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所以在进行自我调养时切不可背离自然规律,循其古人之纲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文
杨金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台港澳中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主任)
01
立秋节气知多少
1.立秋节气的由来:
大暑之后,时序到了立秋。预示着秋天的到来。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这时太阳*经为度。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由热逐渐下降。
2.立秋节气分为哪三个物候: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说:“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
3.立秋节气民间有哪些习俗:
民俗专家表示,在我国,立秋不仅是一个重要节气,也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民间至今流行着“贴秋膘”“啃秋”等习俗。一旦立秋,虽仍然很热,人们的身上却再无湿黏不适之感,毕竟凉爽的秋天快要到了。于是就开始萌发了要做点好吃的的想法,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所以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而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02
立秋养生
总体来说,既然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顺应四季季节变化,如:春夏三月,自然界生机旺盛,顺应阳气升发的趋势,晚睡早起;秋季,万物华实已成,是收藏的季节,应早睡早起,适当运动,增加身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冬季,气候寒冷,万物蛰伏,早睡晚起;春夏养阳主动、秋冬养阴主静;秋日凉爽,润肺生津等。
具体来说,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要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要顺应之,遵循之。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循渐进的过程,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
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所以在进行自我调养时切不可背离自然规律,循其古人之纲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总的来说,在顺应天时的同时,立秋养生可以概括为“衣”“食”“住”“行”四大方面:
1.衣:衣着应当“春捂秋冻”
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养生保健谚语。因此,秋季穿衣也要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适当地冻一冻。“秋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遇冷不穿衣”,意思是晚秋可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但要以自己能接受为限度。同时,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衣着服饰适寒温,四时衣服随气候,四时衣着勤更换,被褥常晒勤洗澡,衣着时兴有利弊)
2.食:立秋饮食宜少辛多酸
药食同源、出入平衡:在天人合一整体观指导下,当人发生了疾病,可以采用自然界天然的药物防治。中医学认为自然界的根、茎、花、叶、果等天然药物具有一定的性味和属性,同时利用其酸苦甘辛咸五味、升降浮沉、寒热温凉的偏性来纠正五脏六腑阴阳的太过与不足。
饮食原则:①合理搭配,营养均衡;②饮食定时,吃好三顿饭;③饮食定量,爱护肠胃;④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⑤进食宜乐,有助消化吸收;⑥进食宜缓,切忌暴饮暴食;⑦饮食宜暖,忌生冷辛辣;⑧饮食因人因时制宜。
立秋饮食:《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
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总之,秋季燥气上升,易伤津液,因此,在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另外,多吃豆类等食物,少吃油腻厚味之物。考虑到天气还可能会依旧炎热,市民可通过多吃蔬菜、水果来降暑祛热,还可及时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产物,起到清火解*的作用。
3.住:立秋起居宜早卧早起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日月阴阳);
居处:素雅、洁净、卫生、通风、温度、舒适、光线、适应。
即将进入立秋节气了,此时起居时间也要要适当调整一些,使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才合乎秋季养生之道。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是因为“早卧”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多。秋季适当早起,还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对于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有一定意义。一般来说,秋季以晚9点至10点入睡,早晨5点至6点起床比较合适。如果早睡睡不着的话,可以考虑睡前喝些莲子汤、龙眼肉汤,促进入眠。当然,也可以晚上的时候用热水泡泡脚,同样起到的助眠效果也是很不错的。
立秋后,相火加临致出现“秋老虎”天气,耗气伤阴,“养生之道,莫大于眠食”,充足的睡眠有助于人体恢复元气。立秋后暑热未尽,但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往往是白天酷热、夜间凉爽,天气将由热转凉的同时,日夜湿差逐渐加大。阳虚体质者晚上睡觉时使用空调易出现头痛、身乏、腹泻等症状,因此,睡眠时注意保暖防凉,适时添加衣被,尤其是夜间睡觉时腰腹要盖被子,以防受凉。
4.行:立秋户外运动好时节
避害:防范恶劣的气候变化,风、火、雷、电…
动静结合、重在活动:运动和静养是中医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强调动静结合,静以养生,重在养神,保持人体阴阳平衡;适度,久行伤筋,久卧伤气,劳则耗气。
进入秋季,天气逐渐凉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人们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秋天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时期,故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运动量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锻炼以身体发热,微微汗出,锻炼后以感到舒适为标准,可以选择太极拳、瑜伽,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养生操。不适合选择运动量大的运动,避免运动后出汗过多,容易使邪气趁虚而入。尤其是老年人、体质虚弱者更要注意运动适度。
同时,立秋是一年中气温由升温向降温的转折期,此后湿气逐渐减弱,之前让人难以忍受的“桑拿天”逐渐减少。但立秋不是真正秋天的到来,炎夏的余热未消,处暑节气也将在8月底接踵而来,“秋老虎”也虎视眈眈,天气逐渐转向干热。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因此出行仍要注意防暑。
03
立秋饮食佳品推荐
“民以食为天”,“人以胃气为本”,虽然才刚立秋,但是秋季的干燥已经马上到来。下面介绍7款健康食品,为您秋季食疗养生增添美味色彩。
梨具有润燥消风、镇咳止喘、清心降火的作用,可以缓解“秋燥”,醒酒解*。生梨性凉,老年人不宜一次吃得过多。脾胃较弱的人,也可以做成冰糖炖梨水,亦是一种很好的食用方法。
大枣具有宁心安神、益智健脑、增强食欲、抗过敏、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亦可防治高血压、骨质疏松和贫血,是老年人秋季的补养佳品。
百合味甘、性微寒,归心、肺经,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润肺解渴、止咳止血、开胃安神的功效。适用于阴虚久咳、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等症状。
菊花可疏风平肝、清心除烦、祛燥润喉、生津明目,同时可解酒*,对感冒、头痛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老年人秋季可适当饮用菊花茶,达到祛火润肺的保养目的。
红薯被评价为餐桌上的最佳食物,它具有防止便秘、减肥等的功效。它含淀粉、维生素、纤维素和一定量的亚油酸成分,不但可以保持血管的弹性防止血管硬化,还能增强肠道蠕动有效缓解老年人习惯性便秘。
核桃是补脑的最佳食品,亦是补肾固精、温肺定喘的食疗品,对肾虚、尿频、咳嗽等症有很好疗效。老年人常吃核桃,能够头脑清晰、耳聪目明。
板栗有百果之王的美称,既可以补脾健胃,又能够补肾强筋,还具有活血止血的作用。在秋季,每天吃几颗栗子,有利于补养元气,强壮肾精。
04
立秋养生防疾病
立秋之后,天气逐渐转凉,雨水减少,气候开始由潮湿转为干燥。有些人(特别是老年人)常感到口腔、鼻腔干燥,流鼻血或嘴唇干裂出血;有的人旧病复发或加重,引起干咳或少量粘液痰;有的人会感到胃痛、关节痛等。而且立秋后早晚开始有凉意,但短期回热还可能导致气温忽高忽低。在这个气温多变的季节,更要注意保健养生,否则容易患感冒、发热等多种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胃炎和关节炎等慢性疾病也会随之而来。
1.感冒:立秋后天气忽热忽凉,是伤风感冒的多发季节。因此,要遵循“耐寒锻炼从初秋开始”的规律,尽早开始有规律的锻炼,并要注意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2.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对气候的变化较敏感。草枯叶落后,空气中过敏物质较多,是诱发支气管炎的病因之一,敏感人群应避免与过敏原接触。另外,良好情绪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3.胃病:人体受到冷空气刺激,血液中的组氨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此外,由于气候转凉,人们的食欲随之旺盛使胃肠功能的负担加重,导致胃病的复发。此类病人除注意保暖外,应当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减少发病机会。注意膳食合理,少食多餐。
4.关节炎:立秋后,时而暑湿蒸腾,时而凉意袭人,极易发生外寒内湿的关节痛症。因此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大汗后不宜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洗澡。皮肤感染秋后蚊虫多,被叮咬后易出现红肿瘙痒,搔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疮等。所以被叮咬后切不可搔抓,应涂抹风油精来消肿止痒。
5.肺炎:秋燥对人体危害最大的部分是肺部。因此,应积极加强锻炼,增强肺功能,预防肺炎的发生。饮食方面调养也很重要,应少吃辛辣食物,多吃养阴润肺的食物,如梨、萝卜等,以增强肺部的水分。
6.抑郁:在多雨季节,人的新陈代谢处于受抑状态,易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情绪低落,甚至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要克服悲秋情绪,应保持按时作息,尽量多做户外运动,接受阳光的沐浴。
7.慢性病:夏天人们的血管扩张,慢性病人的药量相对少一点,立秋以后气温会降低一点,慢性病人应该适当增加药物。同时,慢性病人要加强自身保健,定时复诊,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8.脱发:一到秋天,随着秋风的吹拂,人们的毛发开始脱落是正常现象,如果大量脱发,就要避免强烈日光照射,保持毛发清洁,多吃含蛋白质和维生素A的食物。同时,保护头发还要注意避免引起脱发的其他疾病,如硬皮病、红斑狼疮、*癣、疖子、毛囊炎、脂溢性皮炎以及精神创伤等。
05
立秋运动保健-适度运动忌过度
人经过漫长的炎夏酷暑,耗散了大量的精血元气,立秋以后,人体处于虚空松弛之态而表现为“秋乏”。运动以舒缓柔和为佳,防汗出伤阴,阳气随之而耗,进入立秋节气运动养生要以收养为原则。因此,要记得将保养身体内的阴气为关键任务。也就是说运动的时候,运动不宜过大,以免出汗过多,耗损过多的阳气致使体内阴阳失衡。建议选择平缓轻松的运动项目,比如说以下几种:
1.羽毛球
相比室外运动,这种室内运动让人感觉舒适,它的运动效果也不错。据有关数据显示,一场正规的羽毛球比赛,运动强度要比一场足球赛还要大。专家建议,运动前准备活动至关重要,以免受伤。
2.跑步
跑步能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心脏功能,改善脑的血液供应和脑细胞的氧供应,减轻脑动脉硬化,使大脑能正常工作。运动专家建议,每次不少于40分钟,速度以中速或慢跑为主,每周3-4次。
3.爬山
立秋后早晚温差大,空气温度随着山坡高度的上升而递减,这时爬山,可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处于紧张状态,从而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另外,爬山对心肺功能的锻炼效果更佳。建议登高速度要缓慢,上下山时可通过增减衣服,达到适应温度的目的。
4.传统养生保健功法
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传统健身运动对于增加肺活量,改善慢性呼吸病患者的肺功能,练习深沉而缓慢的呼吸具有很明显的作用,是老年人、体质虚弱者、慢性病患者最佳的锻炼方法。
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在进行以上运动的同时,还要注意以下重要事项:
1.注意安全不损伤
秋天气温下降,时常阴雨连绵。肌体在这种环境下会引起血管收缩,关节活动能力减弱,极易造成肌肉、关节、韧带的损伤。专家提醒,在每次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时间长短和内容可以因人而异,一般应该做到身体微微有些发热比较好。运动的幅度、强度都要适当,不要勉强自己去做一些较高难度的动作。
2.注意受凉不感冒
如果选择户外运动时,一定要根据室外的天气情况选择衣服,以防着凉。在锻炼时衣服不宜一下子全脱了,应该在热身运动之后,待身体发热发汗之后,再选择减少衣物。
3.注意补水不秋燥
秋天气候干燥,对于运动者来说,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银耳等,若出汗较多,可适量补充些盐水,补充时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准则。
06
立秋其它注意事项
1.心境宁静忌忧郁
立秋之后,气候日渐干燥,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易使人情绪产生波动,或烦躁,或伤感,从而引起忧郁、悲伤。从“天人相应”来看,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景况,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
秋季情志养生也要以“收”为要,要保持心境宁静。秋应于肺,在志为忧,人们心情容易抑郁。因为进入秋天,阳光照射逐渐减少,人体的生物钟尚不能适应日照时间短的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从而出现情绪及精神状态的紊乱,对于有抑郁症或抑郁情绪的人来说,秋天意味着抑郁症到了易发作期。
秋季情志养生方法:要做到清心寡欲、心境淡泊,抱一颗平常心,利于神志安宁,收神敛气;多增加阳光照射,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可以调动人的情绪,增强兴奋性,减轻或消除抑郁情绪;勤于运动,多参加一些室外活动如打太极、八段锦等养生操放松心情;培养兴趣爱好,如琴棋书画等陶怡情趣,可以有效地转移注意力;可以适当喝点绿茶或咖啡、吃香蕉等兴奋神经,改善心境。
2.注意养阴
进入秋季,雨水逐渐减少,“燥”为秋天的主气,因此,秋季养生要注意养阴。春夏养阴,犹如中午浇花,浇下去的水分大部分会被蒸发掉,而秋季养阴就好比傍晚浇花,同样多的水分不但不会被蒸发,还可兼得晨露的滋养。秋天养阴,第一,要多喝水,以补充夏季丢失的水分。第二,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漫步田野、公园,都有助于养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多接地气。第三,汗出过多会损人体之“阴”,因此,秋季锻炼要适度,避免大汗淋漓。
3.调理脾胃
在炎热的夏天,很多人养成了冷饮冷食的习惯。立秋之后应尽量少吃寒凉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谨慎。夏秋之交,调理脾胃应侧重于清热、健脾,少食多餐,多吃熟、温软开胃,易消化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类食物,秋季调理一定要注意清泄胃中之火,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4.预防秋乏
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常表现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防秋乏的最好办法就是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比如跑步、爬山等有氧运动,但要注意循序渐进;保持充足的睡眠,亦可防秋乏。祖国医学认为“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睡觉最好在子时之前,因为子时是阳气最弱,阴气最盛的时候,此时睡觉,不仅能养阴,睡眠质量也最佳。
5.注意防燥
秋天雨水较少,天气干爽,人体容易虚火上延出现“秋燥”,中医认为,燥易伤肺,秋气与人体的肺脏相通,肺气太强,容易导致身体的津液不足,出现诸如津亏液少的“干燥症”,比如皮肤干燥,多有咳嗽。鼻乃肺之窍,所以鼻干燥在立秋之后尤为常见。此外,肺还与大肠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肺燥下移于大肠,肠燥则容易出现便秘。所以防秋燥,重在饮食调理,比如适量的喝淡茶、豆浆等。适当的选食一些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比如梨、甘蔗、荸荠、百合、银耳等。若是肠燥,则需要多食蜂蜜等对润肠有作用的食品。
6.老幼
对老年人和体质虚弱的人来说,要根据身体情况确定进补方法,切忌盲目进补。选择食品、药品前,首先应咨询专业医师。其实对老年人而言,最好也是最简单的“秋补”方法是多喝水和适当多吃点大枣和红薯等,这对增强人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都有好处。秋天干燥,身体失去水分较多,而老年人的渴感较差,所以秋天适当的多喝水是必要的。
对于孩子而言,需要的是合理、均衡、适当的饮食,是细水长流的“补充”,并不是“恶补”。很多专家都提醒家长,如果不分体质进行“恶补”,对孩子的健康并没有好处。幼儿的消化能力、肝脏的解*能力以及肾脏的排宰能力都不及成人,幼儿秋季“恶补”容易伤胃、伤肝、伤肾,也很容易导致孩子“内热”。秋天的气候本来就以“燥”为主,孩子容易发生流鼻血、口干、长口疮、便干等症状,因而应多吃点消燥润肺的食物,忌食“辛”、“温”性的食物。
7.良好心态、形神同养
中医学认为: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失调,是导致疾病主要的内因。
现代研究:心理因素与高血压病、冠心病、心绞痛、内分泌紊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病等,甚至肿瘤的发生,都与精神情志调节失常有关。
人体的形体和精神保持统一,才能维持人体自身的平衡;形神兼调,重视精神修养,是中国古代养生中最有文化韵味的部分;神主形,精神支配形体;《内经》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在遵循自然规律,起居有时、饮食有节、劳逸适度、避其外邪、坚持锻炼,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保养形体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养神,如琴棋书画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以维持人体自身的平衡和统一;良好的精神状态,还可以增强机体适应环境和抵抗疾病的能力,起到强体防病、益寿延年的作用。
情志活动过于剧烈或持续日久,超过了人体调节范围,就会使脏腑气机紊乱,阴阳气血失调,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过度紧张会降低自身免疫力;压力过重会消弱人的生命力;小笑怡情,大笑伤身)
“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长寿老人往往都有良好的心理因素,如性格温和,乐观开朗,对人诚恳,乐于助人,心胸开阔大度,不斤斤计较和患得患失等——少私寡欲、养心敛思。
8.一切养生,因人而异
以三因制宜原则,根据每一个人的体质特点进行预防,减少疾病的发生。
中医将体质分为九种:平和体质、气虚体质、湿热体质、阴虚体质、气郁体质、阳虚体质、痰湿体质、血瘀体质、特禀体质。
依据体质进行调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人参是很珍贵的补药,对于气虚体质、阳虚体质是非常有效的,而对于湿热体质、阴虚体质、气郁体质的,则是百害无一利,不可盲目进补。
9.有问题找医生
中医独特优势:在整体观念指导下,有诸内必有诸外,通过体表刺激来协调机体内部平衡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的通络,腧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发明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外治法,如砭刺、针灸、刮痧、拔罐、推拿等外治法以防病和保健。
总结
顺应自然,适应季节变化,生活起居规律
形神同养,保持心情舒畅,适应社会发展
动静结合,积极运动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药食同源,摄取营养均衡,定期清洁肠道
体质调养,九种常见类型,三因制宜保健
内病外治,调动经穴潜能,坚持外治保健
作者简介
杨金生:致公*北京市委常委、致公*东城区委主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台港澳中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主任。
本文刊登于《紫荊養生》年秋季刊
紫荊養生HEALTH
_health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