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癣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韩天衡乾隆爷好古,是十足的恋古癖
TUhjnbcbe - 2021/2/4 16:56:00

导读:/GUIDEREADING

清乾隆内府碧玉四兽联炉

明方于鲁制圆墨

清赵之谦等四家审定《琅玡台刻石全拓》

吴昌硕“汉阳关棠”对章

清赤壁夜游竹雕笔筒

韩天衡说《豆庐品藻》

讲述收藏背后的故事!

NO:01

清乾隆内府碧玉四兽联炉

这是乾隆宫廷里的碧玉四管联炉。碧玉非产于和田,而是在马勒。相传在北宋时即为王室所有,是我国所能开采的最好碧玉。古代碧玉较白玉为少。

此器造型古未之见,而雕饰是参上古青铜器的图案。炫巧耀奇,通体满工,不留余地,这就是乾隆老官的审美观,上行下效,也成了乾隆时期艺术品的总趋向。炉底有“大清乾隆仿古”六字阴文款。以往将阳文款称“识”,而阴文称“款”,这是常识。

清乾隆内府碧玉四兽联炉(局部)

乾隆帝好古,有十足的恋古癖,也有能力别出新裁去意与古会。然延续了几千年的守旧意识,即使托古出新,也还是要稳妥地冠以“仿古”,所谓字字有来历,样样有出处。此件造型古所未有的四管联炉即是明鲜的例证。

联想到乾隆时期,丁敬开创面貌一新的篆刻浙派,而他在边款上总刻着“仿古”的文字,也属一例。把新产品挂到老钩子上,在创新遭到守旧卫道士白眼,乃至被谴责为“野狐禅”的当时,标榜“仿古”,化阻力为助力,这不失为是一种智慧。

···

NO:02

明方于鲁制圆墨

墨的出现是伴随着砚笔配套登场的。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们己可偶见到墨书。当时是粗制的墨丸,借助研磨石伴水为液。将墨丸之类精到地制成墨锭要到南唐的时候,墨工奚廷珪制作的锭墨,研磨方便且质佳,在当时是重大的革新。李后主欣赏到赐姓,故李廷珪跟他的墨锭一直荣耀到如今。诚然,名留青史,名墨则早就灰飞烟灭了,留下的是显赫的名声和传奇。

今之藏墨家追逐的是明季两大家:程君房、方于鲁。这是方氏的制墨。方氏曾是程家的墨工,制墨尽得其秘,跳槽自创墨坊,抢了老东家的饭碗。如今叫“竞争”,彼时的旧观念谓“教会徒弟,饿煞师父”。经验之谈,本事只能教七分,是要留一手的。

明方于鲁制圆墨(局部)

墨黑墨黑,墨当然是黑的,但即是黑色,也在科学的色谱里有约种的差别。记得我的蒙师郑竹友先生,在右边的抽屉里放着大小不等的几十种明代墨锭。如他在故宫修复米芾“苕溪诗帖”上失、残的11个字,就是将多种旧墨调和到与原作墨色如一才挥毫的。

顺带说一句,真正的高手临写(包括作伪)是无需双钩廓填的,郑师告我,修复米芾的这11个字,都是在对米字观摩到烂熟于胸,乃提笔直书的。是啊,这才叫绝活!

···

NO:03

清赵之谦等四家审定

《琅玡台刻石全拓》

秦王朝镌制了四块以秦小篆书写的大碑,芝罘刻石、峄山碑已早毁,今之所见《峄山碑》为宋代再翻刻,生硬板结,气息差得太远,不足取法。《泰山刻石》今仅存9字,一九七八年在泰安的一个中学里读过。而今存较为完整的还数《琅玡台刻石》,一九七八年因撰写《书法艺术》电影脚本,恩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库房里得以一睹真容,因石已风化并遍身开裂,横竖都被铁条层叠固定,一如见到被五花大绑的秦时巨人,岁月的无情令人怆然。

此为清中期所拓琅玡台本,尚存11行,字近漫漶,而意趣尤存,识篆者仍可作经典范本临习,较之翻刻本,自有西施、东施之别。此拓之尤可珍处,一为淡墨蝉翼拓,少见;二则曾经胡澍、沈均初、魏稼孙、赵之谦四家鉴赏,并钤有赵氏所刻四家共赏印。继有民国时期蒋祖诒、叶恭绰等鉴赏印,物因人贵,遽增身价,故非彼时同类拓本可比。叹,师辈多作古,求题乏人,于其天地处作题名及跋题五则,多不足观,仅为虚张声势而已。

···

NO:04

吴昌硕“汉阳关棠”对章

这是吴昌硕为汉阳(今武汉)关棠刻的对章,使用的是青田石里老性的菜花*,两印均作朱文(或均作白文)倒是汉代的约定俗成,今人刻对章则每取一朱一白,风尚之变故。对章的另一方“文澜阁掌书吏”是指关氏当时担任着杭州清廷文澜阁的“馆长”。刻印时缶翁48岁,正是印风独造、印艺出跳的好时光。印蜕在吴氏的多种旧谱里都有刊载。也许是一印上方残一角,旧谱里也多散在两处。

印文:文澜阁掌书吏

印文:汉阳关棠

几年前见拍行有“汉阳关棠”一印拍卖,从图录上看,石似用巴林,颇可乱真,据说还卖了好价钱。其实作伪者知其一而不知二,又未见原印,故能欺世牟利。如今市面伪书画印充斥,今之印章作伪,高明者则非先前的人工摹刻,易显差别,而是采用高科技钤印蜕复制上石,以电脑精刻,再辅以人工,非精研印艺者不可辨,故好藏印者宜慎之又慎。

···

NO:05

清赤壁夜游竹雕笔筒

竹雕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嘉定是最著名的。说到竹刻,似乎加上嘉定两字就添了份量。康熙时期,嘉定竹刻出了位杰出人物吴之璠,他区别于先前的三朱规范,所作浅雕,强调留地,多去繁枝杂节,突出重心,写实生趣,理念与雕技都属濯古出新者。换言之,他的作品一如八大的花鸟画,像剥笋似的在构思上先剔除几层外壳再下刀,做减法,做除法,让喜欢简洁者,跳越繁琐恼人的公式,一眼就专注于所期待的结局。

清赤壁夜游竹雕笔筒(局部)

吴氏的绝作世不多觏,此乃乾隆时去其不远的高手所作,纯属宗法之璠者。作苏髯夜游赤壁,小舟载五人,脸小于豆而各显神韵,岩上挂奇松一枝,远处赤壁一座。此外皆平刀铲地,空荡荡一片,似江水茫茫,不存一物,淘尽繁琐,反倒突出了“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遗世独立的寂籁诗境。这技外的文心,皆可明鉴。我在想,若这一主题由吴氏施技,那滋味何止是令人“三月不知肉味”的?

《文化生活报》版面

—END—

文化生活报社出品

国内统一刊号:CN35-

新媒体责编:汪明权

新媒体主编:邹璐

推荐阅读

王来文:林飞——择一艺终一生!

林国庆:勤练一门叫雕刻的武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韩天衡乾隆爷好古,是十足的恋古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