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癣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难忘熊背山水熊背人黄鑫
TUhjnbcbe - 2021/2/19 15:39:00
程少为出诊时间和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231864.html


  年10月初,我调入鲁山县熊背乡卫生院当医生。熊背乡位于鲁山县西南部,距县城50多华里,是进入八百里伏牛山的南山口。在熊背村南,有一座孤立的小山岗,看上去很像一头弓起脊背的熊,该村因此得名“熊背”。


  熊背村紧临一条十几米宽的清澈小河,洁白的沙滩上,分布着片片绿洲,水草茂盛,芦苇摇曳。两岸的槐树柳树葱葱郁郁,茂密成林。河上新修了一座6孔的混凝土大桥,过桥西北通往鸡塚乡崇山峻岭的团城山。


  桥这头连接省道,是鲁山通往南召、云阳、南阳的要冲。熊背卫生院坐落于省道南侧,背靠一座小山岗。和公路平行的一排九间的青砖红瓦房是各科门诊和药房,后面三排格式一样的九间青砖红瓦房,和门诊一排呈垂直分布,一排病房,一排职工宿舍,一排作库房和厨房。卫生院没有院墙和大门,四面敞开。

1


  卫生院有28位职工,院长杜松林,50来岁,家住交口街,是当地有名的老中医。见面后,他的意见是让我做门诊医生,行*上辅助他工作。当时上级安排的防疫和地方病普查普治工作任务很重。半个月后,市县领导和专家组就会来熊背作全面的检查,卫生局要求在检查前,做好*癣病和甲状腺肿大病人的调查登记,不能漏报和错报。卫生院原有一个做防疫工作的王医生,但熊背乡有20个大队,全分布在山区,一个人顾不过来,决定让我暂时帮助王医生工作。


  我和王医生沟通以后,他说熊背当前没有重大疫情,但是有蚊子传播的疟疾。地方病*癣和甲状腺肿大,以宿王店和*土岭大队较多。(*癣是皮肤传染病,*癣菌主要滋生在头皮,破坏毛囊,最后使头发全部脱落成了光头,即瘌痢头,俗称“小秃”。甲状腺肿大俗称“瘿”,系饮水缺碘引发)和王医生商量,我俩分工合作,各管一片。王医生管下片,以熊背为中心有十个大队;我管上片,以交口为中心,有10个大队。宿王店属下片,病人较多,由王医生和我共同调查,登记造册。


  宿王店在乡卫生院西四华里,熊背河北岸。我到宿王店时,看到在一里多长的东西街道两旁全是土打墙茅草屋,没一处瓦房,街上的土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各家房前屋后堆满垃圾,鸡鸣猪叫,满村乱跑。


  宿王店,多么美丽而又神秘的名字啊。传说东汉初年,王莽追杀中兴王刘秀,一天夜晚,刘秀住宿在村西头,王莽住在村东头,两个人却互不知情。第二天凌晨,村西头的公鸡早叫了一个时辰,刘秀慌忙起来赶路。村东头的公鸡晚叫了一个时辰,待王莽起身,刘秀已经跑得很远了,这个村从此就被人们叫作宿王店。历史上刘秀真的到过这里,并留下很多传说。在宿王店西南方向的晒衣山上有一大片荆棘,传说刘秀在此晒过衣服,圪针尖都朝下弯曲,说是怕扎破刘秀的衣服。而在同一方向的分水岭村,靠小河边有一眼井呈倾斜状,传说当年刘秀奔走过此,口渴难奈,水井马上倾斜过来,以方便刘秀喝水,人们就把这眼井叫“扳倒井”。传说多属无稽之谈,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没人会当真的。


  我和王医生到宿王店后,访问了大队医疗站医生,得知村上固定用一个剃头的,这乡村理发匠挑着一副剃头挑子,每月来一次,停留两三天,这期间,村上所有的男性大人小孩争先恐后来剃头,时间有限,过期不候。(剃头的报酬是大人每人每年10斤小麦,小孩随大人,不收报酬,叫包活)剃头挑子一头是个筒子锅,锅下烧柴禾,,另一头是个脸盆架,置放脸盆、剃头工具。“剃头挑子一头热”的谚语由此而来。每到一个村上,剃头的人就都会主动拾些干柴禾棍儿烧火,或帮他挑一担水,就开始营业了。给每个人剃头,只往脸盆里舀两碗水,把头发和胡子洗一洗,用一条共用的毛巾擦一擦,然后用一把共用的剃头刀剃头发刮胡子。那时乡下人平时不洗头,剃几下剃头刀上就会沾满油泥,剃头师傅就把剃刀往磨刀的“比刀布”(挂在脸盆架子上的一块黑布条,沾满了厚厚乌黑的油泥,明光发亮,散发着臭气)比划一下。满头*癣的人跟健康人也共用一个脸盆、一条毛巾、一把剃刀。*曲霉菌传染性很强,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地让健康人也染上了*癣。从前经济困难没钱治,致使头部毛发全脱而成为秃子。现时因农村依然贫穷,多少年来形成的习惯一时不易改变,传染源很难阻断。只能耐心做卫生宣传工作,提高群众的卫生意识。我和王医生和大队医生一起找到支部书记,建议开个会,宣传一下防病治病的卫生常识。支书很支持,第二天晚饭后,就在大队部门前开会,到会的有几百人。我给大家讲了*癣和甲状腺肿大的防治病常识,来开会的人听得都很耐心。


  会后第二天,恰遇到剃头师傅来村上剃头,我和大队医生找到他,给他讲了有关*癣的防治知识。他立即到村上代销店买了香皂,三条新毛巾打算分开使用。“比刀布”扔掉,用一条新毛巾代替,又托人到县城买三把新剃头刀并分开使用。到宿王店后的第三天上午,我骑自行车走老雅路来到*土岭。原来的理发师傅已挑着剃头挑子提前到达,在街心开始剃头了。这次他身边还多了一个小男孩,帮助他烧水换水,还能给客户洗头。剃头师傅微笑着给我介绍说,小孩是他儿子,12岁。妻子有点残疾,儿子为照顾母亲,才上了两年小学就辍学了,顺便跟着他学理发,好歹将来也是一门吃饭的手艺。并对我说,你讲的卫生常识我听得懂,以后我会照着你说的做。

2


  *土岭大队有多口人,在大队医生的陪同下,我们用三天时间走访登记了20多个*癣患者和十来个甲状腺肿大病人。头天晚上借大队召开了村民大会的机会,由我做防治地方病的普及宣传。


  结束了在*土岭的工作,我上午骑车到交口去。大河岸边的槐柳郁郁葱葱一眼望不到头。这里没桥,我不得不扛着车子踩着搭石过河。在第二道小溪入河口南侧有三块突出地面的大石头,表面平整光滑,我清楚地回忆起14年前我在民*局做临干时,也是这个季节,和局里的三位同志曾经徒步经过这里,坐在这三块石头上休息的情景,赏秋山红叶,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而转眼14年过去,我似乎又转回原点,孤单一人,思绪悠悠,多少感慨付流水……


  上午10点多到达交口。交口南北街一里多长,街北头一座三间天爷庙,街南头一座三间的关帝庙,街中间路东一座三间的大戏楼,临街门面房齐整,展示着曾经的繁华。一条清澈的大河绕交口流过,现在的省道改走大河东岸,供销社、商店、饭店、旅馆、集市都搬到省道两侧,交口街和公路之间没有桥梁连接,交通不便,也就显得萧条冷落起来。人们称此为“交口老街”,河东岸的叫“新街”。交口街总共有三千多口人,是当地经济文化医疗的中心。


  熊背乡卫生院在交口老街设有一个门诊部,是原财主家的四合头院,一个西医和两个老中医,配有会计、药房、中药炮制、注射等4个工作人员,共7位同志,终日忙碌。门诊部的同志们热情接待了我,提前给我安排了休息的地方。


  利用午饭前这段时间,我走到大河边观赏风景。


  交口,顾名思义就是几条河流的交汇口。交口街的南边有一个叫小交口的村子,在这里有3条小河流入交口大河,到交口又有3条小河流入交口大河,在交口街外,实际上有6条小河流入交口大河。山里的河流,没有正规的名称,发源或流经什么村庄,山里人就叫它什么河,流经交口这一段的就叫交口河,熊背的那一段叫熊背河,瀼河段叫瀼河,最后都汇入鲁山的母亲河大沙河。由于6条小河的汇集,交口河相当宽阔,水量充沛,清澈明亮,波光闪闪,两岸沙滩洁白如银,沙质柔软,毫不夸大地说,其美丽绝对不逊色于海边的沙滩。在流经交口街外这一段的岸边,排列一里多的粗壮垂柳,柳丝飘飘,河水幽深,游鱼成群。这是年鲁山交口街附近的自然生态环境,于今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下午我到村东头大队医疗站了解这里的病情,恰遇理发师傅也于中午前到达,他已在一间旧门面屋里开始理发了。他说他只承包了北头两个队的活儿,南头另有人承包。这里年轻人干净讲究,大都到理发店去理发。只见剃头师傅的挑子卫生条件又有所改善,新换了一个花瓷脸盆,香皂放在新皂盒里,正专心的给一个60来岁的老头剃头,儿子帮着烧水、换洗头水,然后站在一边看父亲操作。这剃头师傅技艺纯熟,我想若自家开个理发店,条件好一点,肯定顾客盈门。

3


  医疗站的郭医生与我同龄,为人和善,是个中西医结合医生。当前要防治的这两种地方病,道理上他都懂,碘缺乏引起甲状腺增生,婴幼儿生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智力低下,叫“克汀病”,山里人基本上都是傍溪河而居,有不吃井水的习惯,而从山上流下来的泉水缺乏微量元素碘,长期饮用河水就引发了大脖子病。过去山区经济落后,又缺乏食海带从中补碘的常识,因此,解放前和解放初的几年里,山区瘿病和幼儿克汀病成为常见病,你到村子里走走,随处可见瘿病和呆小的儿童的身影。条件所限,一些人直到终老,颈上的瘿瘤大到下垂至乳房,无奈也只能扛在肩上,成为终身的“包袱”。郭医生说,多年来*府关心人民疾苦,对所有地方病坚持无偿治疗,免费发放各种药品,对克汀病医院住院治疗。在饮食上又强调服用碘盐,交口大队近年来已不再有新的瘿病人了,只有少数长*癣的,相信其它大队也是这个情况。但我还是决定跑完所有大队,做一次全面的调查。第二天郭医生陪我走访了交口大队的十几个病人,在街北头又遇见理发师傅,他说这里的活完了,要蹚河到路东的几个村庄去,向我告别。


  下午我沿着郭医生给我指示的方向,往西南方向山里走。沿途有4个大队,孤山、横梁河、雁鸣庄和茶庵,每个大队都有几个自然村。孤山村离交口三里多,因村子北头有一个孤零零的圆形山岗而得名。我在医疗站见到了张医生,了解了基本情况。孤山大队部和医疗站在一个大院里,恰好那天大队干部开会,我顺便见了支部书记,张医生就是他的儿子。张书记待人亲切热情,中午领我到他家吃饭。孤山河就流经他家门口,对着一座漫水桥。张书记家上屋三间土打墙瓦房,院子中央有一棵茂盛的杜仲树,一侧有一棵木瓜树和山楂树,靠东墙有两间牛棚,喂了一头大牛和两头小牛,牛棚两侧垒有猪圈和鸡鸭窝,院落还是打扫得干干净净。吃饭间交谈,知道张支书比我大两岁,他随即就称我兄弟。我在此走访病人的两天里,都在他家吃饭,我喊他哥,他喊我兄弟,我称他爱人为嫂子,他的孩子称我叔。人这一生也真是奇妙,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此后我俩竟成了真诚的朋友。

4


  孤山大队4个自然村,多口人,全部依山傍水,向南延伸进入里沟,有十几华里,和南召的山水连在一起,那天医疗站的张医生领我走完全程,既走访了病人,又欣赏了如画的山水风光。时值深秋,霜叶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金*的野菊花开满了河岸沟坎,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我们遇见两个放蜂人,正戴着面罩在蜂箱间忙碌。张医生说,现在山上的楸树正开花,芥棵开着一串串蓝色的小花,加上满山遍野的野菊花,正是蜜蜂采蜜的好季节,蜜叫秋花蜜,秋花蜜的药用价值更高。


  这里的山村多以沟命名,如桃园沟、竹园沟、杨树沟、高沟、李沟、前沟、后沟、里沟……每条沟里都有一条河,大沟连小沟,实际是大溪连小溪,山里人不叫溪,都叫河。依我看,也名副其实,所有小河大都五六米宽,水流量大,水流湍急。有的山村只有三五户人家,傍水而居,竹林茅舍,炊烟袅袅,鸡鸣犬吠,宛若世外桃源。


  孤山河有七八米宽,两岸水草丰茂,开满红的、*的、蓝的小花。沿途有几条小溪汇流进来。张医生说,这里每条沟都各有特色。有的盛产野葡萄,小溪两岸尽是稠密的葡萄藤,秋天挂满一串串紫红的葡萄,野葡萄酸甜味美,村民采摘下来,或拿到集市上去卖,或自家酿制葡萄酒。有的沟里盛产野猕猴桃,密实的猕猴桃藤能跨过小溪,盖住溪面,但闻流水声,却不见溪中水。有一条沟里盛产山芋肉。秋天进去,满沟都是山芋肉树,挂满鲜红的果实。把两河岸都染成了红色。我们走在河边的小路上,不时看到从山里归来,挑着一担柴或拉着装满柴禾的架子车的山里人。张医生说,山里人宽厚,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在山里打柴,哪里都是家,走到哪里住哪里,吃哪里,都被当作客人招待。


  中午我们在郭家庄吃饭。饭后下午4点多,我们走访调查完了孤山最南端的这一个自然村。张医生说,这里是孤山大队的南山,高大险峻,山上野鸡野猪很多。翻过山去就是南召县境了。孤山河的发源地就在南山的崇山峻岭中。孤山河经过孤山东侧,汇入自西而东走向的雁鸣庄河。再往前,就汇入南北走向的交口河了。


  孤山巍峨,树木葱郁。山下北侧有一块略高出地面的几平方米大的石头,好像是中空的,用一块石头去敲击,会发出击鼓一样的响声,在这块大石头西侧几米远,有一块圆形的大石头,像是一把巨大的鼓锤。不知苍天设置这样一面巨型大鼓,要向人间警示什么。


  从孤山村沿着河边小路往西走就到了横梁河村,雁鸣庄河在经村边折向北流,叫横梁河,横梁河村边有一排柳树,枝繁叶茂。解放初期的年,方城拐河,南召,鲁山的土匪勾结在一起,基嚣尘上,血腥疯狂,在一天夜里突袭这一带的农会,把十几个农会主席和干部绑在河边的柳树上,割下头颅,摆放在河边示众。当年的柳树已经老去,新的柳树萌发重生,展示着烈士精神常在,英灵常青。

5


  往上走就到了雁鸣庄。沿着曲弯的小路翻过一个山垭口,口北侧山上有一棵粗大的老栎树,南侧山上有一座土地庙。茶庵河从山垭口的北侧峡谷中流入雁鸣庄河。从山垭口西侧斜坡下来,有一个小村庄,路边有一个大碾盘,碾盘上放着一个大石滚,村随其名,就叫碾盘庄,村外沿河一条小路,河岸陡峭,河水清澈约五米多宽,对岸也是峭壁悬崖,这一河段已属茶庵大队地界,习惯就叫茶庵河。


  我在碾盘庄村头问路,恰遇大队30来岁的沈支书,听我说明来意,就主动给我带路,陪我随访。


  小路随河床到村西折返向南,河道变窄,流水湍急,河床上布满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因为河道弯曲,绕来绕去,有几段需踩着搭石过河。沿河走一里多地,支书领我进入东南的一条山沟,名叫“杨树沟”,因为有三个甲状腺肿大的老病人住在这里。这条沟顺山势由高而低,一道清澈的溪水顺势湍急流下。我俩往上走了一里多,左侧岸边有一棵辛夷树,树干需两人合抱。沈支书说,这棵辛夷树有多年树龄了,人称辛夷王,夏天浓荫遮地半亩多。辛夷王饱经沧桑,老而弥坚,每年都果实累累。从这里往上再走一里多就到了杨树沟,这是个美丽的小山村。


  我们到杨树沟已近中午,各家已炊烟袅袅,支书就把午饭安排在这里。小山村只有十几户人家,全部依山临水而居。溪水把小村分为两半,北岸人家多,门前道路较宽,可容纳架子车通过。南岸人家少,门前道路很窄,只能步行。近段少雨,溪水浅,两岸间踩着两块搭石即可往来。小溪两侧近岸处,各有一眼用鹅卵石围成的水井,饮用的实际就是溪里的水,而溪水缺乏微量元素碘,正是这里甲状腺肿大多发的原因。沈支书说,小溪的源头是距此三里的两面山上的泉水,其中一座的山顶上有三户人家,山高水高,吃的用的也都是这泉水。山上野花杂而多,这几户人家养了很多箱土山蜂,土蜂蜜的营养和药用价值都很高。


  山村周围的山上,生长的几乎都是栎树,即柞木。栎树叶养山蚕。村上每家在山上都有属于自己的蚕坡。春天,栎树叶发芽后,开始把蚕宝宝放在栎树叶上,经过精细的管理,到麦熟季节,蚕宝宝也成熟了,在每片树叶下都结出一个白白圆圆的晶茧,给予辛苦的蚕农以丰收的回报。村西头小溪北岸是一片开阔地。沈支书说,这是村民的自留地,每户平均二分多,种着各种时令蔬菜,吃不完的就到集市上去卖。


  中午吃饭时又来了一位客人,是交口街一位40多岁的男子,在里沟拾柴禾,拉架子车回来经过这家门前,主人热情地招呼他和我们一起就餐。吃过饭,大家仍坐在小桌边喝茶闲聊。相比城里人的冷漠,这山里人的纯朴厚道着实让人感动。稍事休息,我和支书告别主人家,走出沟口,沿弯曲的河边小路向西南走了一里多地,到了右岸边的茶庵村。

6

茶庵村地势较高,是个大村,有50来户人家。沈支书说,这里是从前茶马古道上的驿站,尚存拴马桩拴马石等废弃骡马店的遗迹。在这里,我们走访了几位病人后,沿河岸左侧向东南进入苇园沟。苇园沟也是个大村,五十来户人家,村外河滩上一大片茂密的芦苇,正是芦花放白季节,水鸟低翔,野趣盎然。走访完村上的几名病人,已近傍晚,沈支书领我登上村外的一座山顶,看夕阳在西边的山上徜徉徘徊,艳丽的霞光染红了天空,和漫山红叶融为一体,恍若置身亦梦亦幻的童话世界里。沈支书指着远方告诉我,出苇园沟往外沟走可以通过红河谷,出去就是雁鸣庄、横梁河。往里沟走,翻过一架山,进入鸡塚乡团城山,里沟里有一条沟东南通向南召县的山山水水。在这山重水复的山沟里,陌生人很难走出大自然布下的迷*阵。


  沈支书说,我下面要调查的三个大队(月明石、闫庄、桃园沟)需要往回走,其中一个是省道西侧的月明石沟。月明石村在一个山坡上,山下有一条河,坡头萤石月下发出荧光,这就是“月明石”村名的来历。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即将造访的桃园沟大队有个石碑沟,那可是南宋抗金名将牛皋的故乡呵,据说村里尚存有牛皋庙及牛皋的墓冢和墓碑。


  下山回到苇园村,已是暮色苍茫时分,当晚就在大队部留宿,走访上述3个大队只能是明天的行程了。


  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我走访调查了交口街所有大队的地方病,也欣赏了这里的秀美景色,处处绿水青山,如诗如画。山民的敦厚纯朴古风犹存,更是感人至深,久久难忘。


  此后我一度下派到熊背卫生院下属的交口门诊部做负责人。除做好门诊工作外,我又主动承担了以交口为中心周围10个大队的卫生防疫工作,几年间走遍了这里的10个小村、大沟、山沟,这里的大村、小村,大沟、小沟都熟悉我,称我为“穷人医生”。年,我在全省卫生人员晋职统一考试中,以优异的成绩晋升为医师,年再晋升为主治医师。同年,我奉调回医院,医院,医院办公室主任,结束了我在熊背、交口近7年的工作与生活,成为此生一段珍贵的记忆。

声明


  为减轻审读压力,促使作者自我提高稿件质量,从即日起,《河南思客》编辑部拟改变原来的审稿制度,对非重点稿件不再进行审读,签约作者自行请人进行核校。出现文字等方面的问题,文责自负。

组版王睿鹏

作者简介


  *鑫,男,鲁山人,许昌医专毕业,鲁山县作家协会会员,医院主治医师。曾有散文、诗歌发表在各级报刊。


  《河南思客》签约作者。

本文作者*鑫授权河南思客独家刊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河南思客

博客/微博/
  委 陈 旭 庄凤娟 李智信


  
   张红阳 胡建武 伊 人

总策划 吕佩义

出品人 杨海燕

初心

思想,影响人生

文字,抚摸心灵

战略合作

河南爱好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兰考县双语学校

河南省鸡冠洞风景名胜区

友情支持

新华元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声明


  感谢

1
查看完整版本: 难忘熊背山水熊背人黄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