻上的痛苦,以及对陆若冰的爱恋,没想到林育英听后坚决反对弟弟的想法,不仅如此,他还找陆若冰作了一次长谈,要求她与弟弟斩断情网,最后又自作主张,给弟弟介绍了一个对象——上海纱厂女工李莲贞。
林育南听大哥的,与李莲贞结婚了。然而,两人的志向、情趣相差甚远,婚后矛盾接踵而来。陆若冰晚年回忆,当年她在上海,经常看到林家夫妻吵架。
林育南苦涩于夫妻关系的时候,陆若冰已被组织调到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社,给副总编辑肖昌年当助手,这对“假夫妻”后来成了真夫妻,且生有一女。年,肖昌年因叛徒告密,被国民*逮捕后慷慨就义,那个女孩也因病夭折了。陆若冰找到已是“中华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筹委会”秘书长的林育南,希望*组织重新给她安排工作,以便在工作中暂时忘却悲痛。不过,那时的林育南正忙于革命斗争,无暇儿女情长。但在这年年末,林育南原本奉命赴中央苏区,因路上受阻而滞留某地,其间突然思念起陆若冰来,并且连续给她写了好几封信(有幸得以保存下来)。在林育南折回上海之后,两人又见面了,他们相互倾诉了彼此的思念之情。
“东方旅社案”发生后,陆若冰接到了林育南的暗信,马上去探望,结果狱方说林是“重*治犯”,不许见面。陆只好将几本小说和身上仅有的5元钱交给狱卒,请求转交。这是他们最后的联系了。林育南牺牲后,李莲贞另嫁他人,陆若冰后来曾在全国总工会、甘肃省图书馆工作,晚年为武汉市*协委员。
有人曾在*冈拜访时已88岁高龄的陆若冰,谈起林育南她感慨万千:“在我接触的*的早期领导人中,林育南是特别优秀的一位。他思想敏锐,头脑冷静,智慧超群,口才、笔功出类拔萃。我在与他一起工作的时光里,在他身上学到许多东西。很可惜,他牺牲得太早了。对于他,我是很尊敬、很喜欢的。他也很喜欢我。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我们没有结合。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堂哥林育英反对得太厉害。他不愿为我们的爱情伤害兄弟之间的感情,但在我的心里,他永远是我最喜欢的人。可以说,他如不牺牲,肯定要与我结婚。古人说,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仔细一想,此语一点不假。”
听了这一段话,相信任何人的心情都会无比惋惜和沉重吧。
却说年林彪中学毕业后,在林育南和林育英的动员下,决定报考广州的*埔*校。当时林育南给林彪回信说:“中国的革命,最终要靠*事解决问题,共产主义事业需要大批*事人才。我和你八哥(林育英)搞*务、工运,你搞*事,我们林家三兄弟就各有所长。”这两位哥哥还特意给在广州的恽代英、萧楚女去信,让他们帮助弟弟。10月,林彪经过在上海的初试,去广州参加复试,最终如愿考入*埔*校第四期。不久,他便将原名“林育容”改为“林彪”,并加入了中国共产*。
林彪不久就成长为一员虎将。北伐革命,他在叶挺独立团任见习排长。南昌起义,他荣任连长。井冈山斗争,他的*事才能更为毛泽东所赏识。当时在毛泽东身边的“哼哈二将”,一个是林彪,另一个就是“彭大将*”了。
那还是年7月,中国工农红*的元老之一、红四*二十八团团长王尔琢被叛徒杀害,毛泽东深感痛惜之余,为之作挽联曰:“一哭同胞,再哭同胞,同胞今已矣,留却工作谁承受?”王尔琢的二十八团以战斗力顽强著称,可谓红*的中坚力量,王尔琢牺牲了,谁能成为他的继任者呢?毛泽东以诗发问。后来朱、毛推举林彪担任此团团长,林彪不辱使命,至年春红四*整编为3个纵队,22岁的林彪担任了主力纵队第1纵队的司令。那还是井冈山风雨飘摇之际,处在国民*重重*事进攻和经济封锁之下,形势至为险峻,于是红四*中出现了“红旗能打多久”和“井冈山要守到何时”的悲观思想,林彪也因动摇而发出一封信,对红*的前途提出质疑。毛泽东读此信后,写了一封回信对他进行批评和帮助,此即宏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彼时的林彪和后来的林彪,就在这一点上被联缀了起来。后来*克诚将*公道地说:“林彪写信给毛主席,提出‘红旗能打多久’的问题。在*内来说,一个下面的干部,向*的领导反映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看来这是个好的事情……林彪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尽管观点错误,但敢于向上面反映,就这一点说,是表现了一个共产*员的态度……据我了解,像这类的事情林彪不止这一回,他向毛主席提意见还有提得更厉害的。”此后种种,不说也罢。
林彪,23岁的红一*团红四**长,25岁的红一*团总指挥,亲历和指挥了五次反“围剿”战争,抗战之初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一时“抗日英豪”、“民族英雄”、“无敌元帅”、“常胜将*”等美名扬天下;继之,从东北下海南,声名赫赫的“四野”扫荡大半个中国,可谓英武。“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此间种种,足以让人读史而长叹矣。
今见诗人、杂文家曾彦修先生有一阙《说林彪》,堪为本文结句,不妨抄录于下:
四字真经帝业开,
一封朝奏滚将来。
敢问世间谋策士,
几率是摔或不摔?
(“四字”指“四个第一”、“四个伟大”等,“朝奏”指庐山会议设立国家主席一案——作者按)(作者系文史学者)
注:此文章内容不代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