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爱与责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是汤阴县政通路小学朱文静老师最爱说的一句话。
28年的从教经历,她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平凡琐碎的工作和一份坚守教育的赤诚。她二十八年如一日,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大量的拜读专家名师的理论著作,汲取教育教学精华,博采众家之长,漫漫探索路上渐渐形成了自己“生动活泼、扎实创新、声情并茂”的教学风格。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想,能说能想。她更注重每一节课的反思和总结,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在总结中不断提高,有效的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近年来,被汤阴县评为“优质课教师”、“优秀班主任”、“最美教师”、“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安阳市骨干教师”,多次获得优秀教学。
一、岗位坚守不忘初心
年12月19日,一向雷厉风行的朱老师被突然学生搀扶着回到办公室,我们还没来得及问明情况,她就被急诊医生接走了,出门时还强装笑容,调侃说:“等我回来,备战期末。”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再次见到朱老师竟是在病房,在她胃癌手术切除之后。看着她面无血色,浑身插满了管子,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的模样,我们在场的同事霎时泪崩。她努力的睁开眼睛,看到我们,硬是挤出一丝笑容,有气无力地说:“替我看好那群孩子,再有几个月就毕业了,别让他们掉了队。”不记得我们当时是怎样走出病房的,却将一个老师危难时的嘱托深深的刻在了心上——别让孩子们掉了队。
一个月后,朱老师步履蹒跚地来到学校,坚持要给孩子们上课,我们再三劝说都没用,她说:“我知道咱学校缺老师,你们这段时间已经很辛苦啦!可孩子们耽误不得啊!”刀口的疼痛使她无法挺直脊背,她就那么哈着腰,坐着讲一会儿,站着讲一会儿。讲的整个课堂一片汪洋——孩子们流着泪,听着,望着......
接下来的化疗更是折磨得朱老师生不如死:翻江倒海的呕吐,头发大把的脱落,一米六五的身高只剩下七十斤的体重,原本就瘦弱的身体,虚脱得连翻身的力气都没有了。即使是这样,每个疗程化疗完,她都央求家人陪她到学校去看看孩子们,有时隔着窗户看看她也很知足。每次去学校她都不忘叮嘱学生好好学习,要听代课老师的话。对于此刻的朱老师来说,三尺讲台,是他战胜病魔的力量源泉;孩子们的笑脸,是驱散她心里阴影的阳光。
冬天终于过去了,春天悄然而至,因为学校教师资源紧缺,朱老师怀揣医生建议休假的医嘱,毅然决然的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领导考虑到她身体情况,想让她当个临时替课老师,她却说:“没事儿,别把我当病人,我好着呢,一走进课堂,浑身都是劲儿。”执着的朱老师再次担任了毕业班的语文课,面多众人的担心和质疑,她笑着说:“课堂是我最有力的依托,学生是我最坚实的力量,人生有梦不觉寒,坚守讲台情更坚。”这一年朱老师被评为“汤阴县五风模范”,朱老师的家庭也被评为“安阳市最美家庭”。
二、边区支教践行使命
年暑假开学,刚送走毕业班的朱老师还未来得及让自己好好休息调整,便又加入了两区支教大军的队伍。同事和领导很担心,劝她三思而行,可朱老师说:我的根也在农村,我了解农村边远地区教育的现状。她还开玩笑说,我就是祖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我是祖国一兜泥,哪里需要哪里提。她坚定地踏上了支教之路,揣着满腔的热情,扛着满肩的责任,从此滑县蔡胡小学的校园里便多了一个瘦弱又坚实的身影,和孩子们一起游戏,教孩子们画下人生第一个粽子……
去年期末考试前夕,因为支教生活的清苦,朱老师的术后贫血更加严重了,她脸色愈加苍白,也不像平时那么精神抖擞了,有同事问她是不是不舒服,她笑着说:“放心吧,我可不是泥捏的,大风大浪都经过,这不算个事。”她就这样坚持带着学生认真复习,一直支撑到期末考试结束。当天晚上一向低血压的她血压意外飙升,头晕目眩,呕吐不止,再次被急救车接走了。即使这样,医院的病床上依然参与了学校的网上改卷工作,并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改卷任务,医生护士都为她竖起了大拇指。
她支教的蔡胡小学地处偏远,家长大都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特别多。冬天,看到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衣服单薄,他就把自己孩子的衣服带到学校给他们穿;学生的学习用品用完了,她就自己掏腰包为学生买齐全;感冒多发季,她总是提前炖好菊花茶、绿豆汤晾在教室里让学生们喝。平时她细心的探索学困生丰富而脆弱的内心,对他们多一些宽容,多一份体贴,多一份呵护,积极寻觅他们身上的每一个细微的闪光点,哪怕是流利地朗读一句话,哪怕是认真书写的一行字,哪怕是偶然回答正确的一个问题,她都及时的鼓励,让那些孩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找回应有的自尊自信,重新点燃奋发向上的动力。她们班的女孩王怡,因为家长不在家,孩子的头上长满了头癣,上课也一直不停的抓挠,朱老师看在眼里,心疼不已,放学后把孩子留下来,反复给孩子洗头,轻轻地用手扣去那些癣皮,这个女孩一头扑在她怀里,紧紧地抱住了她,哭着说:“老师,谢谢您!”还有一个叫许睿的小姑娘,父母都去广州打工,常年不在家,他和爷爷留守,爷爷身体不好经常住院,孩子吃饭都是深一顿浅一顿的。朱老师知道了,就让小姑娘放学后来自己宿舍吃饭,帮她补习四五年级落下的功课,给她洗衣服,不善于表达的小姑娘在作文里写道:我很幸运,因为我有两个妈妈——农村的妈妈去了城里挣钱,城里的妈妈却来到农村教我们学习。这个孩子因为有了朱老师的照顾,成绩由原来的不及格到期末的85分。
朱老师白天忙着给毕业班的学生上课,课下也没闲着:新学期蔡胡小学招聘了不少特岗教师,朱老师就主动找她们聊天,利用休息时间和她们探讨教学思路、教材把握、课堂引导、教学设计、课后反思,在一轮轮听课、评课、再听、再评的循环中,年轻教师迅速成长,很快就能独当一面了,她们亲热地叫朱老师“大姐大”!
努力的是过程,坚守的是责任,播撒的是大爱,收获的是硕果,期末考试朱老师所带的毕业班成绩突飞猛进,由全乡十六名晋到第五名,学生也极速脱贫,由原来的二十三人不及格到现在三人不及格。很多家长见到朱老师,激动地说;“孩子们喜欢听你上课,学习都有劲头了,也听话懂事了,俺农村人嘴笨,除了谢谢,不知道还能说什么!”朱老师笑着回应说:“你们的认可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啊!”这一年朱老师被评为“汤阴县优秀教师”、“安阳市优秀班主任”。
三、抗疫有我责任担当
年元月8日,汤阴!疫情防控!刻不容缓!
政通路小学火速成立了“抗疫有我”突击队,随时听命待发。朱文静老师作为第一个报名的党员教师,立刻投身到我校核酸检测点志愿服务。她每天都提前到场,配合城关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布置核酸检测现场,接收核酸检测物资,然后查看行程码、健康码、站在寒风呼啸的大街上维持秩序,清理核酸检测现场,那抹瘦弱的身影好像永不疲倦似的。
1月10日那天,天气格外考验人,恰好又赶上核酸检测网络故障,站队做核酸检测的群众异常焦躁,顿时核酸检测队伍里责备声、谩骂声、埋怨声、愤慨声扑天盖地,席卷而来,负责核算信息采集的小姑娘志愿者被这阵势吼哭了。朱文静老师赶紧亮开教师必备的大嗓门解释、安抚、劝慰:“家人们,稍安勿躁,网络故障不是人为的,咱不能把怨气发泄到医护身上。汤阴有难,我们每一个汤阴人都有责任来护佑她,所有医护人员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为我们检测,我们检测完,就可以回到自己暖暖和和的家,悠悠闲闲地躺平,可是他们却要穿着冻成冰袋的纸尿裤坚持到检测结束,没办法正常吃饭,没办法正常休息,没办法照顾老人,没办法照顾孩子,他们又去抱怨谁?疫情突袭,不是我们的错。危难面前,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更要互相爱护,互相理解,携手共度难关才是正理儿。”一番话不算铿锵有力,没有震耳欲聋,等待的群众却出奇的安静了下来,一直到核酸检测结束,都没有人再发牢骚,有的只是低声赞叹:“美女说得对,汤阴有难,全靠医护人员,他们和我们是一家人,他们更辛苦!”
疫情物资储备不足,给核酸检测带来不小的麻烦。朱文静老师在积极转发信息的同时还动员自己异地的亲朋好友捐钱捐物,护佑汤阴。远在外地工作的女儿接到电话,就动员自己的同事们给汤阴慈善总会捐献口罩、酒精,在外地工作的弟弟接到电话也动员同时给汤阴慈善总会捐款。女儿和弟弟说:家乡有难,我们不能也没有袖手旁观,只可惜这点力量太过微弱了,朱文静老师告诉亲人们说:“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再微弱的力量也是力量。”
二十多轮的核酸检测,朱文静老师每天都像正常上班一样服务核酸检测,早出晚归,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布置核酸检测现场,接收核酸检测物资,然后查看行程码、健康码、站在寒风呼啸的大街上维持秩序,清理核酸检测现场。“请家人们戴好口罩,照顾好孩子和老人,自觉间隔两米,有序往前走。”清脆的声音时时响彻在政通路校内校外。时常有同事和邻居不解地问:“天天这样紧赶慢赶的,就你这身体能行吗?像大家一样宅家不出门,一样是做贡献,你到底图啥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朱老师总是笑着回答:“还能图啥,做自己该做的事,尽自己该尽责任,心里踏实。”一线抗疫,责任担当,朱老师被评为“汤阴县优秀志愿者”、“汤阴县文明教师”。
二十八年的忠诚坚守,朱老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左肩责任,右肩大爱;披荆斩棘,砥砺前行。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坚守责任,播撒大爱,最美的风景永远在砥砺前行的路上。