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钧瓷
禹州,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 夏都 、 钧都 、 药都 之称。因大禹治水受封于此而得名 大禹之州 。禹之子启,在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国夏朝,因此,禹州又有 华夏第一都 之誉。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禹州曾涌现出法家代表韩非、杂家鼻祖吕不韦、*论家晁错、*事家张良、三度临朝辅佐五帝的褚蒜子、曹操谋士郭嘉,首创行书刘德升、百代画圣吴道子、书法大家褚遂良、五朝元老马文升等众多历史名人,境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国宝钧瓷就诞生在这片厚重的热土之上。 一、起源 禹州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有相当成熟的彩陶制作工艺。唐代中期,禹州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之一。境内的苌庄窑、神垕窑以及钧台窑生产的各种色釉瓷器,天真烂漫、富有情趣。其中有一种黑釉带乳白色或白色中呈现蓝白流纹、斑块的花瓷,世人称为 唐钧 ,因在夏启开国大典的钧台之地烧造,而得名钧瓷。 二、鼎盛 北宋时期,禹州已经成为北方重要的制瓷业中心。境内瓷窑遍布城乡,所生产的瓷器型制繁多,工艺精湛,端庄古朴、浑厚大气,胎实釉活,精美绝伦。 宋徽宗把钧瓷钦定为御用品种,并设官窑烧造,每年精选珍品入宫,其余全部砸 碎深 埋,民间不得使用,因此,钧瓷传世珍品极少。就有了 *金有价钧无价 、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之说。钧窑被后世誉为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之一,迎来了钧瓷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嗣后,经过 各个 历史时期的不断创新发展,时至今日, 禹州钧瓷誉满全球 。 三、烧制 钧瓷烧制工艺复杂。从选料到烧成,自古就有 七十二道工序 之说,无论哪道工序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加之烧制极其复杂严格,这是钧瓷珍品率极低的重要原因。因此,钧瓷烧造 十窑九不成 。 禹州市西部山区,盛产瓷土、釉料,通过测试,除常规数据外,还含有40多种微量元素。煤炭和木材天然的制瓷燃料储量丰富。再加上颍河水的浸润和滋养,这是钧瓷在这里发生、发展、延续千余年而不衰的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 钧瓷的成型技术早在唐代都已经相当成熟,釉则用多种原料配制,并对一件器物多次施釉,采用点、抹、涂、洒的技法,釉斑洒脱,变化万千。 到了宋代,钧瓷工艺日臻完善。特别是铜红釉的成功运用,使钧瓷烧造工艺实现重大突破,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是一项重大贡献。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烧制工艺又有新的发展,燃料从柴、煤到液化气、天然气烧制。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新造型、新装饰、新品种创新不断,钧瓷的成品率、珍品率明显提高。 四、窑变 钧瓷的窑变是指在烧制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能人为控制的釉面色彩、色斑、纹路、釉画、肌理等特殊艺术效果。 它的形成与钧窑独特的本土原料、配釉、施釉、烧成等工艺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最先引入氧化铜的氧化物作为主要呈色元素巧妙筛选配比、精细加工,分层施釉,加上多次氧化还原、高温、急冷却等复杂的烧造,使 钧瓷 釉面产生了神奇的窑变现象。 钧瓷窑变现象具体表现在五彩斑斓的色彩,如脂似玉的质地,自然玄妙的纹路、色斑、色线,或聚或散,或急或缓。最为神奇的是釉画,意象丰富,*斧神工,奇妙无比,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使钧瓷升华到具有纯粹审美价值的艺术品高度。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的窑变打破了中国唐代以来高温瓷单一釉色格局,开启了陶瓷史上彩釉瓷的先河,瑰丽、丰富、神奇、灵动的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钧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