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在绥德(一)
文丨李贵龙
赴任绥德
年2月,遵照毛泽东的指示,习仲勋来到绥德,担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兼绥德警备区和独立第一旅*治委员,开始了新的战斗和工作。
春节气息还洋溢着绥德:窑洞窗户上的对联、窗花依然艳红艳红,谒门子的秧歌队伍从沟底的农家走向山坡的另一家,“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解放区的人民是好喜欢……”的歌声,伴随着唢呐声在山坬间脆脆地回响……解放后的第二个春节,过得特别的热闹,红火。
习仲勋顾不得欣赏浑*主色调油画般的*土高原景色,观赏独具特色的陕北年俗,迎着春寒料峭就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去了。
绥德地委驻在九贞观内。九贞观是始建于明朝的一座道观建筑,位于县城西门内仓房圪塔山根。习仲勋极其简陋的生活起居和办公室就安顿在这里。
“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没有那么敏感了,到新的地方去也是锻炼嘛!”这是毛泽东主席在杨家岭窑洞里,找即将赴任绥德的习仲勋谈话时,听取了习仲勋对今后工作的意见后,对习仲勋说的一句话。是鼓励又是鞭策。习仲勋清楚毛泽东主席对自己的信任,把边区最大的一个分区的领导责任交予自己;更清醒地知道,领导绥德分区的担子有多重!要挑好这副担子该如何把握和迈出结实的步伐啊!
作为人文地理单元的陕北,上古时期,是*帝部落活动的中心区域。“人文始祖”*帝率领子民们“修徳振明,治五气,艺五种”,从蛮荒中拓垦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发祥地,并从这里迈开脚步出发,开拓江南漠北,开创了华夏古老文明。从此,历代陕北先民在抵御外族攻掠、捍卫中原*权、维护华夏民族的统一大业中作出了无法估量的牺牲和贡献。历史的车轮行进到秦代,雄心勃勃的始皇帝把陕北当成秦人经五百年奋斗兼并统一了各诸侯国后,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北方屏障。从汉武帝始的历代皇帝,都像秦始皇一样,苦心经营着陕北,他们知道这块土地的重要,看似荒凉苦焦的土地,却是阻挡外族铁蹄踏进中原帝乡的屏障。
“绥德”之名始于北朝,取“绥民以德”之意。绥德,地处陕北*土高原中部。历史悠久,建置较早。历来是守护华夏一统的*事要塞,又是联结陕西、山西、宁夏、甘肃、内蒙的交通咽喉要道,商贾云集,经济较为发达。好长一个历史时段是陕北*治、经济、文化、*事中心,被誉称为“秦汉名邦”“天下名州”,是陕北乃至北方地区的“旱码头”。
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国民*与中国共产*停止内战,逐步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年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陕甘宁特区委员会。7月17日,中国共产*代表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同国民*代表蒋介石、邵力子、张冲在庐山进行谈判,最后于八月在南京达成协议,红*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陕甘宁边区作为国民*府行*院的一个直辖行*区域。9月6日,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中央*府西北办事处正式更名为陕甘宁边区*府。9月20日,陕甘宁边区*府正式成立,林伯渠任*府主席,张国焘任副主席,首府设在延安。
年2月19日绥德解放。3月,陕甘宁边区*府将绥德、米脂、清涧、吴堡、葭县划设为绥德行*分区,并建立分区督察专员公署。从此,陕甘宁边区境内国民**权与民主抗日*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这个时期,陕甘宁边区*府辖绥德行*分区,辖区为绥德、清涧、吴堡、葭县、米脂县;三边行*分区,辖区为定边、盐池县;延安市、延安、固临、甘泉、鄜县、志丹、安塞、子长(安定)、延川、延长、靖边、神府12个县(市)为直属县(市);关中行*分区,辖区为淳耀、赤水、新正、新宁县;陇东行*分区,辖区为庆阳、合水、环县、镇原、曲子、华池县。年12月,陕甘宁边区*府设延属行*分区,并对直辖县(市)作了相应调整。绥德分区有50多万人口,是陕甘宁边区最大的一个行*分区。
绥德分区所辖绥德、米脂、清涧、吴堡、葭县5个县,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属于陕北苏区。年9月陕甘宁边区成立时,这5个县未列入陕甘宁边区*府管辖区域。同年冬,为了防止日寇西渡*河,经国共两*协商,把绥德、米脂、清涧、葭县、吴堡5县划设为警备区,由八路*陈奇涵部驻防,负责河防保卫。陈奇涵任警备区司令员,郭洪涛任*委,文年生任副司令员。司令部下辖警一团,团长贺晋年,*委钟汉华;警三团,团长阎红彦,*委杜平;警八团,团长文年生,*委帅荣。司令部驻设在绥德县城内仓房圪塔。绥德分区不仅是陕甘宁边区的东北大门、重要屏障,又是延安通往华北、华中解放区和抗日前线的通道,更成为陕甘宁边区反摩擦斗争的前沿阵地,是极具战略意义的重地。
当时绥德*治情况比较复杂。绥德警备区成立,绥德、米脂、葭县、清涧、吴堡5县划为警备区,由八路*后方留守处部队接管,但各级*权及地方部队仍属于国民*掌控。绥德行*督察专员由国民*反共专家何绍南担任。在绥德县城内,除第二专署外,还设有保安司令部,各县都设有国民*县*部和县*府。其时,国民**权与民主抗日*权并存。
被毛泽东当面斥责其为“摩擦专员”的何绍南,毕业于保定陆**官学校,曾担任过中将*长和中将参议,极受蒋介石的赏识。年3月,何绍南以国民*府特派赈务委员会委员的身份来到绥德,年4月,担任国民*陕西省第二行*专员公署专员。他一上任,就以“驱逐赤*,破坏共*,卡住咽喉,进攻边区”为施*方针,面对猖狂西渡*河的日本侵略者,毫无抗击的精神准备和实际行动。表面上摆出一副团结合作,一致抗日的样子,背地里大干反共反人民的勾当,不惜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专事摩擦,与共产*、八路*为敌。何绍南为了迫使八路*撤出绥德警备区,达到独霸绥德,截断陕甘宁边区与其它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联系,不惜采取种种手段,在绥德警备区各县组织了暗杀队、“板子”(妓女)队和*治土匪,攻击诬蔑八路*;指使暗杀队对八路*驻*实施破坏和暗杀活动;组织*治土匪进行抢劫又嫁祸于八路*;唆使联保长和地方劣绅拒绝给八路*出售粮草;恐吓威胁群众不得与中共**人员接触……
为了民族的利益,维护团结抗战的统一战线,中国共产*晓以民族大义,要求国民*当局放弃摩擦,矛头对外,一致抗日,通过谈判的方法解决两*间的隔阂。反共专家何绍南之流,把中共的宽容大度、忍让善意视为软弱可欺,不顾民族危亡,更加肆无忌惮地公开进行反共活动。对此,边区*府不得不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利用机会无情地揭露他们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言行,并组织宣传队走上街头演讲,深入农村和群众面对面,揭露何绍南顽固派破坏抗日的罪恶行径。
年10月,三五九旅奉命由恒山抗日前线回师陕北,进驻绥德警备区,担任绥德、米脂、葭县、吴堡、清涧五县的守备任务,王震担任绥德警备区司令部司令员兼*委,司令部驻扎在县城内仓房圪塔。当年冬季,奉中共中央和边区中央局决定,成立绥德警备区**委员会,统一领导警备区的*队、地方*组织和群众组织。同时组织了农民协会、工会、青年会、妇女会等群众组织。在**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搞好河防守备的同时,与何绍南顽固势力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王震任**委员会书记。**委员会的成员包括郭鹏、袁任远、王恩茂、曾滌、李铨等*队方面的同志,和张秀山、李合邦、杨和亭、刘文蔚、李仲英、李景波等地方上的同志。对于王震率三五九族回师陕北,何绍南表面上召开大会假惺惺地表示欢迎,却又在会后散布流言蜚语,说王震在前线打了败仗,败退陕北,并纠集地痞流氓和反动*客造谣生事诽谤中伤。更为猖狂的是,何绍南纠集13个保安队,于年2月对八路*三五九旅七一七团进行偷袭,并占领七一七团的部分阵地。对于何绍南的武装挑衅,三五九旅立即奋起反击,全歼了这些顽固武装。并将绥德义合镇、吴堡等反动保安队的武装全部缴械,制止了何绍南顽固派的挑衅活动。
王震和绥德**委员会、绥德特委,发动工农群众,团结上层开明人士,坚持群众路线,对何绍南的反共、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罪行进行严厉打击。根据绥德、米脂等县刘绍庭、安文钦、李鼎铭、姬伯雄、霍子乐、贺连城、霍仲年等上层开明人士和广大群众提供的何绍南的大量罪证材料:贪污公款,搜刮民财;勾结汉奸和私贩鸦片白银;暗杀抗日民众和袭击抗日*队;大量侵吞公路工程款;指使特务破坏河防抗战等,给何绍南定下十条罪状。并组织武装宣传队,将何绍南的罪状事实由活报剧形式在绥德街头表演宣传。激起了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的极大愤慨。年2月15日,陕甘宁边区*府主席林伯渠、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司令员萧劲光联名致电国民*最高当局,要求严惩何绍南,并要求委任王震为专员,将绥德警备区所辖5县行*权隶属陕甘宁边区*府,以利统一抗战,以利河防。
何绍南已经料到民心尽丧大势已去,把专员公署搬到城南二朗山上的寨子里,做好逃跑的准备。年2月29日夜,何绍南率专署、保安司令部和7个保安中队共千余人,烧毁了二朗山的弹药库后经石湾向榆林方向逃窜。何绍南逃走后,八路*肃清了绥德、米脂、葭县、清涧5县的反共顽固势力,国民**权也作鸟兽散相继垮台。
驱逐何绍南斗争取得胜利后,根据中共边区中央局指示,改称绥德特委为中共绥德地委。王震任绥德分区专员。所辖各县都建立了抗日民主*权,各县县委、区委机构由秘密转为公开。春,接中央*委命令王震率三五九旅主力进驻延安东南的南泥湾、金盆湾、九龙泉等地区,一边把守延安的南大门,一边开展大生产运动。王尚荣接任绥德警备区司令员,袁任远接任绥德分区专员。
绥德分区各县解放,抗日民主*权建立。一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国民**府人员,心存死灰复燃、东山再起的*粱美梦,逃亡各地后组织了流亡*府。国民*清涧县*府在榆林上盐湾,国民*米脂县*府在武镇,国民*葭县县*府在神木乔岔滩,国民*绥德县*部在横山石湾镇建立了流亡县*府县*部,纠集残兵剩勇、地痞流氓和各类顽固不化的反动分子,采用种种手段颠覆新生抗日民主*权,造谣中伤,制造混乱。国共两*的斗争十分复杂,*治形势还很严峻。
习仲勋来到绥德,通过座谈会、走访调查等方法,广泛听取干部、群众和地方绅士等社会各阶层的意见,掌握第一手材料,很快对绥德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民情和现实状况有了全面细致的了解,特别是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以来该地区复杂的*治状况和斗争形势有了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习仲勋清醒地认识到,绥德地区曾是陕甘苏区的一部分,却是解放的新区,被国民*反动统治时间较长,特别是受反共专家何绍南反动统治的影响很深,加之受王明右倾错误的影响,绥德分区的干部思想认识较差,群众对共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治水准低,思想较混乱,国民*顽固势力随时随地进行破坏捣乱,一部分地主劣绅、*治流氓和反动*阀残余幻想卷土重来。绥德分区面临的工作头绪繁杂,任务艰巨。结合绥德分区的实际状况,根据中央整风运动的指示精神,习仲勋明确提出地委的工作方针:深入调查研究,加强*的宣传工作,用*的方针*策去宣传教育干部群众,并做到整风、生产两不误。
由于习仲勋对绥德历史和现状的了如指掌和工作方针的把握精准,来到绥德不久,就打开了绥德地委工作的新局面,在领导绥德分区*民继续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权建设、经济建设、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文化教育事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
习仲勋在绥德(二)
广交朋友
习仲勋来到绥德,很快就打开了工作局面,把绥德地区的各项工作搞得有声有色。除了习仲勋具有高超的领导才能和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外,广交朋友也是他成功的法宝之一。
习仲勋经常给身边的同志说,我们要广交朋友。广交朋友就是团结大多数,就是搞统一战线。不光抗日要搞统一战线,实现共产*的理想更要搞统一战线,搞经济建设也离不开统一战线。广交朋友可以把大多数人的心劲扭到一起来,才能齐心协力向前进。广交朋友,可以广开言路,通过与各阶层人士交朋友,能听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知道每个阶层人心里想什么,对我们开展工作的决策、决心太有帮助了。
习仲勋经常这样说的,也是经常这样做的。
习仲勋上任绥德不久,抗日**大学总校和抗大七分校也从河北等地迁到绥德。习仲勋经常与校长徐向前、*委李井泉、副校长何长工、彭绍辉、教育长陈奇涵、*治部主任徐文烈一起谈工作,听取他们对地方上的意见和要求。
抗大总校进驻绥德,一边建设校舍,一边继续接收学员开展教学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习仲勋多次指示绥德县委县*府,协助抗大建设校舍,寻找有技术有经验的民工指导抗大学员打窑洞,垒炕灶,并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困难。
绥德是座小县城,当时驻有县委、县*府机关、地委机关、警备司令部机关和八路*独立一旅,加上抗大总校有几千人。干部队伍庞大,且来自五湖四海,有从抗日前线来的,有从后方来的,有从敌战区来的;有地方干部,有*队干部,有当地干部,有外地干部,有老干部,有新干部,有工农干部,有知识分子干部;有功绩显赫者,有初出茅庐者,有男的,有女的。面对绥德地区干部队伍状况,习仲勋及时地提出:要正确处理地方干部和*队干部,当地干部和外来干部,工农干部和知识分子干部,以及新老干部之间的关系,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齐心协力,共同进步。由于习仲勋准确地提出了处理干部关系的指导意见,并以身作则付诸行动,对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团结各方面的力量,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使当时绥德出现了朝气蓬勃,团结一致,积极向上的火热局面。
习仲勋不仅重视地方与*内干部和*队间的团结,与他们做朋友,更重视与民主人士交朋友。据当时给习仲勋当警卫员的贺福堂回忆,绥德县的刘绍庭、霍子乐、安文钦、张哲卿、霍祝三,米脂县的贺连城、姬伯雄、艾秉卿、李鼎铭,葭县的任文林、杜嗣尧,清涧县的师道成,吴堡县的樊一平、王国宏等上层开明人士,经常是习仲勋的座上客。他们的到来,习仲勋每次都热情接待,让座并亲自倒茶、点烟。习仲勋以谦虚、诚恳的民主作风,坦诚相待,以亲如家人的情感与民主人士交谈。谈发展经济,谈大生产运动,谈发展教育事业,谈繁荣文化事业,谈群众生活的改善……每做一次大的工作决策,都要听取民主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霍祝三,绥德县义合镇楼沟村人。年中学毕业后,在义合高级小学任教,后任校长。在担任校长的20多年里,由同情革命转变为支持革命,利用校长的公开身份和在义合区域的崇高威望,保护进步师生,掩护革命同志,把义合高小办成了绥徳东区革命的摇篮和基地。*团组织在学校内秘密建立,霍维徳、马南丰、刘汉武、高农斧等中共义合地下区委的主要领导经常在这里活动。马明方、崔田夫等陕北特委的领导多次来义合高小巡视工作。他还支持侄子霍世杰、儿子霍世英参加革命。
年春,担任内蒙临河中共绥西工委书记的霍世杰因积劳成疾以身殉职,年打入北平蒋系二十五师为我*搞*机情报的霍世英因叛徒出卖,在北平英勇就义,更激起了霍祝三的革命热情。抗日战争爆发后,霍祝三担任了义合区桥上乡的征募委员,成为*联系群众的骨干,协助我*在征兵、征粮和动员担架运输等支前工作中做出了显著成绩。
年8月,霍祝三当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议员,年8月当选为绥徳县*府县长,年1月任绥徳专署副专员,后任专员。
霍祝三在任县长时,与绥徳地委书记习仲勋同在绥徳县城工作。虽说是上下级关系,习仲勋把年逾花甲的霍祝三当作长辈和朋友对待。经常和霍祝三推心置腹地谈心交流,征求意见。这段时间绥徳驻有抗大总校及七分校、绥德地委等好多单位几千名**干部,搞好**、*内与*外、内地与外地、老中青干部间的关系十分重要。习仲勋对霍祝三说,你是德高望重的绥徳社会情况的活字典,你多为处理本地干部和外地干部的关系做工作,并強调对自己处理这种关系中的不足多提意见。还常说,你们这些德高望重的爱国民主人士不仅是我们的朋友,更是同心同徳的一家人,咱们齐心协力搞好革命工作。在习仲勋的真挚、虚心感动下,为人正派、心系群众、廉洁奉公、对*忠诚的霍祝三,不顾年老体弱,不仅常给地委和习仲勋的工作提出许多宝贵的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在团结各阶层抗日爱国力量、组织领导绥德人民开展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做出了显著成绩。
年秋,胡宗南进攻陕北败退后,习仲勋随中共西北局机关从山西返回陕北,驻进绥德县义合区薛家渠村。这期间,土地改革运动在绥徳分区蓬勃开展。由于受极“左”的干扰和影响,土地改革出现了“左”的偏差。为了把土地改革引向正确道路,习仲勋日夜奔波在纠偏的工作中。此时霍竹三升任为绥徳专署副专员。习仲勋经常听取霍竹三对土地改革的意见和看法,特别是对关于解放老区和新区土地改革应分别对待、釆取不同措施的意见十分赞同和重视。习仲勋一边将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偏差问题和解决办法的意见电告*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一边深入*家川等村对土改工作进行指导,边总结经验边纠偏差。后来在全国推广的*家川土改经验,就是在习仲勋的指导下霍竹三具体领导实施的土地改革成功的范例。这也是习仲勋为共产*如何真心与民主人士交朋友,齐心协力搞好革命工作做出的、至今很有借鉴价值的一个示范。
姬伯雄也是习仲勋真心朋友的爱国民主人士之一。姬伯雄是米脂县姬家石沟村人。年榆林中学毕业后先后在米脂县立完全小学、女子完全小学等学校任教员和校长。年冬任杨虎城的高级参议杜斌丞的秘书。他利用在杜公身边工作的有利条件,大胆帮助共产*搞兵运,并多次出面担保、抢救被国民*拘捕的革命人士。年被推选当上了米脂县教育局局长,在任职期间教育亊业发展很快,米脂县的小学由40余所发展到余所。他还利用工作之便掩护共产*员开展革命活动,还将在绥徳不便于存身而来米脂的共产*员如马文江、丁钖奇、刘植卿等安排在各学校任教以便保护。年姬伯雄当选为绥德警备区参议会驻会委员。年4月,当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年冬,在他的建议下得到边区*府的支持,在米脂成立了公私合营万合毛纺织厂并任厂长。经苦心经营,经济效益很好,解决了当时根据地被封锁而造成的部分经济困难。习仲勋赴任绥徳地委书记,正值边区开展生产自救的大生产运动。习仲勋了解到姬伯雄办公私合营万合毛纺织厂的亊迹,就多次与姬伯雄进行交谈,了解公私合营办工商企业的方法、途径和存在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姬伯雄就陕北的经济环境和改善边区经济状况详细地给习仲勋谈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并反复建议发展公私合营办工商企业是快速扭转边区经济状况的好办法。习仲勋根据姬伯雄的经验和建议,在广泛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出了科学的决策,发动有经营能力和经济实力的人大力开办公私合营企业和商业。不久,绥徳分区就办起了麻业、皮毛、纺织、蚕丝、造纸等几十家小企业和作坊,成立了几十家商铺门店,其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经济发展,保障了边区的物资供应。
刘绍庭祖籍绥德县薛家峁乡榆林坪村人,后迁居绥德县城。刘绍庭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一生中先后活跃在诸多国共两*的领导人物间。阎钖山委任他为高级参议,多次代表阎出席重要场合;杨虎城视他为好友,结交甚深,多次商谈*国大事;邓宝珊待他为挚友,就任甘肃省*府主席时单要他相随辅佐;续范亭与他情如兄弟,心心相印;关向应、贺龙委他为一二0师参议;朱德任命他为八路*总部高级参议;毛泽东多次要他代表自己搞统战工作;王震驻守绥徳时经常住在他家中,彼此称兄道弟。刘绍庭的人生轨迹是,由一个初具救国思想的知识青年,因过人的才能和待人的真诚进入国民*上层人物间,充当*客。后来,在革命思想的影响下,逐步转向人民大众一方,在统战工作、抗日斗争、解放全中国的事业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刘绍庭在奔波间隙回到绥徳,总要到习仲勋的办公室去,或者习仲勋到刘绍庭家中去,两人经常谈工作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习仲勋和刘绍庭很是谈得拢,特别是搞好与绥徳以北国民****人物的统战工作更是能想到一起。正是由于习仲勋具有广交朋友搞统战的思想和工作作风,绥徳专区的统战工作搞得很出色,不仅促进了专区各项工作蓬勃开展,更为保卫延安和*中央“统战”出了一道安全的北大门。
习仲勋不光在办公室和民主人交换意见商谈工作,还经常到民主人士家中登门拜访。其中的小故事至今成为回忆习仲勋在绥德的美谈。
一天,习仲勋来到安文钦的家中,安文钦立即请习仲勋上坐。习仲勋准备脱鞋上炕,安文钦说不用脱,习仲勋边脱鞋上炕边说,上炕不脱鞋,走了再甭来!安文钦一听哈哈大笑说,习书记也懂我们绥德的风俗,那就脱吧!欢迎你经常到我家来。他俩盘腿坐在热炕上,谈到天色很晚,习仲勋才回到驻地。临走时还开玩笑地说,我上炕脱了鞋,可要经常来了。
习仲勋和各民主*派、非*民主人士以真情实感交朋友,是他坚信共产*和*外人士民主合作的统一战线*策,是*的基本*策,是贯彻执行*的“三大法宝”的一种自觉行动。习仲勋牢记毛泽东“共产*员只有对*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力。”的教诲,经常警醒自己和告诫同志们:“如果自以为是,盛气凌人、把持包办、一意孤行,觉得自己什么都好,别人什么都不好,不积极和*外人士合作共事,不虚心学习,其结果都是违背*的*策,办不好革命事业的。”
习仲勋和榆林国民*驻*邓宝珊将*也有秘密的统战交往,和邓建立了睦邻友好的关系。年6月间,国民*第十二战区副司令员邓宝珊赴重庆开会,有意违抗蒋介石令他绕道宁夏的旨意,从榆林出发,经绥德、延安再赴重庆。当邓宝珊一行到达米脂境时,习仲勋指示米脂杨拯民迎邓宝珊一行入境。邓宝珊到了绥德,习仲勋专门组织群众和机关干部数百人出城,在无定河畔、永定桥头夹道欢迎,习仲勋和抗大总校校长徐向前等策马到城郊刘家湾相迎。回城后,在地委大院为邓宝珊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习仲勋和邓宝珊的统战交往,对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安全和邓宝珊后半生人生道路的选择,都有重要的意义。习仲勋和邓宝珊的友好交往一直保持了几十年。
正如时任《解放日报》驻绥德记者,从年在绥德开始就与习仲勋交往,后给习仲勋当过秘书的田方,在后来的一篇文章中写到“他的第三个特点,就是他从来就十分重视*的统一战线*策。早在年他担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时,由于当时绥德地区刚从国民*何绍南的反动统治下解放出来,没有经过土地改革,他根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和当时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议长安文钦,民主人士霍祝三、刘杰三、刘绍庭、张哲卿等人的关系相处很好,甚至和尚未解放的前榆林国民*驻*邓宝珊将*也有地下秘密的统战交往。在西北**委员会的筹备工作中,各项事情,他都以谦虚、诚恳的民主作风和*外人士多次反复协商,唯恐稍有不周。他和副主席张治中将*长期亲密团结合作,更是突出的范例。”
习仲勋与农民交朋友,在当时和时至今日都是美谈。刘玉厚、郝玉亮、王德彪等这些劳动模范,在大生产运动中和习仲勋结下不解之缘。习仲勋非常尊敬这些生产模范和劳动英雄,除了予以表彰奖励,在全区推广他们的先进事迹,还经常关心过问他们和他们家人的生活和身体状况。刘玉厚是个斗大的字不识二升的受苦汉,可他是习仲勋的好朋友。每次到县城赶集,刘玉厚都要到习仲勋的办公室坐坐,反映反映村里乡里的工作、生产情况。习仲勋每次都热情接待,认真听他反映情况,还捡当紧的记在笔记本上。习仲勋到郝家桥下乡,不是随刘玉厚一块上山,就是像家人一样盘腿坐在刘玉厚的土炕上。从不让刘玉厚家另做一点好吃的,总是和刘玉厚一起吃那高粮饭、钱钱汤捞饭。习仲勋说,陕北婆姨聪明,粗粮细作做出的钱钱汤捞饭,有米有面有蔬菜又有*豆,有干有汤,干稀搭配既耐饱又营养丰富,又好吃。习仲勋边吃边和刘玉厚及串门的邻居啦家常,从啦家常中了解农村状况、农民的心思,为指导全区农村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几十年来,习仲勋的职务升至国家领导人的位置,还惦记着他在绥德结下的朋友刘玉厚;几十年来,刘玉厚和习仲勋就像亲戚一样,一直保持着亲情的联系。至今,笔者到郝家桥村采访,村民都能讲出一堆习仲勋书记与农民打成一片的故事。
习仲勋在绥德(三)
开展大生产运动
年1月21日至30日,国民*举行了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一系列反共方针和*策,同时秘密通过了蒋介石提出的《限制异*活动办法》。这些*策的制定,为国民*的反共高潮制造了舆论根据和*策保障。国民*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进行*治封锁和*事封锁的同时,实行了严酷的经济封锁。边区经济到了极端困难的境地,困难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盖”。
年至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和最困难的时期。在这两年中,边区*民人数大量增加。国民*统治区许多人由于受国民*当局的迫害来到边区,各解放区的干部也陆续来到延安参加整风学习;为了加强保卫边区,边区的*队人数也增加了一万多人。以致陕甘宁边区财*发生了极大的困难,之前小规模的生产,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只有开展大规模生产自给运动,建立自己的公营经济,才能解决*需民用的问题。
为了战胜国民*的*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解决边区*民的衣食困难,毛泽东和*中央提出了开展大生产运动,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发展生产,保障供给。”年10月,中共西北中央局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边区*府主席林伯渠在会上指出:“在目前情况下,发展生产是一切工作的中心之中心。”会议确定:“边区*今后的基本任务是建设,而建设任务就是生产与教育两大工作,其中生产更有决定性。”动员边区的机关干部、*队将士、学校师生,学习陕北人的谋生办法:开荒种地,解决吃饭问题;纺线织布,解决穿衣问题;打土窑洞,解决住宿问题;办各种工厂,解决生产、生活、办公工具和用品问题。发动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支援*队和机关,支援抗日战争。边区广大*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刚到任不久的中共绥德地委书记习仲勋,要求广大*民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组织起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首先,要求绥德分区各级机关干部、驻绥部队官兵、学校师生积极行动起来,向荒坡沟坬进*,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每年必须向*府缴纳一定的粮食。习仲勋更是亲自动手,上二郎山开垦荒地,下无定河漫滩开辟菜园。在他的号召和带动下,全区掀起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经过干部、战士、师生们的共同努力,至年,绥德分区各机关干部种地达到亩,以大生产运动的丰硕成果,供给自给率达到30%至50%,缓减了边区的财*危机,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
习仲勋根据绥德分区的资源分布状况,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发展工商业。在绥德分区各县先后办起公营、公私合营和私营的各类手工业、工业工厂和合作社。至年办起了米脂万合、绥德第一、第二纺织厂,清涧白家沟织绸厂、大成丰丝铺;米脂民生、葭县峪口、绥德马家坬、芋子沟造纸厂;以及被服厂、毡坊、油坊、染坊、铁匠铺等各种作坊余处(个)。子洲马蹄沟盐锅增加了50多口。绥德开办抗敌、光华、大光分店11个。吴堡县开办裕丰商店。米脂开办光华、大光分店及民生、大成祥、抗属等商店8个。清涧开办新华商店、客栈。各县设立贸易、土产公司,进行边区内外的货物进出口业务。这些骨干厂、店、公司和上百个大小合作社,解决了分区*、*、*机关干部衣被鞋袜和办公经费的困难,也大大缓解了分区的财*困难。
在发动*、*、*机关干部进行大生产运动的同时,习仲勋更重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掀起全民大生产运动的高潮。
绥德分区所属各县在陕北属地少人多的区域,本来人均耕地就很少,荒坡沟坬大多已经开垦种植,如光靠开荒扩大耕地面积的模式进行大生产运动,很难收到更大成效。出路何在?为了更好地指导大生产运动,习仲勋决定亲自带一个调查组深入乡村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以成熟的经验指导全区的大生产运动。
经过与地委、专署其他领导交换意见,决定把绥德县沙滩坪区一乡驻地郝家桥村定为蹲点调查的村子。因为,一是郝家桥是个城周围有名的大村子,当时就有人口一千多,耕地六千多亩,而且大部分土地属城中四大地主所有,多数群众生活困难,是个较为典型的落后村庄。二是郝家桥村不少人较早从事革命活动,*的组织基础较好,群众觉悟较高。
郝家桥有个医生叫郝进德,外号“五先生”(对有文化人的称呼)。此人不光会治病,因早年上私塾而成为村中的文化人,加之他善解民事,在群众中有很高威信。绥德地方*组织建立后,绥德师范的*团员经常到城周围村子中做宣传和调查工作,发展*的后备力量。年暑假,绥师教务主任杨明轩带领学生到郝家桥村做宣传和教育工作。在共产*员陈廷俊直接帮助下,开始在本村中创建*的组织。不久发展了郝考元、郝进礼、王继业、梁应福、侯晋康等人为*员。年春,该村成立了*支部,郝进德任支部书记。随后,郝进德带领村中*员和部分青年,到绥师参加了县农协会成立大会,在会上讲话并被选为县农协负责人之一。大革命失败后,**各级组织转入地下,郝家桥村的*组织也转为地下活动。到土地革命时期,*员人数发展到16名。抗战时期,在上级*组织的领导下,该村在减租减息,支援抗战,征购公粮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该村*组织基础较好,广大群众对*的各项*策非常拥护,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比较稳固。绥德解放后,该村各项工作均走在区、县前列。
按照习仲勋同志的指示,地委秘书长安志文拟定了同去郝家桥的调查组成员:中共绥德县委书记宋养初、地委宣传部副部长邹文宣、专区妇联干部张力、《解放日报》驻绥德记者田方、《抗战报》主编梅行等。临行前,习仲勋在自己的办公室召集调查组同志开会,一起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并简要介绍了绥德分区目前的形势和面临的困难。他特别提到了边区*府正在大力开展大生产运动和移民运动,强调做好当前的移民工作也是大生产运动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这次调查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他还就调查的方式方法等事项作了具体的安排。
清明刚过,已是春耕大忙季节。习仲勋带着调查组的同志沿着崎岖的土路,徒步来到绥德城西二十里外的郝家桥乡,开始为期一月的蹲点调查工作。
郝家桥村虽离城不远,但地处大山深沟之中,是沙滩坪区一乡的一个行*村,村前有一座碎石桥,村里又多为郝姓人家,故称郝家桥村。过了前桥是侯家坪,对面是刘家渠,后面是庙沟。郝家桥在几个自然村之间,处居中位置,所以沙滩坪区一乡乡*府就设在这里。
习仲勋将调查组同志按照自然村进行了分工包村,确定各自调查的内容和重点。他要求调查组同志,在普遍调查的基础上,各选择生活状况和生产条件不同的上、中、下各两个农户进行调查研究,从中发现典型,总结经验。
习仲勋召集乡长郝思敏和该村村主任王安祥到自己住处叙谈,进一步了解村中情况,并将这次进村的主要任务和事项给二人作了交待。几天后,经过初步的调查研究,结合村中实际情况,习仲勋找来郝思敏和王安祥,要二人在全村中物色出锄草英雄、织布英雄和娃娃英雄来,然后在此基础上,选出全村的劳动英雄。在乡长郝思敏的直接参与下,王安祥召集了全村*员召开会议,按照习书记的指示,经民主推荐,筛选出锄草候选人三人,经综合考虑,最后确定刘玉厚为合适人选。刘玉厚综合条件相对优越,一是他是村中老*员,又是乡参议员,之前他还担任该村减租会的检查委员;二是他为人忠厚老实,做事踏实认真,一丝不苟。妇女刘应贞每天织布二丈五尺,全村最多,为村中妇女英雄;十六岁的郝杏家穷,劳动好,被选为娃娃英雄。
习仲勋进一步了解到,刘玉厚是一名有六年*龄的共产*员,几年来同自己一家人通过终年不息的辛勤劳动,在自家和租种的土地上,合理安排,精耕细作,改善土地条件,选择优良品种,加上他终日操劳,粮食单产为村中最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他虽是个庄稼人,但过日子不论在哪一行上,总有不服输的勇气。他与别人种同样的地,总要多打斗二八升。他不仅有力气,而且善于动脑筋思考,学习钻研农作法,善于精耕细作。每年下来,他家的收成总是比别人丰厚。自绥德解放以来,刘玉厚除了继续搞好自家的生产外,积极参与村中公益性工作,发挥了一名*员应有的作用。
农忙时节,刘玉厚每天都干到深夜才回家,第二天天不亮又要出山劳动,是方圆几十里内最辛苦的一个庄稼人。以习仲勋为首的调查组来到他村后,在习书记等人的鼓励下,他的生产劲头更足了,信心更大了。当年,他给自己制订了生产计划:在五十二垧土地上深耕两次,每垧(谷地除外)上粪十五六布袋,锄草三四次,谷子地要改撒种为耧种。此外,还要增种一些荒地,溜崖掏畔,完成增产五石粗粮目标。他还说:今年婆姨要学会织布,让一家人自织自用。犁铧要换新的,鸡娃羊羔多产几只。自己已背了两冬的石头,准备请工匠把新窑箍起来。听着刘玉厚的家庭生产计划,习仲勋感到十分高兴和欣慰。他想,我们共产*人所进行的一切革命,不就是让劳苦大众能够过上好日子吗!
在郝家桥调查中,《解放日报》记者田方曾几次随刘玉厚一起上山,看他怎样翻地、耕种。天刚露出鱼肚白,刘玉厚就扛着又长又大好几斤重的老镢头,穿着他妻子特做的厚实的布鞋上山了。上山后他把鞋子脱放在地头,这样既省鞋,又能深站在疏松的*土中,镢头着地有劲,翻地又深又松。天长日久,他的手掌被磨练得又硬又厚。太阳出来了,他家小孩提着篮子、罐子送饭上山,饭后一直劳动到中午才回家吃饭歇晌午。他说早起三步等于一晌(半天),而且早上身子硬朗有劲。他家租种地主家三十三垧地,有一半多远在离村六里以外,是全村种地最远的一家。他家门外堆放的一大堆石板石块,就是他从远地劳动后背回来,准备砌新窑洞用的。
当年刘玉厚四十一岁,他一家父母、两弟、妻子、两儿一女、弟媳、大儿媳等共十一口人,除小儿子外,几乎都是壮劳力。以刘玉厚孝敬父母为榜样,全家人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男耕女织,无一闲人,个个勤劳、节俭,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三年前,刘玉厚还是替人揽工的雇农,由于新*权的建立,实行减租减息,加上全家人的积极劳动,努力生产,生活逐步改善,已上升到中农水平,基本上做到了丰衣足食,成为全村农民竞效仿的好榜样。
《解放日报》记者田方,曾以《劳动人民的旗帜》为题撰文,在《解放日报》上向边区人民介绍了刘玉厚的事迹:
“……人们说刘玉厚的好处有:勤快、忠厚、俭朴、奉公、孝顺。
“如果问不大爱啦话的老乡,那么他就对你翘起大姆指说:‘反正刘玉厚样样都好!’但大多数人,总爱告诉你关于刘玉厚的许多故事,好像夸耀他们自己的光荣一样。
“
刘玉厚的每垧地里上粪12袋。但是粪堆在自家的院子里,而地呢?却是还在6里路外,于是他每天当东方发出鱼肚白时,就背着80多斤的粪筐送粪上山,要在这6里路上来回5次,直到天色完全黑下来的时候他才回家休息。如果统计起来,那么刘玉厚每天就背粪多斤,来回60里地。因此,同样的一垧土地,他比别人总是多打斗二八升。刘玉厚的52垧土地中,除了10垧自地在村内以外,42垧租地尽是离家这样远,难道他租不到附近的地吗?‘咱要吃饭,别人也要吃饭呀!’所以刘玉厚总是租了些下南路去的、或是别人不要种了的门外地,宁可自己多下些苦工。这样才能使他‘把打下的粮食吃到肚里舒舒服服的。’
“在他的家门前,放着一大堆足够箍一间石窑的石头。这是他的长期打算,他准备日子过得好些时,就再增加一间石窑,因此就在冬里农闲时,到几里外去搬集了这一大堆石头,已经是两个冬的工夫了。石匠似乎是他个人的一种副业,他家里存着小米、黑豆、高梁等的石仓库,以及窑前平滑而整齐的石阶,全是他在农闲时的劳作呀!在冬里,他到西川炭窑去拉炭,从冰冻的大理河上拉两回。就足够他全年的燃料,再不必上市场用高价去买炭了。他的叫明鸡似乎也和他的主人一样的勤快,晨曦初露,他就把主人叫醒了。比别人都醒得早,刘玉厚就提着筐筐拾粪去了。只要稍微闲暇的日子,他就背上百来斤的干草进城去卖。反正,一年四季的白天,除了下雨(下小雨也要去拾粪)的日子外,就很难在他家里找到他。
“年人们把他选上了郝家桥的保长,他就担负起征收救国公粮的任务。他说:‘这是咱们过新日子的开始啦!人家既然把咱选上,也就得替大家做些事情。即便自己没能力,也可以和大家商量行事。’于是刘玉厚就整天忙于公事——征粮了。郝家桥18石公粮的任务,最后还差几斗,刘玉厚就首先把自己原来应出的公粮(2斗)上加了5升。人家都说刘玉厚自己出的够多了,这几斗可以让别人来分配,而刘玉厚却回答人家说:‘咱们等八路*来这里也等久了,尔格八路*来保护咱们,多出几颗算个甚!?’刘玉厚拿他自己的模范行动来影响全村人们,终于胜利地完成了公粮任务,大家没有一句闲话,只说他办事公平合理。从这次办公事中,他体验到‘和大家商量行事’以及‘自己的模范行动’,就是办事成功的保证了。
“……这个以刘玉厚为首的劳动家庭,一家人都终年不息地跟刘玉厚一样的劳作者。老母、妻子、弟媳、女儿,他们的劳动力发挥在纺车上和捻线锤上,缝新补旧的衣着上,烧饭煮水的饮食上,以及猪鸡狗猫的照顾上。二弟刘合厚今年24岁,整天跟刘玉厚一起背粪、扶犁、播种、打土坷拉,14岁的三弟长厚在家拣籽、擂粪——把粪擂成细末末,然后才上地——上山送饭送水。15岁的大女儿放养10只大羊、7只羊羔,还拿了小镢头顺便砍柴。就是刘玉厚8岁的娃娃,也提了小筐筐沿路拾粪了。他的老父亲去年还上山种地,但在冬天把腿跌坏了,现在只得呆在家里,可是他仍凭他健全的两手帮助轧草,修理农具,老人家看到全家人都劳动,以及他自己的劳动习惯,也不管儿孙们的劝阻,而以动动手为其乐事。
“
刘玉厚今年计划在他的52垧土地上,要深耕两次,每垧地(谷地除外)要上粪12-16布袋,锄草3-4次,谷子地要改撒种为按种。要溜崖掏畔,他从各方面来想法,要增加5石粗粮。即使他的租地离家这样远,也必须尽量发挥他的劳动热忱。他高兴着三弟、大儿子即将成人了,劳动力将增强起来。今年多打了粮食,那么家里的老驴不顶事了,就需要换上一头草驴,和人家伙喂了半犋牛,也要改为独喂,这样52垧地的务业可以更细致,粮食也可以更多打些。今年秋后村上还有一批人下南路,他们的地还可以分租几垧下来。家里婆姨们要增加一架纺车、一架织布机,妻子今年要学会织布,使一家人自穿自织,犁铧要换新的,鸡娃羊羔多下几只。这些目的达到后,门前自己背了两冬的石头,也可以雇几个匠工把新窑砌起来。
“刘玉厚快踏进丰衣足食的日子了!
“
刘玉厚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朴素的劳动人民。你看他在那天晚上参加的‘好劳动人会’吧:刘玉厚蹲在黑角落里,一满不言传,众人都在嚷着:‘唯有刘玉厚才够得上劳动英雄的资格,’于是刘玉厚被拥到炕上来坐,人们嘈杂地赞颂着,上面下来的同志还拿了笔,问长问短地记在本子上。‘这是干什么呢?’刘玉厚从来没有准备好来应付这样的场面呀!他也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做过的那些事情就是人们所要学习的模范,他的额头淌下了汗水,平时他坐惯的炕,这时也显得别扭起来。
“在第二天暖和的清早,太阳刚刚冒出山顶,支部书记带了刘玉厚来见地委习书记,刘玉厚是多么兴奋呀!习书记对于这样一位优良品质的劳动人民产生了高度的热爱,在他还没有知道刘玉厚是同志以前,他就那样亲切的发问了:‘你是共产*员吗?’
‘
咱是!’刘玉厚笑裂了嘴:‘呃!你是住在‘九真观’地委住处的习书记?夜黑里你们来时,咱一满不知道,刚劳动回家,人家就催咱来参加开会了!’
“习书记的目光,集中在刘玉厚身上了:‘好!好*员,好同志,现在就需要像你这样的*员,咱们*就更有办法!’习书记拍着刘玉厚宽阔的肩膀,然后又紧握着刘玉厚带着泥尘的粗手。
“咱什么也解不下,只解下受苦,*要咱们努力生产,那是容易事嘛!”刘玉厚是那样朴素,但又这样坚决的拥护了*的号召。绥德县委书记在郝家桥生产动员大会上,向着全村劳动群众,公布了刘玉厚是共产*员,是模范的共产*员,现在共产*要老百姓过着丰衣足食的好日子,大家就可以向刘玉厚学习!”
在习书记的直接领导下,郝家桥帮助各户订出生产计划,并在村中组织变工队,便于适宜大面积耕种和收割,既省时又出活。同时发动人与人、组与组间开展劳动竞赛,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又多交了公粮。村里支前做鞋袜、扫盲识字、组织移民等各项工作均走在了全县前头。
调查组的同志在走乡串户中发现,因医疗卫生极差,群众脓疮、头癣、砂眼等传染病十分流行。习仲勋派随从人员从地委领来碘酒、仁丹和眼药水等药品,在各自蹲点的农户中亲自动手为群众擦洗伤口、滴眼药水,并帮助孩子们洗澡、理发,进行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宣传工作。
习仲勋从郝家桥蹲点调查开始,就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郝家桥调查结束后,刘玉厚每次进城赶集,总要到地委机关去看习书记等领导。有时还带上一些炒南瓜子、熟鸡蛋,或是新摘下的红果子,番瓜等。逢年过节,他还会拿一些鸡肉、下水(羊、猪等头、蹄、内脏等)给习书记他们改善伙食。遇到他进城办事来不及回家,就在机关留宿。农村中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就反映上来,成为地委领导及时了解农村动向的一个小小窗口。秋收结束后,刘玉厚来到地委兴奋地告诉习仲勋说:今年共收获谷子五石五斗,高粱三石五斗,黑豆五石五斗,麦子四石,豌豆一石,糜子六斗,扁豆、绿豆一石,芝麻一斗,洋芋二十五袋,南瓜四百个,棉花二十五斤,除去四石三斗租子和公粮外,足够全家一年吃穿用了。他还说到秋后开粉房,并有七只绵羊,五只山羊,一头母猪,七个猪娃,五只鸡,加上受奖得的一头牛,吃的用的宽裕,还给三弟定了婚。习仲勋听着这位靠自己辛勤汗水换来丰硕成果的农民如数家珍,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后来,刘玉厚与习仲勋等领导一直保持着联系。年,刘玉厚逝世,习仲勋闻知后写下“刘玉厚同志是陕甘宁边区著名农业劳动英雄,优秀共产*员”的题词,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
经过二十多天的调查,习仲勋认为郝家桥在改革农业生产措施,理顺土地租佃关系,改造二流子,组织群众移民南下,实行变工互助、精耕细作等方面都很有典型意义和推广价值,并认定在绥德这样地少人多地区,唯有推广农业技术,精耕细作,提高单产,是搞好大生产运动的最好办法。另一点就是下功夫做好移民工作。习仲勋认为刘玉厚勤劳、忠诚、廉洁、和睦,在村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在发展生产,精耕细作,改善群众生活和支援抗战等各个方面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是个难得的典型人物。要将刘玉厚的模范事迹在全区推广。于是,经他提议地委研究决定,授予刘玉厚“模范*员、劳动英雄”称号,在全专区范围内开展“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的活动。县委书记宋养初在县委、县*府领导班子会议上,介绍了郝家桥刘玉厚的典型事迹并做出决定,给予郝家桥村及刘玉厚一头牛、五斗小米及奖状的表彰奖励。地委和专署将习仲勋、白治民、袁仁远、杨和亭等领导共同署名的刻有“农村楷模”的木匾赠给郝家桥村。蹲点调查结束后,习仲勋还批准了调查组根据郝家桥的经验制定的绥德分区大生产运动组织计划,绥德专区移民工作方案。后来,延安鲁艺文工团和绥德文工团多次深入郝家桥访问,创作反映大生产运动的《刘二起家》《二流子变英雄》《*爱民民拥*》,反映移民《南山好》等新剧,进行广泛宣传,刘玉厚的事迹逐步在全县普遍传颂开来。加上《抗战报》和《解放日报》的连续报道,又在全边区传播开来,并和延安劳动英雄吴满有展开了劳动竞赛,一时对绥德专区及整个边区的大生产运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习仲勋同志的直接参与和关怀下,郝家桥村和刘玉厚的事迹传遍了整个边区,尤其是绥德,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们以亲眼见到他的风采为荣。年11月26日,刘玉厚光荣出席了在延安召开的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及模范工作者代表大会。地委书记习仲勋、副专员杨和亭与分区十五名劳动模范一同出席了大会。刘玉厚被评为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获特等奖。他的肖像被排放在大会主席台前,与延安吴满有等劳模一样,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与会代表在杨家岭中央礼堂受到中央领导的热情接待,聆听了毛主席的亲切教诲。回到绥德后,刘玉厚用三天时间在乡、村村民大会上描述了延安劳动英雄大会盛况,传达了大会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全体村民的生产热情。第二年底,刘玉厚以同样身份参加了在延安召开的边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大会,再次受到*中央和毛主席的接见与教诲。年元月22日,绥德分区第二届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大会及开展大生产运动成果展览会在绥德师范召开。刘玉厚、王德彪等二十多名分区劳模受到了地委、专署的表彰奖励。分区所有***机关分别展出了在大生产运动中的劳动成果,刘玉厚把自己收获的二十多斤重的大南瓜拿到展览会,引起了与会者的惊叹,展览会延续近一个星期,参展的各界人士达数万人。
习仲勋深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理。以在全专区范围内开展“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的活动为推手,一方面向外学习先进模范,一方面在分区各县推选树立先进模范,全面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比、学、赶、超的大生产运动。
在开展向劳动英雄学习的运动中,绥德分区积极开展了比、学、赶、超的劳动竞赛。广大*民解放思想,冲破守旧思想束缚,向劳动英雄学习,向劳动英雄看齐,努力扩大生产规模,积极劳动致富,涌现出一大批劳动英雄。同时在个人之间、村庄之间、机关之间、*民之间、县区之间迅速掀起生产竞赛热潮和互助合作运动。
年1月14日,绥德分区清涧县县长*静波,在中共西北中央局召开的高级干部会议上,被推举为英雄,受到大会的表彰,毛泽东主席为*静波题词“坚决执行*的*策”。
同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选举劳动英雄和模范生产者及其代表》的指示,提出“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号召。同年11月24日,各地选出的劳模代表赴延安,参加边区第三届生产展览会和边区第一届劳模代表大会,到会代表多人。29日,中共中央领导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亲切接见招待了与会代表。毛泽东发表了《组织起来》的重要讲话。绥德分区代表向毛泽东主席敬献了上书“西北人民的领袖”的锦旗。在第一届劳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第一届劳动英雄代表大会宣言》,宣言提出了“加紧生产,保卫边区,家家户户,丰衣足食”的口号。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在枣园召开了座谈会,中共绥德地委、专署负责人习仲勋、杨和亭出席了座谈会。毛泽东谈了“组织起来”和“劳动英雄”的模范作用、带头作用和桥梁作用。12月23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将这次劳模代表大会称之为“边区经济建设的里程碑”。绥德分区刘玉厚、汪丕应、王德彪、郝玉亮、刘金英、刘老婆、姚宪章、师振明、任逢华、刘丕润、李x英、常维秉、阎开增、康建熙、张敬斋等代表出席了大会。
在大生产运动中,绥德分区多次召开劳模代表大会,表彰奖励了分区各县涌现的劳动英雄。绥德县的王家坪、郝家桥等一大批村庄,变工队、互助组、扎工组开展大生产运动成绩显著,成为模范村。刘玉厚、王德彪、郝玉亮为全分区人人皆知的劳动模范。
年4月9日,米脂召开各界群众多人参加奖励劳动英雄大会,刘成信、郭凤英、常锦花等劳动英雄受到表彰奖励。
年1月30日,吴堡县召开全县劳动英雄大会。李家沟区李全时、李庆华、郭秉仁;刘家沟区李振有、白文贵、尚老婆;辛家沟区尚振林、王贤;岔上区薛如祥;合作社宋大德、李丕烈和教育界李庆春等33位劳动英雄受到表彰奖励。大会后,全县掀起生产竞赛新高潮,区乡村之间相互挑战,推动了春耕生产。同年12月,李全时、牛德全、任逢华、郭秉仁、王贤、张崇喜、李居时、王崧山、白德仁等出席了陕甘宁边区*府召开的劳动英雄和劳动工作者大会。
清涧县任家峁(今折家坪白家峁)村长白德,在边区第三次生产展览会和第一届劳动英雄大会期间,受到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嘉奖。在英雄模范的带动下,年清涧县、区、乡三级干部生产小米多石,为全民投入大生产运动树立了榜样。
在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绥西煤炭工劳动英雄蔡自举向延安县炭工提出倡议,开展劳动竞赛,他在致延安县炭工的挑战书上说:“我是绥西马蹄沟炭工工会主任,我代表那里的全体炭工向你们提出明年全体的革命竞赛。”在致信中提出:一、在生产上保证全体工人每人每月下窑18次至20次,每人每次掏炭斤至斤;发动和组织每个窑口订计划,大比赛,提高掏炭技术;卖炭要按照*府规定的价格,不得抬高炭价;组织工人的老婆参加纺线,由合作社供给棉花,不让一个老婆站在生产之外。二、保卫边区和加强工会合作。组织全体工人参加自卫*,每人有一件好武器。都学会打手榴弹、埋地雷,保卫自己的矿场,坚持轮流放哨,肃清破坏分子;成立工人合作社,改善工人生活,合作卖各种工人日用品,并帮助纺妇领买棉毛与推销成品;掏一年炭要剩余半年的生活费。工人有问题,工会要随时解决,不使一位工人有消极情绪;优抚拥*,给*队和抗属卖炭,减价百分之二十五。分区各行各业,普遍掀起比、学、赶、超劳动大竞赛。
米脂县二乡纺织英雄常锦花,每天纺毛线0.35公斤,四个多月时间纺线37.5公斤。
劳动英雄运动的广泛开展,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纺织、除奸、民兵、拥*、支前等行业迅速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为边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中共绥德地委和绥德分区遵照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府的指示,积极动员广大妇女争当英雄模范,带头参加大生产运动,在开展纺线、织布、种植业、养殖业等各项工作中做出了优异成绩,为保卫河防、支持前线做出了巨大贡献。
广大妇女积极响应*和*府的号召,投入大生产运动,掀起人人争当英雄模范的热潮。米脂县的马杏儿,随父迁居延安,在大生产运动中,辛勤劳动,成绩突出,被评为劳动女英雄,成为陕甘宁边区推动妇女运动的一面旗帜。二乡纺织英雄常锦花,四个月纺线37.5公斤,树立为分区的劳动英雄。分区各县还涌现出许多妇女开荒变工队,她们互相挑战、应战,有不少妇女还大胆倡议和男子展开劳动竞赛。
在以习仲勋为首的绥德地委、专署的大力倡导和郝家桥经验及刘玉厚事迹的鼓舞下,绥德分区出现学模范,开展生产大竞赛运动,乡与乡、村与村、户与户、家庭之间、弟兄之间、先后之间开展竞赛,订立生产计划、增产计划,比劳动、比收获、比贡献,一时间,大生产运动开展的红红火火。
绥德分区机关干部家属的手工纺织业也随着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应运而生,蓬勃兴起。纺纱量和织布量,最高时分别占到全陕甘宁边区的57%和63%。年,仅绥德、清涧、吴堡3县就拥有纺车3.5万多架,布机余架,参加纺纱的妇女达到4万多人,上至花甲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儿童大都参与了纺纱织布。全区参与织布的达到多人,纺纱32.5万公斤,织布4万多匹。年,吴堡县基本达到“家家有纺妇,户户有织机”。年子洲县组织变工队个,参加劳力个,生产粮食.5石。农业生产和纺织业的迅猛发展,很快解决了分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米脂县积极响应*的号召,全县迅速掀起大生产高潮,机关干部做好本职工作外,挤出时间捻毛线、纺线线、种地、打短工,每人每月给*府交小米3斗,毛线1斤。地方上还办起了造纸厂、毛纺厂等手工业作坊。该县民丰区一乡,年参加变工队的劳力达73%,年增加到96%以上,耕种土地达到.5垧。全县17万垧土地,其中14万垧进行了改良修整,保持水土,增加土地肥力,当年增收细粮多石。年,全县种植棉花垧,收花多斤;全年植树株,其中果树株,桑树株,其它林木株。全县毛驴增加到头,当年新增羊子多只。畜牧业的发展,为粮食的增产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全县纺织业同时得到大发展,增加纺车架,织布机架,纺花0多斤,纺布10万多丈。全县人民采取多种形式,千方百计发展生产,为克服财*困难,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
周复区徐家沟的农业合作社变工队,计有3户6个劳动力(其中雇工2人),有驴6头,种地垧,从种到收一起劳动,同时抽出两个劳力开粉坊喂猪4头,并抽出劳力运输贩盐赚钱交公粮。
子洲县在大生产运动中,遵照毛主席关于改造“二流子”的号召,对那些好吃懒做、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聚众耍*、吸食大烟、小偷小摸的“二流子”,采取说服教育和强制措施,鼓励教育他们参加变工队,在集体劳动中予以改造,收到了较好效果。园则沟拓深劳动不好没人要,村民拓如扬为了带动帮助他,将自己的儿子打发出去打短工,雇用拓深给自己干活,经过耐心说服教育,不仅拓深改掉了“二流子”习气,而且感动了拓深的婆姨也积极参与了大生产运动,仅两个月时间就纺线3斤,织布13丈。
子洲全县年改造“二流子”人,年改造了人,全县“二流子”大大减少,大多数“二流子”在大生产运动中得到教育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公民。年6月29日,《解放日报》刊登通讯报导《子洲苗区改造二流子参加生产》,介绍了改造“二流子”的典型经验。
子洲县双湖峪区刘家沟村李仲英变工队,全村5户人家,7个劳动力全部参加了变工队。有驴5头,自己有地47垧,租种土地96垧半,从春季掏谷茬就组织了变工队,5天时间掏谷茬33垧,一个月送肥多袋。通过变工队大大节约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周复区徐家沟的农业合作社变工队,计有3户6个劳动力(其中雇工2人),有驴6头,种地垧,从种到收一起劳动,同时抽出两个劳力开粉坊喂猪4头,并抽出劳力运输贩盐赚钱交公粮。
年,清涧县动员全县广大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组织开展变工队,开荒种地,大力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同时动员县、区、乡三级机关干部投入大生产运动,当年生产小米多石,达到了自足有余,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
在大生产运动中,吴堡县成立了生产委员会,县委书记王金璋任主任,区、乡、村层层落实生产计划,机关学校人人分配生产任务。千方百计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大力推广种植棉花、油料,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河畔修复水地多亩。樊士实、樊成典、曹治荣、尚振林等人带头组织了互助组、变工队40多个,涌现出郭秉仁、牛德全等植棉能手。年春,全县种桑0多株,为发展养蚕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1月26日李全时、郭秉仁光荣地出席了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及模范生产者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和招待。
在大力发展棉花种植的基础上,吴堡县在辛家沟办起了全民所有制的织布厂,为机关和部队供给被褥、衣服、毛巾等生活必须品。辛家沟区的种棉、纺棉工作,受到陕甘宁边区*府的表彰奖励。
由于日本侵略*占领山西*渡,加之国民*对边区的经济封锁,吴堡、绥德等县广大民众及河防部队烧火、取暖、做饭面临严重困难,生活日用品异常紧缺。煤炭、火柴来源于山西,油盐来源于定边。为了解决群众和河防部队的燃眉之急,在地委和县委的领导下,吴堡县组建成立了运输队前往定边驮盐,组织商人冒着枪林弹雨,到敌占区购买火柴等紧缺生活日用品。当时,为了节约火柴,在各地盛行“一家做饭,十家传火”的生火习惯。为了解决食盐困难,吴堡在王家川办起了自制盐场。组织各村民众参与扫硝,自己动手,熬硝制盐,以此解决广大群众和驻防部队的生活用盐危机。
习仲勋还帮助农民科学总结、认真改进农作法。如绥德县延家川二乡张家圪崂农作法经验在全分区推广。经田方整理以《农作法的模范》为题发表在《解放日报》上。
“当进入该村耕地范围时,即可望见与别地迥然不同之新气象,劳动人民已在改造地形改变地质之阶段,凡在各地各种不同的农作法,已成为他们‘艺术品’的制作荟集一地了,全村土地犹如一座精制的农作法展览室。
一、摇崖——将陡崖摇成斜坡,除增加耕地面积外,且崖土肥沃可增产量,他们说:“生土好比年轻娃,又能吸雨又劲大。”据谈:摇崖生土要注意安排,第一年要多上粪,大大充实滋补地力(如小孩奶量充足),先种荞麦、蔓青、老麻子,因此种作物易在生土长出,如此第二三年不上粪亦可,无论种的任何作物,可保两年吃饱饭。
二、拍畔——在山坡底垫土作畔,离地面高约二尺,沿着弯曲的山崖地形,到处可见齐整光流的地畔,畔面边沿呈高圆形,除防止山水下冲外,且能将山上冲下的肥土积储,可使庄稼长得更好,远望犹似嵌在山崖的镶边。
三、打坝和挖窖——这是防止山水下冲时冲坏耕地的办法,凡山地水道,从山顶到山底,均筑有约二尺高五尺长的土坝,或挖下四尺深的水窖,可使山水缓流而下,错综整齐的点缀在每个土山的水道上,像战场阵地的工事建筑,抵御着破坏耕地的敌人——山水下冲。
四、按种——这是他们久已习惯的作法,在他们听到撒种的作法时,已经视为惊奇的偷懒法了。这和别地所说:‘撒种易见苗,按种收不了!’成为相反的理论,但经验证明,一垧地的按种,就比撒种多打三五升。他们不嫌麻烦地在山地的斜坡上,用撅头一个个挖着交错的‘钵钵’。这样,长苗不乱,锄草容易,而且按种生根结实,不易被风刮倒,及肥力强,粮食也就容易多打了。
五、深耕——他们说:‘五谷吃土,越深土越厚,好劳动,一定要深耕六寸土。’因为他们熟悉:深耕一寸耐旱五天。对别地所说深耕生土不长粮,他们也认为是偷懒的说法。他们的经验证明:‘不是深耕生土不长粮,只怪土块没碎晒太阳。’因此深耕以后还把土块打碎晒太阳,让土壤吸收阳光,能暖土耐寒。
六、锄草——全村最少锄四次,五次六次的现已有13家,甚至有的还用手拔,因为手拔可连草根拔起,可抵三次锄草。他们说:‘天旱要锄地。’这话并不是说雨后不锄地,而是除了雨后锄地固然重要外,天旱尤其需要锄地,因天旱地里水分尤为可贵,莠草锄去后,可使水分更能为庄稼吸收。他们明白:多锄一次草多长二升粮,至于锄草时配合扎苗,圈土,更是他们必然的劳作。
七、施肥——由于该村牲口不多,离大路较远,所以畜类较少,但他们并没有放弃施肥,尤其是高粱地、洋芋地、棉地,每垧地都特别加施几斗黑豆,煮熟后作为肥料,因为已早得出‘花去一个本,赚足三倍利’的事实结论。
八、翻秋地——在夏田收割以后,一般的都空翻一次,有几家还翻两次(而别地连一次也不翻),因为他们的经验证明:‘翻与不翻,4垧地的收成相差足足有一担(石)’。甚至还有个别农户,先用老镢掏,普遍扬粪以后再空翻,这更是别地少有的做法了。
九、早耕,按时下种——首先举一个例子,即可证明他们对农时的遵守了:占全村土地五分之一的夏田,他们都在清时节以前全部耕作完了(别地一般的夏田都在谷雨前种完,早晚时间相差半月),因为夏田如果不在清明前种完,就会影响到秋地的细作。”
年11月25日,中共绥德地委召开会议,专题讨论了筹办劳模会、展览会的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决定。绥德分区专员公署作出了发展经济工作的措施:①提倡一业为主,发展多种经营。采取集中领导与分散经营。各单位的经营,必须达到自给自足。专区办的新华商店,获利可观,基本上保障了分区**的供给。土地要精耕细作,工副业、商业要大大发展。②开荒三年不交税,不征公粮。加强移民工作,实行奖励,保证完成移民任务。③开展劳动英雄、模范工作者运动。④每个单位要订出生产计划,要全力(人力、物力、财力)发展生产。⑤要开展竞赛活动。⑥按时检查,及时总结,加强管理,分工负责。⑦加紧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改良农作物和牲畜品种。通过这些措施的贯彻落实,全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达到了自给自足。
年,由自给运动发展为组织起来,努力生产,以减轻人民负担。个人又规定了七条原则:①大家动手,各尽其能,反对平均主义。②首长负责,防止自流。③农工并重,发扬一技之长,多种多样,反对公式主义。④合作互助,变工代耕,防止个人主义。⑤公私两利,按劳得酬,防止公私偏废。⑥掌握技术,精耕细作,反对敷衍了事。⑦提倡节约,奖励储蓄,反对浪费。
上述原则*策和方法措施的贯彻落实,使全分区的大生产运动和生产自救工作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取得了丰硕成果。据曾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担任绥德分区副专员、专员,地委副书记、书记的杨和亭保存当时的统计资料显示:年绥德分区在大生产运动中开荒面积达到.1垧(缺米脂县统计数字),约亩。年全区参加变工队人口人,占总人口的8%。年参加变工队人口达到人,占总人口的13.9%。同年全区向延安、延长、延川等地移民户、人。改造懒汉二流子人(其中男人,女人)。年全区棉花种植面积亩,产棉。年全分区棉花种植面积达到,产棉斤。年全区养蚕户户,产茧.29斤;种兰(可做染料)亩,产兰斤(缺佳县)。洋芋种植面积.08亩,人均产洋芋1.27袋。饲养牛、驴、骡、马、骆驼等大牲畜发展到头,养猪头,羊子发展到只。(缺粮食作物种植统计资料)
绥德分区开展的大生产运动,大大改善了广大*民的生活水平。到年,基本达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和“耕三余一”的要求,机关部队、学校、城乡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农民的收入增加了,负担减轻了。年比年粮食产量增长25%,同期的农业税减少30%以上。绥德分区景家沟,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各阶层的负担,年比年分别减轻54%、58%、67%和83%,其中抗公属和8户雇农不负担。有的农民深有感触地说:“革命前后的生活,就像不是活在一个太阳底下!”
在全体*民的共同努力下,绥德分区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在抗战后期,基本上解决了*民的吃饭穿衣问题,达到了“丰衣足食”,“自足有余”。
轰轰烈烈的*民大生产运动,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经济建设成果,使绥德分区***民从极端困境中挣脱出来,度过了难关,保障了供给,支援了抗战。同时,培养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至今成为广大干部群众代代相传的光荣革命传统。
移民工作,也是大生产运动中的重要工作。
对于移民工作,习仲勋指导调查组在郝家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对移民形势、移民对象、移民时间、需解决的问题和工作方法,以及宣传口号,都是经过认真调查、科学研究、理性分析总结出来的。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接地气、易实施的移民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在全分区推广,用以指导全分区的移民工作,使绥德分区的移民工作稳妥、有效地进行。田方将在郝家桥村关于移民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写成《移民问题》一文,刊登在年11月15日的《解放日报》上。在此,不顾篇幅所限全文引用,可以看出当年习仲勋是如何具体抓好一个村的移民工作,以推动全区移民工作的开展(要比空泛的回忆更真实)。目的是让今人和后人对习仲勋注重调查研究、注重实践,实事求是、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的敬仰和学习与传承。
习仲勋在绥德(四)
移民问题
移民工作,也是大生产运动中的重要工作。
对于移民工作,习仲勋指导调查组在郝家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对移民形势、移民对象、移民时间、需解决的问题和工作方法,以及宣传口号,都是经过认真调查、科学研究、理性分析总结出来的。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接地气、易实施的移民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在全分区推广,用以指导全分区的移民工作,使绥德分区的移民工作稳妥、有效地进行。田方将在郝家桥村关于移民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写成《移民问题》一文,刊登在年11月15日的《解放日报》上。在此,不顾篇幅所限全文引用,可以看出当年习仲勋是如何具体抓好一个村的移民工作,以推动全区移民工作的开展(要比空泛的回忆更真实)。目的是让今人和后人对习仲勋注重调查研究、注重实践,实事求是、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的敬仰和学习与传承。
一、过去的移民情形
几年来,郝家桥走南路的移民,已经有23户了。过去,他们没有土地,他们没有办法在家乡继续生存下去了,他们是雇农、赤贫者,具有劳动力的单身汉,跑向南路去创造他们新的生活。就由今年春季经过移民运动中宣传动员而走南路的8个移民来看:郝进智、郝思动、郝锡富、郝光勤、郝光竞、郝进堂、郝锡伍、王加有,他们过去是靠揽工为生的雇农。其中,除郝进智有一垧多自地外,别人都没有土地,8人中除郝进智、郝思动、王加有3人已有妻子外,其余5人就都是光身汉了。又从刘家渠(郝家桥三个自然村之一)侯姓13户的材料来看:其中因无土地早已走南路的就有7户,到西川揽工的一户,留在家乡的只有5户了。根据过去郝家桥的移民情形,从中可以看出:凡是没有土地的雇农、赤贫者,就应该是移民的主要对象。当我们发动移民时,这些人最容易接受我们对他们的宣传动员。下面就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比如,仅有一个妻子和半垧山地的雇农侯裕康,当他替人家打了几回短工,又把自己半垧山地种上了洋芋、南瓜,奶了粪,打卡好,锄了几次草以后,他就背上铺盖和老镢头,到西川老君殿替人揽长工去了。当我们看到他这种情形,就向他劝说,到西川去揽工不如下南路去开荒好的理由后,他仅仅提出没有下南路的盘缠,和妻子在家的生活困难问题。于是我们帮助他借了元路费,并且介绍他的妻子去合作社领花纺线,每月也可以挣到斗几升小米。问题解决了,侯裕康就毫无顾虑的走向南路去了。
上面所说的移民下南路后,当然是增加了地多人少地区内的生产主力*,同时对移民本身,也取得了迅速发展他们经济的基本条件。但是,在地少人多的绥德分区来说,这些移民南下后,对于这里的“地少”问题,还没有起什么作用,因为他们原来就没有土地,或是有很少土地的人,他们下去以后,这里的土地仍然是分散在许多农民手中耕种着(这“分散”两字是指的土地使用权的分散,而不是说土地所有权的分散)。绥德分区的人口和土地的比率,还是一与二之比。就是以耕地面积相当多的郝家桥来说,每人平均只有三点一五垧土地(全村土地垧,人),这也就说明了这里“人多”的问题,还需要以大量移民来解决。同时,在地多人少的地区无数荒地也是需要大量移民的劳动力去开垦。如在郝家桥全村,单靠揽工为生的雇农几乎是没有了,那么这“大量移民”应该移谁呢?哪些人应该作为移民呢?因此,进一步调查和研究移民的对象,便是“大量移民”的初步工作了。
二、移民对象的研究
根据前面所讲,在尚有雇农存在的地区,当然仍以他们为主要对象,但在郝家桥这样的地方,雇农已经没有了,那末移民的对象,就要转向贫农方面了。但是贫农中也有上、中、下的分别,由于他们经济条件的不同,因此,就不能把整个贫农阶层,都作为移民对象。我们从刘家渠的20户贫农中(该村共27户,尚有小地主一,富农一,中农五),以6户三种不同的贫农来看,他们是否可以作为移民的对象:
刘排厚为贫农中的上等层次,有劳动力三个半,人13口,耕畜一头,自有地10垧,死租地18垧,伙种地36垧,共有土地64垧,人均土地4.9垧。
刘永山为贫农中的上等层次,有劳动力一个,人四口,耕畜三分之一头,自有地四垧,死租地五垧,伙种地10垧,共有土地19垧,人均土地4.7垧。
侯定康为贫农中的中等层次,有劳动力一个半,人七口,没耕畜,自有地六垧,死租地八垧,伙种地16垧,共有土地30垧,人均土地4.3垧。
侯之俊为贫农中的中等层次,有劳动力一个半,人三口,没耕畜,自有地三垧,伙种地九垧,共有土地12垧,人均土地四垧。
刘敦厚为贫农中的下等层次,有劳动力一个,人八口,没耕畜,自有地二垧,死租地四垧,活租地九垧,伙种地三垧,共有土地18垧,人均土地2.2垧。
刘树康为贫农中的下等层次,有劳动力一个,人三口,没耕畜,自有地一垧,伙种地五垧,共有土地六垧,人均土地二垧。
从上述6户贫农看来(每阶层以人多人少两户为例),他们耕种土地的绝大部分是租伙人家的,今天在我们减租*策的扶植下,他们的生活会得到改善,经济地位会逐步上升,但就现实的条件(土地、劳动力、人口)来看,他们发展的缓速是不同的。如上贫农刘排厚、刘永山两户,他们略有自地,劳动力足够,还有耕畜,耕地也足够耕种,差不多少每人平均有五垧土地。而中贫侯定康、侯之俊两户,则大部分收入靠伙种地,虽然他们每人平均也可得四.三垧和三.三垧耕地,但收入中还要以40%(伙种地依四六分计算)分给主家。下贫农刘敦厚、侯树康两户的耕地太少了,他们每人只得二.二垧和二垧,何况差不都是租伙地。现在他们实际生活的收支计算中,便可以明显的看出那一阶层的贫农,应该作为移民的对象。
从上可以看出,上贫农在平年收成的情况下尚有余粮。如刘排厚因近几年减租的帮助,两年内典进了五垧地(包括在他的十垧自地内),如果年成好收入多,他可以把余粮更多的典买进土地(典地每垧约合细粮四至五斗,买地每垧约合细粮一石二斗至一石五斗)。像这样的上贫农,他每年可以增加自地,也就是逐步减少封建剥削,而使他们向自耕农(中农)的方向发展,他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发展的条件,因此,就不能以他作为移民对象了。同时,像样的上贫农,他自己也是不愿意走南路的,他们几年来实际生活的经验已经使他们领略到,自八路*到来后,减租*策替他指出了发展的道路。但是中贫农的情况就不同了。他们虽则同样在减租*策的帮助下改善了生活,但是由于他们土地很少,经济上想发展也就不容易,因此中贫农就可以作为移民对象,但同时又由于中贫农每年的缺粮时节,只要临时替人家打几个短工,或临时向人家借一些粮食,就解决了问题。由于中贫农在他原来的家乡是可以过日子,就使他们不大愿意离开家乡,所以中贫农虽然是移民对象,他们在此接受我们移民宣传动员的确行动程度上是比较差的,也即是动员中贫农移民时,需要我们下更大的说服解释工夫。而下贫农就成了“大量移民”的主要对象,因为他们缺粮多,即使他出卖了他在全部农时中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即所谓揽一犋工,就是每六天中给别人作二天工),可以挣到七斗小米的工价,但仍然不能解决他全部的缺粮,几年来他们已知道下南路去改善生活的事实,就容易吸引他们向往了。
三、秋后是不是可能移民
“大量移民”是全边区增加粮产的有力保证,“大量移民”是绥德分区独有的艰巨任务,抓紧每一可能移民的时机,深入动员广大贫苦农民,使他们踏上丰衣足食的经济地位,就是完成我们*所给予“发展生产”中主要任务之一。那末秋后是不是“可能移民的时机”呢?我们调查了过去的移民情形,今后的移民对象,以及征询了移民对象,这一工作虽则也经过不少麻烦和周折,也提出了困难的问题,但最后的结果,是得出了除了一般的困难问题外,“秋后可以移民”的初步结论。
曾经有的同志说过:今年春季移民走晚了的已经过了时间,秋后移民在时间上将为更晚;有说今秋下去后吃粮更多,粮食问题需解决;又说农民秋收后有了粮食,就不想离家;又有的说农民辛苦了一年,就想在家美美的过一个年等,因此,秋后不能移民。
秋后移民是有困难,但这是可以克服的。比如:
(一)时间问题——在春季发动移民时,大多数农民对于一年的计划,已早在腊月到翌年正月元宵节之间决定好了,即一般移民对象,已决定给谁家揽工,也有先收用了工钱的;有的已讲好租伙谁家的地,或另谋别的生计等,但在秋后,则庄稼已收割完毕,也就是农民已经结束了他一年的劳动。因此,时间是有利于发动移民的。秋后下去的时间约在10月下旬,到土地结冻(11月中旬)时尚有半月多,在这时间正可开展秋荒,如以2千个移民劳动力开秋荒10天,每天每人以一亩半计算,则共可开秋荒3万亩,对延属分区明年发展农业将是一大准备力量,土地结冻后,则可将劳力临时转移到各种短工方面。待至明春解冻,就可以立即动手春耕和开荒,不至于有春季移民时间稍晚影响农时的缺点。
(二)粮食问题——一般农民(即移民对象)整个生活中最困难的时期,大都在青*不接即秋收(或夏收)之前的时期,而在秋收(或夏收)后,则不论多少可以收下一些粮食,如果这些粮食吃到明春,就所剩无几或已完全吃完,故春季移民的粮食问题,非有待于开荒地区的*府或群众来帮助解决不可。而秋后移民,就可以拿他自己打下的粮食,带去作为初下南路时的基础(因绥德粮价贵,南路粮价贱,故可以在此卖出,到南路后再量米吃),然后一面开荒,一面打短工,粮食问题就可以接着自行解决了。
(三)打短工问题——有的贫苦农民为弥补其入不敷出的缺额,所以就在秋后农闲时期,出外替人家打短工(如翻秋地,做土木工等),但在地少人多劳动力过剩的绥德分区来说,工价是还不及缺乏劳动力的南路的。同时,在此替人家打短工,只能在弥补缺额,暂时糊口方面起些作用。下南路打短工的作用,却是准备明年迅速发展的基础。
(四)气候问题——春季移民时间如在3月间气候稍暖和时动身,则下南路后就妨碍农时,在家还要闲呆着吃粮,为照顾农时而及时动身,则气候尚是寒冷,一般移民衣被单薄,四五百里路的行程,就受到相当威胁,尤其捎带家眷的移民,妇女儿童们的行动更为不便。而秋后移民时间,则气候尚是温和,行动方便,下南路后,粮贱柴多,也不至如绥德分区缺乏燃料而取暖困难。
至于一般农民因秋收后,尚有吃粮而苟安的心理,或希望在家过年等,就要我们以深入的解释来说服他们,并可以他们几年来苟安生活,仍不能饱暖的实际例子来证明。
四、秋后移民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工作方式方法
和春季移民一样,帮助移民具体解决问题,灵活应用各种方式方法,是发动移民的有力保证。下面所讲的,除第一项是秋后所产生的问题外,其余各项大都是根据春季移民工作经验,和此次在郝家桥组织秋报移民中所提出和解决的问题。
(一)组织帮助移民秋收变工——为了使移民争取时间早下南路开垦秋荒起见,就必须发动群众帮助移民,在秋收时组织劳动互助。这里一般秋庄稼如谷子、糜子、高粱、洋芋、南瓜等的收割时期,均在9月中旬到10月中旬之间(阳历),其中收割较晚的是谷子在10月上旬,而黑豆收割时期最晚,要到10月下旬。如果要待全部庄稼收完后动身南下,那末接着就是11月下旬的结冻时期,移民下去后就来不及开秋荒。因此必须抓紧时间,主要作物发动变工队帮助收完后,黑豆即可留下,让变工队代割,移民即可携带粮食南下(可在绥德出卖后到南路再买粮吃)。如有黑豆等晚收作物,收割后可交其家属,或将黑豆换成钱以后捎寄移民亦可。但一般庄稼的秋收期,则尽可能使之提早完成,而移民即可于10月中旬动身南下,能于结冻期前争取十天到半月的开秋荒时期。好在一般移民在家耕地不多,又因秋庄稼成熟时期一致,收割容易,只要发动群众变工帮助,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二)组织移民两次变工——一般贫农以上的移民,大多在家稍有几垧自地或租伙地,因此可发动他的亲友和他变工。如郝家桥刘家渠有侯姓五弟兄,就是组织了这样的移民变工,今举述如下:
侯树康家有一妻一儿,自地一垧,伙地五垧,可全家移民。
侯定康家有50多岁的老父母,还都能劳动、父耕母织,可各抵半个劳动力;有一妻、二女、一儿,伙种地30垧,妻及长女(13岁)均能纺线。家属留在家中,本人南下。
侯世康、侯应康兄弟尚未分家。世康有妻儿各一,应康16岁未婚,全家四人,弟兄二人均为全劳动力,有自地六垧,伙种地15垧,因耕地不多,故单由世康一人耕种,应康给人家拦羊,全家不移。
这四家五弟兄,都是亲伯叔兄弟,住在一起,组织移民变工的办法是:树康、之俊的自地租伙地,都让给世康弟兄耕种;定康的30垧伙种地除留下部分让其父耕种,以外就归原主解伙或转伙他人,其家属亦托世康弟兄照顾。到每年收获季节后,移民三弟兄和世康弟兄均各按成分配(以土地及劳动力多少来计算)。同时,在移民三弟兄下南路后,也组织了变工,下去后,三人一起开秋荒,树康、之俊的妻子在家轮流做饭送饭,秋荒开完以后,三人一起另找短工,所得的工钱共同使用。明年春解冻后,三人就一起动手春耕和开荒,并准备向*府借耕牛贷款购牛一头,共同使唤。像这样的两头变工,一方面可照顾了老家的祖产——房屋、土地和家属;同时使世康弟兄获得多量的耕地,而移民三弟兄更可以在南路迅速发展。经过这次在郝家桥帮助他们组织以后,他们都感到很满意,甚至连各家的妇女也很高兴,愿意同下南路,认为今天的*府是真正为人民谋算的。
(三)照顾家属和帮助路费——如前所述(过去的移民情形项内),侯裕康的妻子和路费问题,我们帮助他解决以后,他就毫无顾虑的走向南路去了。所以除组织移民变工由移民自己解决问题外,如有的移民家属无人担水砍柴,就需要村中群众来帮助解决。这工作最好由村主任来负责发动群众和移属变工(如果劳动力和移属纺织针线工相互变工),或和优护工作配合进行,发扬乡亲间的互爱精神,反正移属在一二年后,移民在南路奠定了基础,就可回家把家属接到南路,那时,因移民对帮助他家属的乡亲,一定是非常感激的。
(四)利用具体的“马丕恩”,进行宣传,广泛开展马丕恩移民运动——我们这次在郝家桥,就遇到一个“马丕恩”,给予我们移民工作的宣传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具体的事实是这样的:
几年以前,从郝家桥起身下南路的侯生智,人们还清楚的记得,他家很少的土地早由父辈被地主的剥削而典卖完了,侯生智带了妻儿,背了破铺盖和老镢头,从邻家借了四升小米,离别了郝家桥的乡亲们。相隔的日子并不长远,现在,侯生智的小儿春富伴着他的母亲,来探望故乡的老祖父老祖母和亲友们了。年轻人带着他在南路丰衣足食的饱满精神,酱色的脸庞,雪白的土布短褂,黑裤,他坐在人们钦羡的眼色中,闲谈着新鲜的现实生活:“尔格,咱在南路有七十来垧自地,两头牛,一头驴,两匹马,雇了两个长工,咱哥哥担任村主任,村上十七八户人家,从绥米下去的移民,几年来就占了够半儿,咱哥哥就一满替他们忙这号事:腾窑洞啦!调剂粮食啦!借镢头,锄头啦!有时还要到乡上帮助他们借耕牛贷款。今年边区*府林主席又下来一道公事,说移民三年不交救国公粮,一定要执行。呀!那样好的公家,真的使咱们过去的穷汉,一个个都翻了身。尔格不说咱天天吃的馍馍,面条、捞米饭,就是刚下去的移民,也不会吃你们这些东西了,糠窝窝、嚓嚓饭,一满没人吃了,要就是喂猪用。二大!四娘!你们要相信呀!尔格公家就是要咱们老百姓过好日月,而且谁过的好,公家还奖励他。你们听咱言传吧!咱家住在延安南区梁家沟。就在杜甫川进去,翻过大山就是吴家枣园,那里有个吴家枣园,那里有个吴满有,公家奖励他是全边区劳动英雄,新年里到处欢迎他,还为了他制歌,闹秧歌舞,延安可闹得热火朝天。公家要咱们庄稼汉向他学习,他是个富农,就是要咱们都成为富农,尔格,谁个不晓!那个不知!还有一个米脂下去的马丕恩,听说下去只有两年,日月就闹美了,尔格也吃开啦!公家号召咱们绥米的穷汉们快下南路向他学习。真的你们都是好劳动,但是没过好日月,就是有了劳动没处使唤,这里地稀人稠,公家没办法把南路的荒地搬上来给你们么!尔格公家一片好心意,为的就是要你们过好日月呀!你们一搭下去后,梁家沟不就像郝家桥一样么?!”
“唔!唔!唔!”
“对!对!对!”
于是,侯树康、侯之俊、侯定康也谋算下南路了,移民变工的问题也商讨而组织起来了。郝家桥的人们都知道了几年前的穷汉侯生智,现在比本村的富户们过的日月还好。
有的人说:马丕恩是米脂马家园子的人,马丕恩就是他一个,对别地没大作用。这显然是错误的了解,在绥德分区各县的每个农村里,可以说都可能找出像上述那样具体的“马丕恩”来。因为,事实上过去不少移民下去后,在边区*府优待移民的*策下,都一个个翻了身。今天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如何注意发现以及利用典型作有效的宣传。过去有的同志,只听到了个别的片面的反宣传,说移民下去也要交公粮,仍旧过不了好日月等,就以为这便是移民工作的最大障碍,而对于下去后翻身过好日月的例子,却没有去注意和利用。简单的事实可以证明:如果真像反宣传所说,那末为什么几年来都有移民自动南下呢?
(五)希望延属分区**的帮助——为有效的组织马丕恩移民运动,除前述在绥德分区各农村,随时注意和利用自南路回来的移民进行宣传外,更希望延属分区各级**,在当地发动大批“马丕恩”回来发动乡亲移民。为争取时间使秋后移民南下开秋荒起见,最好发动“马丕恩”们在秋收前来绥德,他们的庄稼也可以组织秋收变工队帮助先割或代割,到绥时并可组织他们贩运粮食的运输队,使他们既能回来组织移民,又能回家探亲,且可贩粮赚钱,解决路费。“马丕恩”们回来时,南路当地*府可调查其所籍区、乡*府后,写给介绍信,这样就能使他们回来后和此间区乡*府取得联络,而配合进行更有效的宣传和组织。
(六)反对破坏份子——根据春季移民工作经验,破坏份子一定乘机散放摇言,说什么“移民就是扩兵”、“南路水土不好,婆姨生不出娃娃”、“移民也要交公粮”等等无耻烂言,我们必须追根究源,坚决作斗争,以便顺利地展开移民运动。
此外,如对移民对象的妻女,给以深入的说服解释,使她们不牵累丈夫的下南路,而且鼓励丈夫下南路。以及移民想在家过年,各家秋收后有粮就苟安的心理,也必须帮助克服。
五、几句宣传口号
下面这些话,是在这次郝家桥和移民对象们谈话时,被点头称是,而表示接受的,比如:
(一)由于某些农民的家乡观念和保守性关系,他们不愿离开家乡,因此说:“金屹崂、银屹崂,撩不下咱个草屹崂”。那末我们可以说:“草屹崂、穷屹崂,赶快下去垒个金屹崂!”或“边区到处都是家!”
(二)有些农民还没有改变旧的观念,以为受苦人命该受苦,因而说:“受的是牛马苦,吃的是猪狗食!”那末我们就说:“只要劳动好,日月该过好!”或“边区就是劳动者的家!”
(三)有的农民想下南路,但迟疑不决,或者家中还可勉强度日,再拉拉扯扯,我们可以说:“早下南路早翻身!”
(四)有的农民婆姨拖住丈夫,不让丈夫下南路的,即可笑话她们:“男子汉利利洒洒,婆姨家拉拉扯扯!”或说:“好婆姨在家纺线织布,好汉子南路开荒生产!”此外,如“下南路,吃饱饭,穿暖衣!”以及“南路粮贱柴多!”等口号都可以视机会适当的提出来,鼓动他们下南路的信心,引导他们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
从这篇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习仲勋当年把“大量移民”当作人多地少的绥德分区的大生产运动的主要工作来做,是科学的,切实可行的。他的工作做得细到每户每人,和每户每人的土地多少,收入多少,移民中的困难,解决困难的办法,都一一考虑十分周到。用郝家桥的经验指导全分区大生产运动和移民工作就成了轻车熟路。
大生产运的开展,使绥德分区以丰硕的成果战胜了严重的困难,粉碎了国民*的经济封锁,普通地改善了*民的生活,发展了经济,巩固了边区的*权、经济、文化建设,进一步密切了***民关系,巩固了抗日后方,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为解放战争中支援前线,打下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同时,培养了一大批管理农业、工业、商贸业工作的干部,积累了经济建设的经验。
(未完待续)
作者简历:
李贵龙,绥徳县人。现系中国汉画研究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榆林市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审专家,绥徳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绥徳县*土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会刊《文化绥徳》、绥徳县老年学会会刋《绥徳老龄》执行主编。
先后撰著出版了散文集《文化绥德》《知行山水》和文史类书籍《定仙墕镇志》《四十里铺镇志》《河底乡志》《薛家河镇志》《义合镇志》《绥徳县工商行*管理志》《绥德县文化志》《绥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图典》《绥徳名胜古迹新景》《绥徳石文化大观》《绥徳石牌楼》《绥徳东汉画像石》《绥德汉代画像石》《绥德汉画像石》《绥徳文库?民俗风物卷》《绥徳饮食图典》和《石成锦绣--绥德石文化大典》和摄影集《疏属山》。《石头上的历史--陕北汉画像石考察》列入陕西出版资金资助项目,同时被评为资助项目的精品项目,荣登光明日报和教育部联合举办的“中国高校出版社书榜(9月)”和“中国高校出版社年度书榜”,列梁衡散文《爱国四章》一书之后居第二位。该书年又荣登《华商报》书榜,并荣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同时作为大学生自选教材,被推荐登录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来源:梦回陕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