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西梧州韦安理
导读:全文有点偏长,讲了一个自学中医人的成长故事和精彩案例,还有学习方法的分享,小伙伴耐心读完,定会收获多多!
我一位同事的五岁小孩,今年春节过后久咳不止,时好时坏,断断续续,见风见冷咳得更加厉害。这位小朋友平时多汗,稍微运动汗出更甚。夜里上半夜汗多,下半夜出汗稍少。舌根*腻苔厚。咽痒即咳,咽喉有痰咳不出来。其他正常。去医院验过血,说是反复感冒,吃过医生开的中西药皆无疗效。甚是心烦!
4月20日,他问我开方求药。我开桂枝汤合排脓散,加麦冬、连翘、怀山药、薏仁。五剂汗减咳止,舌苔*腻情况好转。4月28日,再开三剂资生汤善后,养胃健脾,清除余邪。五一后小朋友病愈,高高兴兴上学去!
方子组成:
(1)桂枝汤合排脓散加减: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甘草10克、大枣6枚、生姜10克、枳实10克、桔梗20克、麦冬20克、连翘20克、怀山药20克、薏苡仁20克。五剂,水煎服。一剂药早中晚各煎一次温服。这是大人剂量,按这个量捡,煎好药之后,小孩子先喝二分之一,过两小时后再喝另外二分之一。
(2)资生汤:怀山药30克、白术10克、炒鸡内金10克、玄参6克、牛蒡子6克。三剂,水煎服。出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为补脾健胃、治劳瘵羸弱之方。罗大伦博士说,此方可用于感冒咳嗽好了之后,表证已除,余邪未尽。
辨证要点:
(1)这位小朋友平时多汗,夜间尤甚,是因自汗盗汗。本证之汗是由于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阴失守,津液外泄所致。外邪不去,营卫不和,则汗出不能止。用桂枝汤一面以桂枝轻微解肌发汗以使邪从表而出,另一方面以白芍敛阴固营,使营阴不得继续外泄,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这个位小朋友服用五剂桂枝汤之后出汗多的现象减轻,是因为营卫调和,各司其职,所以出汗就少了。《伤寒论》说“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出汗怕风是使用桂枝汤的辨证要点。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郝万山教授曾经用桂枝汤治疗过一个每天下午三点定时出汗的患者,其做法就是每天两点前煎好桂枝汤,提前一个小时服用,“先其时发汗而愈”。现在自汗盗汗的小朋友很多,按照郝教授的这个思路,可以在小朋友晩上临睡前服用桂枝汤,应该会有好的疗效。
(2)这位小朋友咽中有痰,黏腻不爽,咽痒即咳,方用排脓散(汤)。该方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有方无证,原条文为“排脓散方: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二分,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一枚,以药散与鸡*相等,揉和令相得,和服之,日一服”。*煌教授说排脓散(汤)是古代外科疮痈病方,现代的排痰剂,主治以痰黏稠难咯为特征的疾病,并有解痉止痛功效。
(3)加连翘,可清热解*,散结消肿。治温热,丹*,斑疹,痈疡肿*,瘰疬,小便淋闭。《神农本草经》说连翘“主寒热,鼠痿,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日华子本草》说连翘“通小肠,排脓。治疮疖,止痛,通月经”。
(4)加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咽白喉。
(5)加怀山药和薏米,意在健脾祛湿。久咳必虚,这个小朋友咳了两个多月,用怀山药补肺脾肾三脏。舌根*腻是湿热蕴结表现,用薏米祛之。大医张锡纯常用怀山药和薏米相配,以健脾袪湿。
几点体会:
1、不管大人小孩,感冒初起(症见:头身痛、酸软乏力、咳嗽、鼻塞、发热等等)都应第一时间进行治疗,不要等、不要拖、不要相信“多喝水、多休息就能自然好”之类的*话!
2、小孩子从出生之后到小学毕业,感冒发烧是常有的事,医院跑也会时有发生,托人找医生看门诊也是常干的事情。为人父母,对这些情况也一定不会陌生。“吃一堑长一智”,孩子在成长,家长也要成长。感冒是百病之源,很多重大疾病之所以发生,就是感冒一开始没有得到很好治疗留下的后遗症。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孩子的,比较安全高效的,采用中医治疗感冒的方法,是为人父母需要考虑的一件重要事情。一旦找到了这样的方法,不但可以省去了很多麻烦,而且还减少了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消耗。试想一下,一位年轻的家长,如果在孩子感冒时,医院,在家就可以干净利落的治好孩子的病痛,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幸福自豪的事情啊!
3、我的经验是:感冒初起,无汗用葛根汤(葛根30克、生麻*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甘草6克、生姜15克、红枣10枚),有汗用桂枝加葛根汤(葛根3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甘草6克、生姜15克、红枣10枚)。如果治疗及时,这两个方子一般一剂而愈。细心的朋友会发现,这两个方子实际上只有一味药(生麻*)的差别,前方有,后方无。有心的家长可以在家里常备两副葛根汤,把生麻*另包,一旦出现感冒征兆,无汗加麻*一起煎煮,有汗不加,自医自治,定能取效。实际上,我身边的一些朋友已经开始这样做了,平时冰箱里就藏有葛根汤,有备无患!今年4月份,我的一位同事就自己捡葛根汤给小孩吃,一剂药就干净利落的解决了问题,省去了后面的很多麻烦。相比之下,以前孩医院,请假、排队、问诊、吊针、吃药、托人找关系、全家总动员……这是多么幸福而有成就感的事情!
4、如果病情变化快,高热不退,可以使用*煌教授的一个经验方:“柴胡40克、*芩15克、生甘草15克、连翘50克”,效果很好。这个方子适用于病*性感冒的持续性发热、汗出不畅、面红身热,或咽喉疼痛、咳嗽、头痛等等。煎服方法是:以水毫升,煮沸后调至文火再煎煮40分钟,汤液分三份,每隔三个小时服一份。汗出热退即停服。我曾经使用过此方治疗过一位朋友爱人的高烧,一剂热退,精神好转。
5、如果病情反反复复,体温忽高忽低,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往来寒热”,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柴胡30克,*芩10克、*参10克、半夏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枣10枚)。关于小柴胡汤具体的用法,有心的家长可以百度一下《小柴胡汤使用攻略》这篇文章。这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用柴胡类方治疗发热,柴胡的量一定要大(20克以上),才能起到退烧的作用。
6、关于小孩用药剂量的问题。我上文提到的这些方子的剂量都是大人的用量。那么给小孩子开方的用量如何把握呢?我的看法是:小孩用药剂量也是按大人的用量来开方,但是在服药时,要根据小孩的年龄、体质、体重等情况,减量服用。比如三碗水煎成一碗水之后,先服三分之一,过三个小时后如果没什么反应,再服三分之一,再三个小时之后又无反应,再服最后三分之一。理由有三:一是现在的药材质量因为环境、产地、炮制等因素,比起古代药材的质量相差很大。有时方子对证,药材不行,就是开大剂量都没有效果,所以有人担忧“中医亡于中药”不无道理。二是如果按照小孩减量的原则来开方抓药,因为药量少,煎熬出来的有效成份自然就少,再加上粘锅、挥发等损耗,有效成分所剩无几。如果是病重药轻,无异杯水车薪。三是煎药需要时间,而外感病变化快、转换快,小剂量如果不够用、不管用,再煎就比较麻烦或来不及,白白耽误了治疗的时间。
7、有人说,中医是慢郎中,只能治疗一些慢性病,这是偏见和无知。对外感病,如果用经方治疗,辨证准确,对症下药,往往“一剂知、二剂已”。我另一位朋友的小孩高热不退,几天不大便,去住院治疗,打了几天的吊针,情况反反复复,时好时坏,搞得大人疲备不堪。4月25日,我开大柴胡汤合三一承气汤加连翘服用一剂,即拉了一大堆黑黑稀稀油油的大便,体温也慢慢降下来,不再反复。之后再开三剂资生汤善后(怀山药30克、白术10克、炒鸡内金10克),结果胃口也好了,孩子又活蹦乱跳了。在这个医案里,中医就不是慢郎中了,而是快刀手。相比之下,西医西药在这里就相形见绌了,效果不佳,且耗资不菲。在欧美国家,打吊针是非常慎重的一件事,他们认为打一次吊针相当于做一次小手术,非紧急情况而不用,医院和家长却动不动就让孩子打吊针,真是怪事!
8、有人会问,“我不是医生,自己学医自己捡药吃,会不会出问题啊?”,我说“有可能!正因为有这样的风险,所以我们才需要学习一些常用的中医知识。简单的问题自己解决,比如感冒发烧咳嗽等等。而医院医生,到处托人求人帮忙。做一个有智慧的家长,先从自己治疗感冒开始!”。
还有人会问,“你不是医生,吃你开的药,会不会把我当小白鼠来做实验啊?”我说“你已医院做西医几天的小白鼠了,结果不仅没好,而且把孩子搞得越来越虚,医院和吊针呢?我治好你小孩之后,也没见你给我诊金啊!”
9、中医是经验和实践医学,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用自己的身体来验证中医中药的有效性,所以不要随意怀疑或轻易否定中医。我们之所以能活在世上,是正因为我们的祖先使用中医中药努力与疾病抗争的结果。中医、西医都是人类战胜疾病的手段和技术,各有特色,各有千秋。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有三个已经衰落或消亡了,唯独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源远流长,这其中就有中医特殊的功劳和奉献。我们不要妄自菲薄,丢掉自己的宝贝。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煌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中医经方的推广、普及和大众化,力图使经方走进千家万户,造福平民百姓,真是功德无量!
10、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学会中医的望闻问切和理法方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练成,所以医学院的学生要学够五年以上才能毕业,毕竟人命关天。那么象我等这样未经过专业培训的普通人,能不能学会用好中医,自医自治呢?答案是肯定的,中医的智慧在于“有是证,用是方”,治疗某些疾病并不是要进行完全部的望闻问切之后,才能开方抓药。有些疾病,比如感冒发烧,就完全可以按图索骥,依胡芦画瓢,完全可以对症选方、按方抓药,自己治好自己的病。在这方面,大家可以看一些*煌教授的书籍或者视频。另外,最近网上流传关于化学家李宁先教授自学中医的事迹也很励志,值得研读!李宁先教授就是被西医治得死去活来之后,大彻大悟,自学中医,最终自己治愈自己的疾病。年轻的家长们,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万里长征的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险阻,需要大家面对,而其中感冒发烧是最常见、最主要、最紧迫的问题。只要我们认识汉字,智力正常,通过努力学习,一定能够逐渐提高中医知识和水平,解决好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韦安理赞赏全部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